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萧铣:他是南朝梁宗室,计杀权臣最后被处死

萧铣:他是南朝梁宗室,计杀权臣最后被处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23 更新时间:2023/12/15 21:40:26

萧铣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武德三年(620年)十二月,萧铣命齐王张绣进攻驻扎长沙的董景珍。

在梁国里,张绣应该算是军事能力最高的将领,最初巴陵起兵时,张绣也是骨干之一。不过,作为地理上靠近中原的沔阳人的他,可能和董景珍等不是同乡,因此在当初的巴陵军官团中,他是比较独立特行或者较为遭排斥的一位吧。

萧铣称帝后,张绣主要将精力放在南方,经营梁国的大后方。可见,张绣还是有很强的能力的。

要知道,在武德初的乱世里,张绣用铁血手腕将萧铣的梁政权的边界从湖南一直开拓到越南,且他的履历仅仅是一个隋朝末年的营连级干部。

或许也正因此,萧铣才会首先派他“收拾”董景珍吧。

从南方回师北上,张绣很快就兵临长沙。如果论用兵之道,董景珍真的不是张绣的对手,于是他打定主意准备说服张绣不要为萧铣卖命。

他对张绣说:“兄弟啊,想当年你我一同起兵,共同推举萧铣为帝,而如今他却反过来杀我。难道你没见过西汉高祖‘去年彭越,往年杀韩信’这样诛杀功臣的事情吗?你我以前是兄弟,现在为什么要互相杀伐呢?”

结果张绣还是不听,也不回答,下令将长沙围了个水泄不通。

见张绣说不通,董景珍打算突围,结果在路上被部下所杀。

作为萧梁政权的巴陵军官团的顶梁支柱,董景珍被杀,对于梁国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

张绣干掉了董景珍后,萧铣封张绣为尚书令。梁国内部的诸王分治的政治平衡再次被打破。

担任梁国尚书令的张绣,开始在朝中大权独揽。他自恃劳苦功高,企图独霸梁国的话语权,培植心腹,过上了以上之下万人之上的生活。

这又立即引起萧铣的不满。于是,萧铣故技重施,利用朝中的反张绣势力起兵杀掉张绣。

梁国似乎陷入了一个悲剧的死循环,掌管军政的重臣总是被君主利用反对派所杀掉,而反对派上台之后成为掌权者的同时又是君主的下一个阴谋所要除掉的目标。就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内耗中,支撑萧梁国的骨干精英一个接一个地倒下了。

再说这萧铣,原本就一书生,出点主意什么的还凑合,上阵冲锋,攻城夺寨,他不行。可现在好了,为了防止部下将领坐大,他将能打的晋王董景珍和齐王张绣都除掉了。

看不到希望,萧铣干脆继续推广他的罢兵营农政策,打发大量驻守江陵的士兵回后方洞庭湖平原种田——攘外必先安内,这也是无奈的选择。

李唐或者王郑的主力至少都在几百公里之外,而若控制不了江陵城内的将兵,那么搞不好脑袋搬家就是迟早的事情了。

“不杀大臣,亡己;杀大臣,亡国”对于萧铣,这真是一个无奈的选择。通过逐次的诛杀大臣和罢兵营农政策,萧铣最终巩固了他作为梁国最高统治者的权威。

可是,缺少能征惯战的大将,梁国一下子风雨飘摇,很多功臣和部将都产生了出走的念头。

标签: 萧铣南北朝

更多文章

  • 一介书生的萧铣成群雄之一,董景珍为啥反叛?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董景珍,隋朝

    萧铣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江南形势大转变,开始于武德三年(620年)的十一月。历史上稍有成就的农民起义军,似乎许多都摆脱不了内讧的死局,如李密和翟让的内讧,太平天国内讧。实际上,内讧最基本的起因,就是领导人性格的问题。李密杀翟让,因李密性格多疑;石达开出走,也

  • 揭秘李靖降唐后的第一战,直接杀了萧铣的东平王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李靖,唐朝

    李靖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武德五年(622年)七月,杜伏威才去长安正式上朝,这时才算是他真正地投降了唐朝。上朝以后,以前杜伏威在淮南的一切都将划归于李渊的集团,特别是财务,杜伏威出差想报销,那都得李渊签字了才算数。因此,“上朝归降”就相当于吞并了你,你才真正是

  • 宋词之贺圣朝·留别赏析,这首词该如何理解?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宋词,贺圣朝·留别

    贺圣朝·留别,宋代叶清臣,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满斟绿醑留君住。莫匆匆归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花开花谢、都来几许。且高歌休诉。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这首词大约是作者北宋首都汴京留别友人之作。全词以别易会难为主旨,上片写留饮,下片写惜别。开篇写作者

  • 解密:安史之乱祸首之一的史思明称过帝吗?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史思明,安史之乱,安禄山

    史思明,703年出生于营州柳城,也就是今天的辽宁省朝阳,史思明的样貌不扬,但是他懂六蕃语。他与安禄山为同乡人。史思明的职位是军阀、叛军的首领,他建立了燕国形成割据,是安史之乱祸首之一。史思明号称大圣燕王、燕帝,年号为应天、顺天。史思明是宁夷州人,原名叫阿史那,名崒干,因为有战功给,所以唐宣宗赐名为“

  • 古代战争:“安史之乱”李光弼大破史思明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安史之乱,李光弼

    唐王朝收复两京以后,安庆绪逃到河北,占领六十座城,继续顽抗。唐肃宗决定派大军 进剿安庆绪。这一次进军,唐军一共集中了九个节度使带领的六十万兵力。这九路大军归谁 统率呢,论地位和威望,应该是郭子仪和李光弼,但是猜忌心很重的唐肃宗,怕郭、李两人 权力太大,故意不设主帅,却派了一个完全不懂打仗的宦官鱼朝恩

  • 解析安禄山史思明的关系 对史思明的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安禄山,史思明

    安禄山、史思明两人有什么联系呢?史思明703年出生,宁夷州人,居住在营州柳城。是唐朝的军阀,后成为叛军。安禄山,703年,营州人,他的职位是军阀,后成为叛军。从这里可以看出,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人是同乡人。史思明像史思明年少的时候,与安禄山一起在营州柳城长大,在两人成年以后,还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不久两人

  • 安史之乱祸首之一史思明是被儿子谋杀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史思明

    史思明,703年出生于营州柳城,也就是今天的辽宁省朝阳,史思明的样貌不扬,但是他懂六蕃语。他与安禄山为同乡人。史思明的职位是军阀、叛军的首领,他建立了燕国形成割据,是安史之乱祸首之一。史思明号称大圣燕王、燕帝,年号为应天、顺天。史思明是宁夷州人,原名叫阿史那,名崒干,因为有战功给,所以唐宣宗赐名为“

  • 安史之乱秘闻:唐肃宗欲想密除史思明被识破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史思明

    安史之乱迫使唐朝逐渐式微,为日后消亡埋下伏笔。今天,小编想为大家介绍一下安史之乱中,不太引人瞩目的史思明。关于安史之乱,我们一般对安禄山了解的比较多,知道其阴险狡诈,凶狠残忍,还知道他是个二三百斤的大胖子。但是关于史思明,一般人就不太了解了。史思明其实原来并不姓史,而是姓阿史那,名干,是阔面碧眼的突

  • 史思明有几个儿子?他的妻子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史思明

    史思明(703年-761年),宁夷州人,原姓阿史那,名崒干。史思明是唐朝安史之乱的首领之一,他和安禄山一起发动了这场叛变。安史之乱使唐朝后期开始走下坡路,一向繁盛的局面也逐渐消失。史思明是突厥人,会六蕃语,和安禄山是从小长到大的玩伴,一直跟随在安禄山左右,是安禄山的心腹之一。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后

  • 史思明作为安史之乱的二号人物 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朝,史思明

    还不知道:史思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安史之乱是唐朝玄宗时期有名的重大兵变事件,这场兵变的发生,直接将唐朝从兴盛转到了衰亡,兵变平息之后,唐朝的经济渐渐的下滑,到了后来唐朝和周朝各占一般的疆土。而且唐朝的疆土也被各个藩王分封,变成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