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解密哭秦庭:楚臣申包胥凭什么可以空手借兵?

解密哭秦庭:楚臣申包胥凭什么可以空手借兵?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616 更新时间:2023/12/18 9:14:55

申包胥伍子胥以前的朋友。

当年,伍子胥逃跑的时候,遇到申包胥,申包胥没有出卖他,放了他一马。伍子胥说,我这一去,必能颠覆楚国,申包胥说,你若颠覆楚国,我必能保存楚国。

现在,伍子胥引着吴国大军占领了楚国。完成了当年的心愿。

楚昭王逃跑到随国去了,楚国群龙无首,乱的一团糟。

申包胥躲在一个深山之中避难,与楚王失去了联系。眼见大好河山惨遭吴国人蹂躏,他要行动了,他要履行他当年“你若灭楚,我必复之”的诺言!

因此,他写了一封信给伍子胥:你这样报仇,也太过分了吧,掘墓鞭尸,侮辱一个死者,这难道不是丧天害理到极点了吗!当初不是我放你,你早就死了!现在仇也报了,看在我的面子上,你退兵吧。

伍子胥说:替我谢谢申包胥,我日暮途远,所以要倒行逆施!

坚决不肯退兵。申包胥知道他的脾气,再劝也没用,下一步该怎么办呢?

仅靠自己的力量,或者楚国的残余势力,是驱逐不了吴国人的。如果依靠外部力量,去找别国借兵,倒还可以一试。

找谁借兵呢?晋国?齐国?都不太靠谱,申包胥想到了秦国。

秦国人纯朴直爽,比较可信,并且还是亲戚,因为秦国国君秦哀公是楚昭王的亲舅舅,楚昭王的妈是秦哀公之妹。

于是,申包胥一个人上路了。就像当初伍子胥离开楚国一样。伍子胥是向东,申包胥则是向西。

申包胥的求救之路,走得和当年伍子胥的逃亡之路一样艰辛,按《吴越春秋》的说法:“昼驰夜趋,足踵跖劈,裂裳裹膝。”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腿走肿了,脚趾裂了,膝盖血肉模糊,用衣服裹着。

一路赶到秦国时,也和当年的伍子胥一样,变成了一个乞丐。

到了秦国后,申包胥冒充楚昭王的特使,紧急求见秦哀公。

“主公,吴国人不是人,是野猪,是毒蛇,他们屡屡侵犯我们中原国家,楚国最先受到祸害!现在眼看就要灭亡了,您的外甥楚王流落在荒郊野外,无家可归,特地派我前来求救。请您看在甥舅之情的份上,救救楚国吧,我们楚国人民世世代代都会记得您的大恩大德,主公,行行好吧。”

首先,申包胥用正当的理由进行劝说。

秦哀公想了想,秦国跟楚国的关系其实一般,再者吴国这么凶悍,连楚国都被他们瞬间摧毁了,何况晋国又不如楚国,而秦国人老是败给晋国,要我们秦国去对抗吴国,这不是自找没趣吗。

秦哀公不想蹚这趟浑水,就推脱说:“我们秦国,远在西陲,兵微将寡,连自保都有问题,如何救得了你们楚国?”

不肯出兵相救。

申包胥见用正当理由劝说无效,便使出了第二招:恐吓。剖析利害得失的关系,让对方感到恐惧,从而就范。

申包胥说:“吴国这样的蛮夷,贪得无厌!你们如果袖手旁观见死不救的话,吴国灭了楚国,下一个目标,就是你们秦国!你们秦国马上也要完蛋啦!您现在出兵救援楚国,就等于是在自救呀!”

秦哀公当然知道没那么严重,吴国在遥远的东方,秦国在遥远的西方,哪打的到这来。他不想惹火烧身,就又推脱说:“楚国人,你先去宾馆休息休息,让我们再商量商量。”

古代借兵,就和今天贷款借钱一样,没有利息,没有好处,况且你又已经破产了,谁敢借给你呀。所以秦哀公不借。

申包胥的两招使完了,不凑效,就是说不动秦哀公。怎么办?他还有第三招:那就是“赖”,什么理由都不讲了,什么谈判技巧、交涉口才,统统都不需要,硬是赖在那不走,一直赖到别人答应为止。

如果还是不答应,那就彻底没戏了。

于是,申包胥站在秦庭之中,抱着柱子嚎啕大哭,赖在那儿不肯离去。哭声时而高亢,时而低沉,就这样不间断的一直哭了下去。这一哭,就整整哭了七天七夜!

里里外外,过来过去的人们,都看到一个衣衫褴褛、头发蓬乱的乞丐在那哭。

“真烦人,”秦哀公被他哭昏了头,“这大过年的,坐在老子门口哭!”

看样子,申包胥会一直哭下去,他已经七天七夜没吃东西了,滴水未进,哭的一点力气都没了。秦哀公心想,楚国竟然有这种忠心的臣子,他们不应该被灭亡呀,心一软,就松了劲:“来人!叫他过来。”

申包胥终于又见到了秦哀公,他知道,秦国人要出手了。

“楚国人,你过来,我送你一首诗。”秦哀公高声吟颂道: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是《诗经》中一首非常著名的诗,描写的是秦国军队准备投入战斗的情形。表示我们和你们即将同仇敌忾,并肩作战!

《左传》记载:“秦哀公为之赋‘无衣’,(申包胥)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秦哀公的诗朗诵完毕之时,申包胥已经跪在了地上,一连磕了九个响头。秦国遂集结大军,派出战车五百乘,前来搭救楚国。

标签: 申包胥阖闾伍子胥

更多文章

  • 吴楚之战的结局:楚国的申包胥哭求秦国终于复楚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吴楚之战,申包胥,伍子胥

    无论是在春秋时期还是在战国时代,楚国无疑都是一个大国。方圆千里,带甲百万,加之地处南方。除了后期崛起的秦国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与之抗衡。即便后期王翦灭楚,尚且需要六十万的兵力。以王翦在历代名将中的排名来看,楚国的确是一个难啃的硬骨头。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大国,却也曾被一个小国——吴国带来一次灭

  • 夫概有哪些经历?他为何死于山洪爆发?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春秋,夫概

    1975年8月,河南泌阳沙河店镇境内爆发了一场世界闻名的大洪水,上游板桥水库跨坝,夫概之墓旁边的后庄村四面都被洪水围困住了,全村人都逃到了这座古墓之上,最后全部幸免于难。死了将近2500年的夫概又一次展现了他的“神迹”,挽救了数百人的生命。夫概是春秋时期的吴国公子,他的父亲是吴王诸樊,哥哥是吴王阖闾

  • 寿梦:春秋时期吴国国君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寿梦,春秋

    吴王寿梦(公元前620年―公元前561年),姬姓,名寿梦(一名乘 ),字熟姑,亦称攻卢王、吴兴王,吴侯仲雍十九世孙 ,吴侯去齐之子 ,春秋时期吴国国君,公元前585年―公元前561年在位。公元前586年,吴侯去齐去世,寿梦继位。寿梦在位期间,奠定吴国的强盛基础,始称吴王。 公元前561年,寿梦去世,

  • 季文子一生都做过什么 季文子生平事迹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季文子,春秋战国

    季文子(?—前568年),即季孙行父。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前601年—前568年执政。姬姓,季氏,谥文,史称“季文子”。季孙行父之“孙”为尊称,“季孙”并不是氏称,“季孙某”仅限于对宗主的称谓,宗族一般成员只能称“季某”。故季孙行父为季氏,而非季孙氏。其祖父是鲁桓公之子友,公子友按照排行称“季友”,

  • 鲁国正卿季文子生平简介 季文子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季文子,春秋战国

    季文子(?—前568年),即季孙行父。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前601年—前568年执政。姬姓,季氏,谥文,史称“季文子”。季孙行父之“孙”为尊称,“季孙”并不是氏称,“季孙某”仅限于对宗主的称谓,宗族一般成员只能称“季某”。故季孙行父为季氏,而非季孙氏。其祖父是鲁桓公之子友,公子友按照排行称“季友”,

  • 鲁桓公是谁 鲁桓公之死真的是由乱伦引起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鲁桓公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而这一时期礼崩乐坏,各诸侯国国君的地位和权威越来越受到挑战,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周天子的威仪有名无实,对各诸侯国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大大小小的诸侯国,

  • 为什么说鲁桓公是历史上死活都最窝囊的国君?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鲁桓公,齐僖公,文姜,齐襄公

    今天脑洞老师跟亲们聊一个春秋的事情。春秋时,齐国的国君齐僖公把女儿文姜嫁给鲁国的国君鲁桓公。谈妥婚事后,鲁国派出上卿公子翚到齐国来接亲。所谓上卿就是最高级的大夫。鲁国派上卿来接亲,说明还是很讲究的,可鲁国人没想到,齐国人更重视更讲究。齐僖公亲自出马,将女儿一直送到了鲁国的讙地。这一下讲究过头了。鲁国

  • 鲁国第十四代国君:鲁隐公的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鲁隐公,春秋

    鲁隐公,名息姑,鲁国第十四代国君,在位十一年。隐,是谥号。惠公死时太子允还年幼,于是隐公代掌国君之位,后为桓公所弑。孔子所作之《春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由于春秋以鲁国国史为基础而编,故当时的国际大事都是以鲁国纪年来记录的。鲁隐公也因为其纪年年号常被提及而出名了。鲁隐公息是周公八世孙,鲁惠公

  • 鲁僖公做了什么?他是如何提升鲁国国力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鲁僖公,鲁国

    鲁僖公是春秋时期鲁国第十八任君主,在位33年,他在位期间鲁国的国力不降反升,他是如何做到的?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开创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政治模式,这个政治模式便是春秋时期的特有产物,即“霸主政治”。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春秋时期的众多小国,

  • 澹台灭明斩杀蛟龙是什么故事?为何会被孔子小看?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澹台灭明,春秋

    澹台灭明为何会被孔子小看,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后来更是被誉为“大成至圣先师”、“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等。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至今还被推崇认可,据说他门下弟子三千,出了七十二贤人,这些学生中的佼佼者将他的思想理念传播推广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