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宋太宗赵光义和宋太祖赵匡胤相比,差在哪些方面?

宋太宗赵光义和宋太祖赵匡胤相比,差在哪些方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1037 更新时间:2023/12/8 0:52:47

同样都是皇帝,宋太宗赵光义和宋太祖赵匡胤相比,差在哪些方面?其实,无论是带兵,还是治国,两者其实不可放在一起比较的,赵匡胤比赵光义厉害10倍不止。

一、陈桥兵变VS斧声烛影,赵匡胤更胜一筹。

我们都知道,赵匡胤是夺取了后周的江山,才建立了大宋。虽说欺负1个8岁的小孩子的确有点儿无耻,但不得不说,赵匡胤处理问题的水平,实在是太高了!

正月初一,后周得到了契丹联合北汉南下的消息,正月初二,身为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便带领禁军离开开封。

正月初三,在距离开封40里地的陈桥驿,赵匡胤喝得大醉,等他醒来一看,身上已经披着黄袍了。正月初四,34岁的赵匡胤便取代后周,建立了大宋王朝。

仅仅花了2天时间,赵匡胤便顺利地完成了改朝换代,不得不说,十分漂亮。再加上整个政变过程中,只死了1个人,那就是侍卫亲军的副都指挥使韩通,这就更了不起了。

毕竟是一场政变,而且是改朝换代的那种,咋能做到几乎不死人的呢?不得不感叹,赵匡胤的手段,绝对是一绝。想想王莽取代西汉、曹魏取代东汉、西晋取代曹魏、隋朝取代北周、唐朝取代隋朝,都死了多少人呢?

再看赵匡胤对后周老臣们的态度,他全部留用,大家该干嘛就干嘛。除了皇帝变了,什么都没变。而且就连后周世宗柴荣的家眷们,赵匡胤也十分善待,这就是本事。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一点儿不拖泥带水,简直是改朝换代的天花板。

反观赵光义,他是怎么夺取皇位的呢?这就跟斧声烛影这个故事有关系了。

赵匡胤50岁那年,和弟弟赵光义在一起喝酒,喝着喝着两个人就吵了起来,期间门外的太监宫女听到了里面的吵闹声以及斧子落地的声音,还看到了烛光晃动的影子。但是他们不敢进去看。

大半夜的,赵光义匆忙从房间走了出去。第二天赵匡胤就被宣布死亡了,死因不明。而赵光义则一屁股坐在了龙椅上,宣布自己是新任皇帝。

我的妈呀,这也太尴尬了吧?把自己的哥哥害了,抢了哥哥的位置,这但凡是个长了脚指头的人,都能想象得到。可赵光义却掩耳盗铃,觉得世上他最聪明。

此外,赵光义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绞尽脑汁。结果他和赵普合伙上演了一出《金匮之盟》的戏码。下面是《金匮之盟》的故事简介:

赵匡胤和赵光义的老妈杜太后临终前,拉着赵匡胤的手嘱咐道:后周为啥失去了天下?还不是因为柴宗训年纪小吗?你挂了的时候,一定要把大位传给你弟弟赵光义,只有年长的人当皇帝,咱们老赵家的江山才能稳固!同理,赵光义死后,皇位再传给弟弟赵廷美,以后赵廷美再传回给赵匡胤的儿子。这不就妥了?

真的是脸都不要了,造谣也不能这么个造法吧?杜太后怎么就预料到赵匡胤会早逝呢?万一人家能活八九十岁怎么办?到时候他儿子五六十了,难道还不能继位?怎么会有老母亲诅咒自己的儿子早逝呢?

这又是一个尴尬到脚指头抠破鞋底的事情,赵光义处理政变的手段,和他哥哥赵匡胤完全不是一个档次啊!

其实那时候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分别26岁和18岁,全都成年了有没有?完全有资格继承大位好不好?

结果赵德昭在北伐北汉的时候,被赵光义骂了一顿,回家就自杀了,年仅28岁。而赵德芳则在22岁一觉睡死过去了。这么一来赵匡胤这一脉可就没人能威胁赵光义了。

这还不够,赵光义又找个了借口,把弟弟赵廷美发配到了房州,没多久赵廷美就病死了,年仅38岁。这下所有威胁者都自动消失了,赵光义这才美滋滋地把大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

啥也不说了啊,这些操作简直令人头疼,未免也太明显了吧?就不能学学你哥,把戏唱好听一点吗?你对得起太宗这个庙号吗?

二、杯酒释兵权VS大肆扩招。

赵匡胤干的漂亮事儿实在是太多了,且不说他平定了南平、后蜀、荆湖、南唐、南汉等政权,单说他对国内的治理手段,就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是后周禁军的殿前都点检出身,他担心自己的手下,也会学习自己的行为,所以他非常想罢免这帮禁军功臣们的兵权。可人家都立下大功,你直接罢免,未免让人心寒,以后谁还肯给你办事呢?

因此赵匡胤把这帮老伙计都喊了过来一起喝酒,在酒席上,赵匡胤坦言:万一哪天你们学习我黄袍加身,这可怎么办?我知道你们都很忠心,我对后周何尝不是忠心耿耿呢?只是万一,你们的手下人,想要取得富贵,强行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怎么办?

这下这帮禁军将领们可就都傻眼了,第二天纷纷选择辞职,赵匡胤全部接受,将这些职位换成了没什么战功的人。赵匡胤对他的老弟兄还是不错的,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铎等人,不仅得到了高官厚禄,而且还成了赵匡胤的儿女亲家。

这还不够,过了一阵子,赵匡胤又办了一场酒席。

这回邀请的人,是全国各地的节度使。从唐玄宗时代开始,节度使就成了割据一方的诸侯,他们拥有财权、军权、政权,很难控制。

因此赵匡胤把他们喊来喝酒,同样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都是大宋的功臣,立下了赫赫战功,本来该去享清福的,我实在是不忍心让你们继续这么劳累了啊!

这帮人稍微蠢了一点,除了王彦超主动要求告老还乡以外,其他人还不为所动。赵匡胤第二天索性直接把他们都给撤了。

两次杯酒释兵权,彻底解决了宋朝武将的危机问题。可以说,做得非常体面周到,老伙计们也不失面子。

宋太宗赵光义,收买人心的方法,可就害惨了宋朝了。

赵光义得国不正,他心虚得很。为了表现自己的正统性,他主动要求北伐,结果被大辽打得丢盔弃甲,差点把小命搭进去,自此再也不提北伐的事情了。

可这个时候该怎么收买人心呢?赵光义有自己的独到的办法,他打算笼络读书人。因为读书人手里的笔杆子,就是当时最好的舆论向导。他们写什么,后世的人基本上就信什么。

因此,赵光义开始疯狂扩招进士。唐朝、五代包括宋太祖时期,每一届只录取二三十名进士。赵光义可就牛了,一次录取两三百名,巅峰时期录取四五百名进士。

这下读书人们可乐开花了,他们纷纷觉得赵光义是个好皇帝,给他们提供了工作岗位。可一旦开了这个头,后世的皇帝就不太好办了。为啥?因为你限制录取名额的话,肯定会被骂是不?

因此到了宋仁宗时期,大量的进士坐在冷板凳上等工作,因为没有实缺啊!他们不干活,国家还得养着他们,你说惨不惨?这就是著名的冗官现象。

赵匡胤时期,讲究精兵强将的治军策略,他并不是重文轻武的始作俑者。虽说他只有十几万兵马,却能够百战不殆。

可赵光义时期,为了保住皇位,刻意打压武将。此外,士兵质量上跟不上,赵光义就采取扩招的方式,招募了大量士兵。这又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史称冗兵现象。

士兵需要国家养着,久而久之,出现了大量吃空饷的情况。这对北宋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三、制度完善方面,赵匡胤更胜一筹。

后周时期,禁军主要分成了两大板块,分别是殿前司和侍卫司。赵匡胤就是殿前司的老大殿前都点检,李重进则是侍卫司的老大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赵匡胤当了皇帝以后,觉得禁军的机构太简单了,只要两大领导一合计,那什么事情办不成?

因此赵匡胤开始改革禁军,他将都点检、副都点检、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虚位以待,虽然还设,但不找人来干。实际上统兵的人,则是官阶比较低的都虞侯。

除此以外,禁军被分成了3大板块:殿前司与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统称为三衙。这么一来3方协作监督,问题就小很多了。

还有,赵匡胤专门设立了枢密院。过去统兵权归都点检、都指挥使,而调兵权则归他们的副手副都点检、副都指挥使。枢密院设立以后,调兵权则归了这个机构,而这个机构直属皇帝,等于是皇帝才有调兵权。而都虞侯又听命于皇帝,因此皇帝兼具了调兵权和统兵权。

解决完禁军的问题,赵匡胤还得限制宰相的权力。

为了加强皇权,分走相权,赵匡胤设立了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他们分别管理民政、军政、财政,而且直接对皇帝负责,大大削弱了相权。

相对来说,赵光义在这些开创性的改革中,作用就小太多了。他顶多是把哥哥定下的东西,换个名字,或者加强某些部门的权力,很少有大规模的改革动作。毕竟赵光义不是赵匡胤,万一改革出现差池,他可顶不住!

标签: 赵光义赵匡胤

更多文章

  • 吴起在被杀的时候 吴起为何要趴在楚悼王尸体上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吴起,楚悼王

    兵家“亚圣”吴起被杀的时候,为什么趴在楚悼王尸体上?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吴起被称为兵家“亚圣”,与“兵圣”孙武并称为“孙吴”,是战国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吴起是卫国人,他的伟大老乡还包括商鞅,吕不韦等人。吴起的一生,用两句话概括就是

  • 司马懿既然已经看穿了空城计 司马懿为什么还要撤军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司马懿,空城计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司马懿早已看出了空城计,为何还要撤军?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唐诗《蜀相》中,大诗人杜甫用这两句诗表达自己对三国名相诸葛亮的赞美和敬佩之情。诸葛亮曾是一介布衣,在穷乡僻壤避世隐居。后来在刘备坚持

  • 古代造反有那么容易吗 将军为何说造反就造反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古代,造反

    对古代造反真的那么容易?将军手握兵权,说造反就能造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我们在阅读历史文献或者是观赏影视剧的时候,尤其是影视剧中的表现,好像这在古时候,造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一样,手握兵权,说造反就可以造反,但其实在真正的历史中,造反可不是一件这么容易的事情,我们国

  • 井陉之战之战爆发于何时?韩信的表现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韩信,汉朝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被刘邦评价为麾下三位人杰之一,后世以此称之“汉初三杰”,让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故为兵之事,在于佯顺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是谓巧能成事者也。(孙子兵法)井陉之战是楚汉战争时的一场著名

  • 严延年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严延年,汉朝

    严延年是个非常有意思的历史人物,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严延年是一个汉宣帝很器重的人。那时候,严延年正在河南当太守。有一天,严延年的母亲从家乡去河南看他,没住几天就要回去。而且回去的时候对严延年说,我看你的丧期就要到了,我还是回去给你准备后事吧。严延年的母亲回去后,果然仅仅一年多一点时间,严延年就

  • 诸葛亮和庞统外号卧龙凤雏 司马的外号又叫做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诸葛亮,庞统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亮称卧龙,凤雏为庞统,那司马懿叫什么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诸葛亮,大家对他的绰号应该都非常的清楚,他的绰号是卧龙。来源有两个原因,其一那就是诸葛亮曾经隐居于南阳卧龙岗上,所以被称为卧龙先生。第二个原因就是诸葛亮才气过人,具有非常过人的政治才能,对问题的了解

  • 如何正确评价李广的功劳?和卫青比起来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卫青,李广

    如何正确评价李广的功劳?和卫青比起来如何?这个问题要从2个方面来看,从保家卫国的角度来看,李广的贡献甚至大于卫青:卫青的不世武功,一定是程度上是将士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从对后世的影响、从奠定中华民族版图的角度来看,李广是远远比不上卫青的。《史记》中有李广专门的一篇,称为《李将军列传》,其中这样介绍李

  • 陆逊作为东吴的将领 孙权为何将人活活骂死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陆逊,东吴,孙权

    还不知道:东吴的神将陆逊,为何被孙权活活骂死?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一、孙权为什么和陆逊是世仇?陆逊的家族是江东大族,在东汉末年。世家门阀就代表了统治阶级,陆逊的父亲和祖父都是做官的,但很可惜,他们都去世得很早,但陆氏家族一向同气连枝,于是陆逊就由祖父辈的陆康抚养成才。

  • 王商的一生有何经历?最后的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王商,汉朝

    西汉末年王莽篡夺汉朝政权建立新朝,这一期起源于汉宣帝时期的宫女王政君。王商,西汉外戚、大臣,是涿郡蠡吾人,后来跟随父母迁徙到杜陵。与上一任丞相匡衡的身份相比,王商更最尊贵,他是皇室外戚出身,是汉宣帝母亲王翁须之兄王武的儿子,汉元帝刘奭侍妃王政君的哥哥,与汉宣帝刘询也是表兄弟,在元成时期地位仅次于大将

  • 刘备死后诸葛亮进行了五次北伐 诸葛亮成功了多少次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诸葛亮,北伐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死后,“卧龙”诸葛亮5次北伐成功了几次?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有人说,刘备的死是整个蜀国国力衰落的转折点,从此以后,蜀国国力空虚,兵少将寡,如果说把蜀国的国势看作一条抛物线,那么至此,蜀国从顶点开始滑落。纵使后面诸葛亮休养生息,5次北伐,也不过是行将就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