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长出身官宦世家,父亲李文安,兄弟姐妹八人,他是李文安的第二个孩子,也都被称为“李二".李鸿章六岁时进入家馆棣华书屋。他少年极为聪慧,曾师从合肥著名学者李仿仙和徐子苓,专攻经史,由此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1843年二十三年,李鸿章入选为优贡。当时在京任职的父亲希望儿子更进一步,便写信催促鸿章去北京准备明年顺天府的考试。鸿章听从父亲的命令,毅然北上,写下了10首《入都》的诗,以诗言志,被世人传诵。进入京后,他在时任刑部郎中的父亲的指导下,遍访吕贤基,王茂荫,赵畇等安徽京官员,得到了他们的尊重和赏识。同时,由于考场畅通,他得以广交朋友,开阔眼界。其后他科举入仕,翰林院庶吉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李鸿章身处清朝内忧外患之际,不少有识之士都在寻找救亡图存的办法。李鸿章可贵的是从1840年到1900年,鸦片战争到庚子国变,大清国的皇室、贵族和官员对世界大事知之甚少,仍然痴迷于自己“天朝”的幻象。然而,他看到了外国人的力量和先进的武器。
李鸿章自嘲自己就像一个修补匠,在清朝这座即将沉下的大船上修修补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用领土、贸易权,金银等换取了短暂的和平。
李鸿章对着种这种虚假的“和平”危机感倍增曾。在外国侵略者对太平天国的“华洋会剿”期间,他和一些脑子清醒的官员亲眼看到了外国侵略者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从而感受到了潜在的长期威胁。面对落后腐朽的清廷,他们继承了魏源等“政治家”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尽力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
在国内外“和平局”的条件的领导下复兴徐图。开展了浩浩荡荡的洋务运动,打着“自强不息”的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建立新型军工,培养新型海军和陆军,建设北洋海军等现代海军。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
建立船舶、铁路、电报、邮政、矿业、纺织等各种新型民用产业。创办新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培养翻译人才、军事人才和科技人才。可惜李鸿章虽然治理改革,但同样为自己和后世谋利益,所以改革并不彻底。
李鸿章被骂得最多的是甲午战争惨败以及后来签订的《马关条约》。让他承受了卖国贼的骂名。不过外国新闻报道这件事时说“他们不是在和清朝作战,而是在和李鸿章一人作战”,可见对他的评价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