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史上只有两种铁帽子王,一种是恩封,一种是功封。功封的王爷是清初的八铁帽子王。他们是依靠开国之功封的世袭亲王。一个是恩封的王爷,他们大多是皇帝的兄弟,铁帽子王子,因为辅佐皇帝而被封。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大部分均是皇子。只有一个人与他们不同,那就是庆亲王奕劻,他不是被皇帝加封的,而是由慈禧太后加封。而且,他算是皇室分支。
道光十八年(1838年),奕劻于出生于北京。他是清乾隆十七子永璘的孙子,永璘有六子,第三子是庆良郡王绵愍,第六子是辅国公绵性,奕劻是永璘第六子辅国公绵性的长子,自幼过继给庆郡王绵慜为嗣。绵性还贿赂宗室官员以获得奕彩的头衔,让人揭露奕彩的过错。这对叔侄的所作所为让嘉庆皇帝大为光火,因此一起惩罚,奕彩被降级,并与绵性等人一起被流放。不过当时奕劻年幼,风波并未波及到他。
道光三十年(1850年),奕劻承袭祖父爵位,被任命为辅国将军。咸丰元年(1851年),内务府从奕劻收回收回庆王府(原和珅府)赐与奕欣,于咸丰二年正月,被封为贝子。咸丰十年(1860年)正月,因咸丰皇帝30岁寿辰,慈禧与其弟叶赫那拉桂祥在咸丰的书信往来中,奕劻经常为其捉笔,故将奕劻取名为贝勒。虽然奕劻没有什么知识,但他写得一手好字,因此赢得了慈禧的青睐。
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同治皇帝大婚,奕劻被赐郡王封号,并被封为御史。这是奕劻第一次得这么大官职。
光绪十年(1884年),恭亲王奕欣多次状告慈禧,因与法谈判不利而被赶下台,代之以奕劻执掌总理国政外交部,历时27年。得到这个官职后,他的人生开始大幅跳跃,一路攀升。由于年轻时的艰苦社会经历,他非常早熟,更善于与人打交道,也善于捞钱。这个官职需要人脉。当时大臣在外国都有自己的人脉,别人是一国或两国,他有八国。这种联系也是在他与辛丑签约时发展起来的。
奕励的工作经验非常丰富,但他的主要工作是与外国谈判和交涉等。这也说明奕励有很多外交上的成就,但是大部分都是不光彩的,例如割让土地,赔偿巨额款项。但是这些东西大部分都是慈禧指示,奕励和李鸿章只是在听命行事,所以辱国这盆污水不能完全倒在他们身上。
光绪二十年(1894年),太后慈禧,奕劻六十大寿,被封为清亲王,权力渐增,但无所作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1898年政变的关键时刻,奕劻挺身而出,帮了慈禧一个大忙,在1898戊戌政变以后,随之而来的"己亥建储",奕劻支持慈禧于瀛台监禁光绪皇帝,他自然不会反对立储。此外,奕劻作为神机营的主管,他对慈禧的支持在己亥建储的过程中尤为重要。可见奕劻被封铁帽子王,完全是慈禧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