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孙承宗是厚积薄发的典型代表,曾在寺右丞姜壁、兵备道房守士等官员家中做家庭教师.,后来房守士升任巡抚。孙承宗陪同。大同是当时明朝的一个边陲小镇。孙承宗在边境教书时,他对军事事务有浓厚的兴趣。喜欢在边关和老兵、下级军官聊天,问一些关于边关防卫的问题,慢慢了解边关的军事。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即孙承宗四十一岁时,考中进士第二名,被翰林院授编修,后转拜中允。
在明朝与后金作战,接连失败,边防形势危急的情况下,他作为东阁的大学生兼兵部尚书亲临了山海关。他苦干近四年,化险为夷,征训辽兵十万余人,选拔培养了一批军民将领,收复失地400余里,建大城市九座,小城堡40余座,屯田5000余公顷,安置战争难民近百万人,迫使撤退700余里。他为筑起了一道令人生畏的防线,为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奠定了基础,在关宁期间,他制定了以辽人养辽土、以辽民守辽土的基本方针,以及稳守、渐进、渐退的基本策略,使明军逐渐由守转攻、被动向靠拢,他还创造性地组合战车,
舰船和火器,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热武器为主要杀伤手段的十二车营和第一个以火器为主要装备的海军组建两栖部队,并撰写了专门研究火器车辆战战术技术的军事著作《车营百八叩》。
由于魏忠贤的垄断,孙承宗被排挤下台。
虽然修建宁锦防线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和粮食,但最大的意义在于建立军事缓冲区。增加了后金绕道的难度,消耗了关外大部分后金战争潜力,远强于被后金直接洗劫,因此,延长明王朝的寿命这一方面是不争的事实。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军发动大规模进攻,十一月,进攻高阳。孙承宗,率领城中军民守城。城破被俘,自缢而亡。他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和八个侄孙,战死沙场,还有孙家族的100多人被杀。听到这个消息后,朱由检哀叹并命令相关官员给予优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