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仁宗年间程琳官运亨通,从参政知事,拜大学士,直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他的儿子程覃,虽然认不得几个字,却叨父荫,作了京都(开封)的府尹。曾经有人递来执状请求造桥,程覃在执状上大书“昭执”二字。
身旁的僚佐见他写了错字,便轻轻地告诉他说:“应该是‘照执’,您漏掉了四点。”程覃急忙拿起笔来,在“执”字下加了四点,于是便成了“昭热”。当时学校的一些生员知道了,还写打油诗嘲笑这位“昭热”的京都首长,时传为新闻。
数百年以后,清朝又有一位和程覃相类似的朝廷大员叫刚毅的。此人作过山西、江苏、广东巡抚,担任过军机大臣、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土等要职。就是这么一个赫赫大员,在批示公文时留下了若干笑柄。
据传:刚毅在任刑部尚书时,监狱主管部门每每送来犯人在狱中病死的呈文,他都要提起笔把“瘐毙”的“瘐”字改作“瘦”字。改了以后,他还要申斥下面的官吏不认得字,以至动笔写错。那些下属无不偷偷讪笑,但也只能偷偷地讪笑一下罢了,谁还奈何得他,又谁有胆量告诉他:“瘐”和“瘦”不但形体不同,音读也不同,而意义更是有别。“瘐毙”或者“瘐死”
,都特指在牢狱中死亡。
自从刚毅进了军机处,四川地方报上来一份关于剿灭当地少数民族起事获得全胜的奏折,内有“追奔逐北”一语。
刚毅看到这里,忽然大怒,吼道:“堂堂四川总督,怎么这样粗心大意,呈报朝廷的奏折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怎么能随便出现错讹呢?”他打算禀报皇上,请旨重重申斥。
周围的同僚看到他那一副十分气恼的神态,都感到很诧异,便来问他是怎么回事?
刚毅说:“这‘追奔逐北’,一定是‘逐奔追比’的讹误。你们不妨设想一下,那些谋反的家伙,我们的军队追赶上去捉住他们,‘追比他们往日抢去的汉人的财物。如果写成‘逐北’,怎么知道这一群反贼逃跑起来,不向着东方、西方和南方,会偏偏朝着北方跑呢?所以,这‘逐北’,肯定是‘追比’之误!”
当时光绪皇帝的师傅翁同稣在场,强忍住笑,耐心给他讲解“逐北”的含义,说“逐北”就是追击败兵,“北”在这里是指败逃的敌人,不是表方位,即不是指“北方”。虽然翁同稣在学识上很有威望,刚毅却始终摇着脑袋不肯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