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纯仁(1027
~1101)字尧夫,范仲淹次子。仁宗皇祜元年进士。清正廉洁,性悄执拗,敢于直言劝课,关心民间疾苦。他为官一生,无论在地方官任上,身为宰相,都履行了先父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教诲,称得上是一个清官。
名臣范仲流有4个儿子,次子范纯仁最有作为。他天资警悟,8岁就能讲所授,长大后,根据恩荫制度,任为太常寺太祝。仁宗皇佑元年(1049)
,刚刚22岁就进土及第。
青少年时代的范纯仁酷爱读书,他的父亲门下招揽了不少有才干的青年,如胡圾、孙复石介等,范纯仁与他们交往密切,日夜在一起读书切磋学问。夜深人静,他的这些朋友们都休息了,他还独自一人,点着油灯,在蚊帐中读书。时间长了,白色的蚊帐都被烟熏成了黑色。
当范纯仁功成名就当上高官后,他的夫人经常将这床蚊帐拿出来,教育他的子女,说:“这蚊帐,就是你们的父亲过去读书时熏黑的,你们一定要像父亲那样刻苦读书。”
范纯仁很有孝心,他的哥哥范纯佑有心疾,他像侍奉自己的父亲一样,经常亲自煎汤送药,精心服侍。
范仲淹去世以后,范纯仁才开始踏上仕途。他的第一个职务是任襄城知县。
他和他的父亲一样,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清官。在襄城时,他了解到当地百姓受传统习俗的影响,索来不养蚕织布,所以百姓生活得不富裕。
他想要使百姓富起来,必须种桑,养蚕,发展经济。可是,老百姓就是不肯听他的。
范纯仁就想了个办法。他把一些情节较轻的犯人放回家去,让他们种桑树,规定按种值桑树成活后获利的多少,减轻其罪行,结果,这些犯人的桑树长得很好,不仅减少了刑期,还获得了一部分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