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11月7日,大清王朝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屈辱和病痛中辞世了。就在他咽气之前的1个小时,俄国公使还站在他的床头,逼迫他在俄占中国东北的条约上签字。此时,与洋人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李鸿章已不能说话了,他只有眼泪。眼泪流尽了,他的眼睛闭上了。
生当“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李鸿章,身前身后都遭到了人们的诟病,有的给他戴上了“乱世奸雄”、“卖国贼”的帽子。
但人们都不得不承认,李鸿章是晚清的重臣,他在晚清中国政治舞台上活动了半个多世纪,其中有一半的时间,“坐镇北洋,遥执朝政”,对清政府的内政外交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道光三年,即1823年,李鸿章出生在安徽合肥东乡(今肥东县)。6岁时,进入自己家的私塾棣华书屋学习。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了扎实的学问功底。道光二十四年(1844)
,他参加顺天府乡就在这次赴京途中,20岁的李鸿章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人都》诗10首。
“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这句表达自己宏大志向的诗成为人们心口口传颂的佳作。入京后,他在时任刑部郎中的父亲引领下,遍访了很多名人,同时由于科场顺利,使章他获得广泛的交游,眼界也开阔了,当时与他同榜的人中,不少人日后成为朝廷赖以支撑的重臣,李鸿章与这些同年李鸿章一直保持着密切而特殊的关系。这为他日后仕途的显达早早地铺平了道路。
道光二十七年,李鸿章中进士,后改翰林院庶吉士。3年学习期满后,留在翰林院担任编修。编修虽说是一个七品小官,但是清代汉人入阁拜相,差不多都从这里起家。
事情往往是难以预料的。没过多久,太平天国运动在南方如火如荼般地展开了,李鸿章走翰林升官的道路被迫中止,对他来说这不知道到底是坏事还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