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晚清大臣张之洞是个怎么样的人?《劝学篇》内容是什么?

晚清大臣张之洞是个怎么样的人?《劝学篇》内容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270 更新时间:2023/12/12 11:28:37

在晚清历史中,张之洞是个极其重要的人物。说他是教育家、洋务派殿军、中国现代工业的先驱都不为过。他曾担任湖广总督,为一代封疆大吏。但他又和满清王朝其他高官显宦有着明显的不同。他很有学问,曾经是清流派的领军人物那时候,他一心一意办教育,想培养出一批“出为名臣,处为名儒”的人才。他的学生里,像袁昶、许景澄、陶模、孙诒让、张祥龄、杨锐等,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当然,作为汉族封疆大吏,他的城府也是很深的,可以说,他是一个复杂的多重比的政治人物。因此,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人,对他的评价总是充满着矛盾。

世当戊戌变法风起云涌之时,他曾向朝廷上书推举维新派骨干梁超、黄遵宪等人,

说他们“思想开通,可担大任”。可是,当他得知,对变法这件事,光绪帝支持,恭王、李鸿章反对,慈禧态度暖昧时,这位湖广总督不免心中矛盾重重。后来,新旧两派斗争白热化,严峻的形势摆在眼前:假若倒向旧派一边,

维新派一旦上台掌权,不但不可能再获大用,说不定连湖广总督的位子也保不住了;假若倒向维新派,万一变法失败,守旧派得势,则自己有可能变为倡乱的头领,闯祸的魁首。置身事外也办不到了。何况自己多年办洋务,提倡西学,近期又与康梁相交往,这是洗不清的,怎么办呢?

一连数天,张之洞搁下一切公事,躲在汉阳晴川阁上,炮制了一篇4万多字的大文,这就是后来发布全国的著名小册子《劝学篇》。张之洞的用心是:既拥护新,又不反对旧,既愿大清强盛,又要守祖宗基业,于中西之学新旧之政不持成见偏见,一秉大公,无论新派旧派都能接受。在《劝学篇》里,张之洞提出了一个主张:这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万万没有料到,正是这个主张,既遭到了无数人的诟病,也得到了不少人的推崇,特别是在五四运动之后。

标签: 张之洞

更多文章

  • 屈原的身世,屈原经历了什么?他被称为“诗魂”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屈原,诗歌

    大家都知道屈原是春秋时期的人,那么,屈原是春秋时代哪国人?他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在准确一点说屈原是战国中期的人,生卒时间是公元前340年到公元前278年左右,是战国时期有名的政治家,非常的关注民生多艰。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大约在公元前340年屈原出生了,出生于楚国丹阳,屈原是

  • 诗意的诗人潇洒地栖居,陶渊明的快意人生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陶渊明,田园,世俗

    提到陶渊明,人们往往会想起舒适的田园生活,潇洒快意的人生,还有他的洒自然率真和永远保持对自由的向往的初心。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最明显的就是他隐匿于山水之间,游心于泉石之上,两耳不闻窗外事,追求自己心灵上的一片净土还有“诗意的栖居”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并不是像他的生活一样安逸而是在中国历史上非常动荡和黑

  • 王昌龄和孟浩然是好朋友?果然人以群分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孟浩然,王维,王昌龄

    在盛唐诗坛最有个性的诗人有两位:一位是孟浩然,一位是王昌龄,王昌龄和孟浩然两兄弟都用一生的时间诠释了唐代诗人独特的真性情。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走进唐诗馆,依然可以看到他们的地位有多高。前者是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后者是边塞诗的集大成者。边塞诗人是如何与山水隐士成为好朋友的?诗人交朋友往往是不合理

  • 晚晴名臣张之洞为什么要大力兴办建厂?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张之洞

    张之洞的《劝学篇》果然使得新旧两派都满意,自己也得到了保全。戊戌事变中的康有为、梁启超,曾是他的座上客,杨锐、杨深秀是他的弟子,谭嗣同受过他的奖掖。事变之后,这些人有的流亡他乡,有的牺牲生命,而他没遇大难,真是皇天保佑!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张之洞把心思都用在了办荆楚洋务实业上。这也是他对近代中国贡献最

  • 张之洞和武汉的关系,是张之洞成就了武汉?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张之洞,武汉

    1885年,张之洞编练广胜军,第二年,张之洞派人到上海购买了一套制造枪弹的机器,在广东番禺设立了枪、弹厂。这个厂规极不大,因为经费限制,只能作为一个尝试。但经多年改进,可以制造毛瑟等6种子弹,每天可生产子弹2万颗,甲午战争期间,张之洞从这里拨30世万发弹去抗击日冠。1889年,张之洞开始在广东筹建枪

  • 大才子题诗只题一半?原因是钱给的不到位?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祝枝山

    太守送来的这幅古画画的是河岸上有几棵大柳树,树上有几只鹤鸪和杜鹃,河岸柳树下停泊着一只小船,一个青年男子站在船头,好像是要动身远行的样子,岸边伫立着一个青年女子,显出依依不舍、含情脉脉的样子。祝枝山看完画,拍案大叫一声:“有了!”提起笔来写道:东边一棵大柳树,西边一棵大柳树,南边一棵大柳树,北边一棵

  • 明朝的东林党的代表人物有谁?他们的观点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东林党,顾宪成

    按照中国传统: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所以祖制是应名正言顺地依制立长,也就是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但是,万历皇帝就是从心里不愿意立长。于是,群情激昂。大臣们认为,确保皇长子继承,是维护祖宗法度,扞卫朝廷立国之本,决不能让步。万历帝则采取拖延的策略。因为皇后身体不好,想等着皇后一死,立郑贵妃为后,皇三子朱

  • 明朝大才子——祝枝山,才华横溢和唐伯虎齐名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祝枝山

    人都说:“江南自古多才子”,这话确实不假。仅明代苏州及其周围地区,就涌现了一大批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名士。除唐寅(唐伯虎)是大家所熟知的外,与唐伯虎同乡齐名的祝枝山也颇具传奇色彩。祝枝山本名祝允明,长洲(今江苏吴县)人,生于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年),死于明世宗嘉靖五年(1526年)。他出生时,有

  • 明朝著名学家高启为什么拒绝做官?仅用了一首诗?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高启

    明代初年,有个着名的诗人叫高启,他字季迪,号槎轩,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高启从小就很有诗才,在当地很有名气。许多人都想和他结交,交流写诗的心得,这就更扩大了他的影响。高启好写诗,但不愿出去做官。十六岁的时候,江西有个大诗人叫饶介之,很仰慕高启的诗才,就大老远地从江西来到苏州,想一方面见识一下高启

  • 明朝状元曾鹤龄,曾鹤龄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曾鹤龄

    明朝永乐皇帝的时候,江西泰和出现了一个状元郎,叫曾鹤龄。他为人谦虚,从不愿与人个强好胜。他有一首诗,叫《偶然吟》就可反映出这一特点。这首诗是曾鹤龄有一年进京赶考时写的。那一年,他刚考中了举人,要到京城世去参加进士考试。但因家中不太富有,个人租不起船,于是只好搭乘了一条便船。经在这条船上,有几个浙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