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神龙之变后唐中宗为什么还要重用武家人

神龙之变后唐中宗为什么还要重用武家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70 更新时间:2023/12/13 2:56:01

李显继位没几天就被武则天废了,重新为太子后,李显很注意搞好与母亲武姓家人的关系,出于这一动机,他决定和武氏联姻。他把女儿永泰公主嫁给了武则天的侄孙、魏王武承嗣之子武延基;幼女即安乐公主嫁给了武则天的另一位侄孙武崇训。李显与武家结亲,无疑是想通过裙带关系稳固确立自己的地位。

长安元年(701年)九月,他的儿子李重润和永泰公主夫妇少年气盛,对祖母宠信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深表不满,被张易之添油加醋地报告给武则天,说他们诽谤朝廷,结果武则天逼令李重润、永泰公主和丈夫武延基自杀。不过,因为牵扯面不大,武则天并没有深究。显而易见,张易之、张昌宗已对李显一家构成了威胁。

发生在公元705年(武则天神龙元年)的“神龙政变”堪称中国史上最奇怪的政变,因为它虽然推翻了武则天的统治,使得唐中宗李显得以复辟唐朝,但武氏家族却并没有被铲除,而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等人还获得重用,此后数年在政坛上兴风作浪,气焰甚是嚣张。其实,唐中宗之所饶恕、重用武氏家族,有他不得已的“苦衷”,归结起来,主要有两大原因:

铲除以张柬之为首的功臣集团。熟悉唐朝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李显被再度册立为储君后,武则天已是风烛残年,离大限之期越来越近,只要他耐心地等待几年时间,完全可以在母亲驾崩后,名正言顺的重登皇位、复辟唐朝。然而,张柬之等人发动的政变却完全打乱正常的皇位交接程序,并把李显和整个帝国都置于极度危险的境地。

在李显看来,他虽然是迫不得已才加入政变,但自此却背负上“不忠不孝”的道德污点,无论如何都难以洗刷的掉。更何况,政变好在取得了成功,假设遭遇挫折,李显不仅要丢掉近在手边儿的皇位,并且必然要被处死,而帝国也将会因此陷入急剧动荡之中。因此在李显的眼中,张柬之等人发动的政变非但纯属多余,甚且还有将他置于死地的危险,这样的“功臣”实属乱臣贼子,必须予以处决。

然而,张柬之等人在朝廷经营多年,不仅手握重兵、党羽遍布朝堂内外,而且还跟皇族、公卿、将领们结成盘根错节的关系网,要想将他们彻底铲除绝非易事。更何况,唐中宗根基不稳,如果贸然从事,很可能“偷鸡不成蚀把米”。在这种情况下,唐中宗只能跟张柬之等人的政敌结为同盟,而以武三思为首的武氏家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制衡睿王李旦、太平公主的势力。其实,真正对唐中宗构成致命威胁的势力,并非以张柬之为首的功臣集团,而是睿王李旦、太平公主。李旦身为武则天的幼子、唐中宗的胞弟,在兄长被废后登基称帝,6年后才“禅位”给母亲,之后又将储位让给哥哥。然而,没有人能够抗拒皇位的巨大诱惑,李旦虽然把天下让给兄长,但内心深处恐怕并未放弃复辟的梦想。

武则天晚年,李旦出任左右羽林卫大将军,而在“神龙政变”前,他已经完全掌控南衙禁军。南衙禁军是唐朝初年禁军系列中的主导力量,不仅人数众多,而且装备精良、战斗力强,实力不容小觑。有这样一支精锐部队做“资本”,再加上李旦有“让国”的美名,占据道德制高点,一旦有个风吹草动,难免不会在群臣的“拥戴”下,再度问鼎皇位。

唐中宗固然忌惮李旦的存在,对胞妹太平公主的动向同样不敢掉以轻心。太平公主虽然是一介女流,但野心勃勃、性格果决,颇有其母武则天的做派,尽管手中并没有掌握军队,但凭借着多年的经营,却也在朝廷内外网罗到一大帮亲信。“神龙政变”后,太平公主因平叛有功被加号为镇国太平公主,获得开府设官、参与政务的权力,随着势力急速增长,难免不会做“女皇梦”。

因此,为制衡李旦、太平公主的势力,唐中宗在深知不能通过肉体消灭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外(唐中宗这样做不仅会留下手足相残的骂名,而且风险性也极大),只能借助外部势力来进行制衡。在这种情况下,在朝中盘踞多年、占据要津的武氏家族,便成为唐中宗急需拉拢的对象,而武三思作为他的儿女亲家,更是让其从感情上乐意这样做。

正是基于上述两点原因,唐中宗非但没有铲除武氏家族,而且还不断提升武三思等人的政治地位。从实际效果来看,武三思固然帮助唐中宗除掉以张柬之为首的功臣集团,并极力压制李旦、太平公主势力的扩张,但他这样做的目的并不单纯,同样有利用唐中宗复辟武周的打算,结果引发唐朝内部一系列大动荡。最终,武三思被太子李重俊灭门,而唐中宗不久也被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毒死,落得“双输”的结局。

标签: 唐中宗

更多文章

  • 唐中宗为什么重用武三思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中宗,武三思

    武三思,武周朝宰相,女皇武则天的侄子,在野史上他与上官婉儿、韦皇后都有情况,他给唐中宗李显戴了绿帽,为什么李显依旧重用他呢?唐中宗李显在历史上评价不高,说他是昏庸暗弱之主,《新唐书》更甚,称其为“下愚之不移者”,也就是说他太笨。而后世指摘他最多的则是被武三思戴了绿帽,不但毫无反应,还屁颠屁颠重用武三

  • 李时珍学医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本草纲目》对于我国的中医来说贡献十分巨大,被外国人称之为“东方的百科全书”,但其实李时珍刚开始的理想并不是成为一名医生,反而李时珍的父亲在当地确实是一名小有名气的医生,李时珍的父亲当时也并不想李时珍在成为一名医生了,希望他能够通过读书来改变家中的命运考入仕途,可以说全家的希望都全部寄托在了李时珍的

  • 秦观梦中题诗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宋哲宗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春天,秦观被贬到处州,被贬后,他的心情抑郁,在一次醉酒之后,他梦到了一幅十分幽美的画面,醒来后心有所感,于是写下了一首颇有韵味的词作,即下面这首《好事近·梦中作》。这首词在当时便颇有名气,苏轼曾经有题跋赞叹道:“……诵少游事甚详,为予道此词至流涕,乃录本使藏之。”黄庭

  • 苏小妹三难秦观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秦观

    秦观,字少游,宋朝文坛婉约派一代词宗,受到东坡词风的影响,最擅长抒写迁客骚人的孤独寂寞与才子佳人的儿女情长,以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流芳千古,至今为人传唱不息。秦观是苏轼的学生,而他闹得满城风雨的“绯闻女友”就是苏轼的妹妹苏小妹。苏小妹的名气虽不比哥哥大,但在民间传说中人气却异常的高

  • 李显流放房陵时有哪些轶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中宗,李显

    李显流放房陵与历史上的许多流放者不同,他头上还有一个 “王”的桂冠而不是失国之君或囚犯。同时,这个时期是大唐鼎盛时期,国安民阜,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和文明程度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加之武则天并没有对李显 “制约甚急”,所以李显在房陵的物质生活是 “别宫”式的,这从 《房县志》中收录的贡生汪魁儒的词赋

  • 李显当皇帝后为什么被废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中宗,武则天

    由于李显庸弱无能,即皇帝位后,尊武则天为皇太后。裴炎受遗诏辅政,政事皆取决于武则天。李显重用韦后亲戚,试图组成自己的集团。李显把韦后的父亲韦玄贞由普州参军提拔为豫州刺史,并想要擢升为侍中(宰相职),裴炎立马表示不可。李显大怒说:“我以天下给韦玄贞,也无不可,难道还吝惜一侍中吗?”裴炎听后报告了武则天

  • 李显为什么被立为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中宗

    显庆元年(656年)十一月乙丑,李显生于长安,初封周王,后改封英王。他的两位皇兄李弘与李贤一死一废之后,李显被立为皇太子。《新唐书·卷四·本纪第四》: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讳显,高宗第七子也。母曰则天顺圣皇后武氏。《旧唐书·卷七·本纪第七》:显庆元年十一月乙丑,生于长安。明年封周王,授洛州牧。仪凤二

  • 唐中宗李显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中宗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壬午,唐中宗李显逝世,终年55岁。葬于定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15里的凤凰山)。同月中宗幼子温王重茂被立为帝(史称唐殇帝),改元“唐隆”,由韦后临朝称制,欲重演武后故事。同年六月,相王旦三子临淄王李隆基联合其姑太平公主,交结禁军诸将葛福顺、陈玄礼等,以兵诛韦后、安乐公主并诸韦

  • 柳永自称白衣卿相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柳永

    柳永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白衣卿相”一词出自其诗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在其另一首《西江月》中也有出现。据说宰相吕夷简六十大寿的时候,派人向柳永讨词作。柳永写了二首,一首为《千秋岁》(泰阶平了),一首是《西江月》:“腹内胎生异锦,笔端舌喷长江。纵教疋绡字难偿

  • 柳永墓址之争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由于官方正史《宋史》中没有柳永的传记,当时文人学士的诗文集里也没有关于柳永的记载,所以连柳永的生卒年限都没有定论。传闻各异,要下一个定论,就更难了。这也是词人的悲哀!但换一种想法:这也是词人的一种荣幸,让更多地方的人记住他、关心他!幸与不幸竟在一念之间!据明万历《镇江府志》卷三六附记,直到王安礼知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