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中宗为什么重用武三思

唐中宗为什么重用武三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331 更新时间:2024/1/29 21:54:29

武三思,武周朝宰相,女皇武则天的侄子,在野史上他与上官婉儿韦皇后都有情况,他给唐中宗李显戴了绿帽,为什么李显依旧重用他呢?

唐中宗李显在历史上评价不高,说他是昏庸暗弱之主,《新唐书》更甚,称其为“下愚之不移者”,也就是说他太笨。而后世指摘他最多的则是被武三思戴了绿帽,不但毫无反应,还屁颠屁颠重用武三思。

李显固然资质不高,但他当皇帝时所面临的局面也是空前的复杂。当时,武则天被神龙政变轰下了台,李显登基。带头发动政变的张柬之等五位大臣立下了拥立之功,自古皇帝与功臣的相处就是一个大问题,深不得浅不得。

还有妹妹太平公主与弟弟相王李旦,虽说是亲兄妹,但他二人朝中关系盘根错节,势力庞大,也给自己的统治带来潜在的威胁。而李显被流放了十四年,朝廷内没有自己的力量,实在孤立无援。

要想稳固统治,或倚重张柬之五位大臣,或靠弟弟妹妹,李显都不放心。唯有迅速发展自己的势力,强大到足以压制住其他两方才是上策。李显在重用韦后的同时也在物色可以拉拢的力量,而此时藏在角落里瑟瑟发抖的武三思被相中了。

重用武三思

李显登基代表武周灭亡,大唐复兴,武三思是武则天的亲侄子,像他这种前朝余孽下场都不会好。为何会被李显看中呢?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其一,武则天退位后,被迫迁居到上阳宫。一次,李显前去探望母亲,发现母亲的精神急剧衰退,由于无心梳妆打扮,面容也顿显苍老之态。李显心里极为伤心,认为是政变将母亲害成这个样子,心里十分愧疚。

武则天对李显说:“我将你从房陵接回来,就是要将皇位传给你,然而五贼贪功,把握惊动到了这里。”母亲这样一说,加上对五位大臣在朝中巨大影响力的忌惮,使李显心里充满了对他们的愤怒。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而目前朝中,对五臣对位嫉恨的就是以武三思为代表的武氏诸王。所以,李显从心里接纳了武三思。

其二,李唐复兴使天下有识之士为之欢欣鼓舞,大家都寄希望于李显,希望他能称为大唐的中兴之主。所以,当时很多寺庙与道观都改名为“中兴寺”“中兴观”。

而李显下旨,禁止所有人说“中兴”,将寺庙与道观都改名为“龙兴”。不但如此,李显还下旨不得冒犯武氏三代的名讳,武周七庙迁往西京长安,依然享受祭祀。这样做可以从理论与舆论上对五位大臣造成不利。

五位大臣发动神龙政变的宗旨是匡复李唐,《资治通鉴》记载,李显这样做用意是“示袭武氏后,不改其政也。”李显想表明大唐取代武周,不是革命而是继承,自己的皇位就是母亲传的,你们发动的政变是一厢情愿,是多此一举,而我重用武氏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这样一来,五臣从主动变为被动,而武三思再也不用瑟瑟发抖,可以光明正大的报复五位大臣。

武三思得势后,没有辜负李显的厚望,一举将五臣打倒,并将他们残忍杀害。然而,李显付出的代价似乎有点大,被武三思戴了绿帽,还不止一顶。

李显知道被戴绿帽吗?

第一顶绿帽是指昭容上官婉儿,她与武三思之间的私情由来已久,这个李显应该是知道的。

武三思是一个善于趋炎附势的小人,对武则天与她身边的人极尽巴结之能事,上官婉儿是女皇首席秘书,颇得武则天的信任,对这样重要的人物,武三思自然要大肆献媚。

上官婉儿的才学与能力十分出众,武则天十分欣赏,将她许给李显,既为她找到一个归宿,也可以帮助李显。而对于上官婉儿与武三思之间的私情,武则天怎能不知呢!

她非但知道,还十分支持。因为武则天也不像自己老去后,武氏子孙就此倒台。所以,上官婉儿可以起到武氏与李氏之间的纽带作用,使两家团结起来。

所以,上官婉儿与李显的婚姻是才能与权力的合作,完全是政治婚姻。李显对上官昭容与武三思的关系也不以为意,还破天荒地为上官婉儿这个内命妇在宫外安排了私宅,目的一是利用才学拉拢朝臣;二就是拉拢武三思。

第二顶绿帽是指韦后,这个李显应该不知道。

武三思太会钻营,通过上官婉儿的引荐竟然爬上了皇后的床。那是因为韦后背着李显,心里有一个小秘密,那就是像婆婆那样当女皇。她比李显还迫切的需要一个忠诚而厉害的心腹。

此时,韦后与李显的目的还是一致的,拉拢武三思是二人的共同目的。韦后便打着为了夫妇二人共同的事业这个幌子,与亲家公武三思眉来眼去。

李显与韦后在房陵流放时相濡以沫十四年,对她十分信任。众多朝臣上奏说韦后祸国干政、秽乱后宫,李显都嗤之以鼻,保持了对韦后的高度信任。

在韦后与武三思的忽悠下,李显觉得任何敢于上奏他们私情的人都是五大臣的同谋,都是阻挡自己控制朝局的胖脚石。所以,武三思才敢如此肆无忌惮地给皇帝扣上两顶绿帽。

面对当时复杂的局势,李显也并非毫无对策。《新唐书》的编纂者欧阳修之所以认为李显是“下愚者”,是觉得他对韦后的野心估计不足,没能吸取母亲篡权的教训。

标签: 唐中宗武三思

更多文章

  • 李时珍学医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本草纲目》对于我国的中医来说贡献十分巨大,被外国人称之为“东方的百科全书”,但其实李时珍刚开始的理想并不是成为一名医生,反而李时珍的父亲在当地确实是一名小有名气的医生,李时珍的父亲当时也并不想李时珍在成为一名医生了,希望他能够通过读书来改变家中的命运考入仕途,可以说全家的希望都全部寄托在了李时珍的

  • 秦观梦中题诗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宋哲宗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春天,秦观被贬到处州,被贬后,他的心情抑郁,在一次醉酒之后,他梦到了一幅十分幽美的画面,醒来后心有所感,于是写下了一首颇有韵味的词作,即下面这首《好事近·梦中作》。这首词在当时便颇有名气,苏轼曾经有题跋赞叹道:“……诵少游事甚详,为予道此词至流涕,乃录本使藏之。”黄庭

  • 苏小妹三难秦观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秦观

    秦观,字少游,宋朝文坛婉约派一代词宗,受到东坡词风的影响,最擅长抒写迁客骚人的孤独寂寞与才子佳人的儿女情长,以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流芳千古,至今为人传唱不息。秦观是苏轼的学生,而他闹得满城风雨的“绯闻女友”就是苏轼的妹妹苏小妹。苏小妹的名气虽不比哥哥大,但在民间传说中人气却异常的高

  • 李显流放房陵时有哪些轶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中宗,李显

    李显流放房陵与历史上的许多流放者不同,他头上还有一个 “王”的桂冠而不是失国之君或囚犯。同时,这个时期是大唐鼎盛时期,国安民阜,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和文明程度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加之武则天并没有对李显 “制约甚急”,所以李显在房陵的物质生活是 “别宫”式的,这从 《房县志》中收录的贡生汪魁儒的词赋

  • 李显当皇帝后为什么被废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中宗,武则天

    由于李显庸弱无能,即皇帝位后,尊武则天为皇太后。裴炎受遗诏辅政,政事皆取决于武则天。李显重用韦后亲戚,试图组成自己的集团。李显把韦后的父亲韦玄贞由普州参军提拔为豫州刺史,并想要擢升为侍中(宰相职),裴炎立马表示不可。李显大怒说:“我以天下给韦玄贞,也无不可,难道还吝惜一侍中吗?”裴炎听后报告了武则天

  • 李显为什么被立为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中宗

    显庆元年(656年)十一月乙丑,李显生于长安,初封周王,后改封英王。他的两位皇兄李弘与李贤一死一废之后,李显被立为皇太子。《新唐书·卷四·本纪第四》: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讳显,高宗第七子也。母曰则天顺圣皇后武氏。《旧唐书·卷七·本纪第七》:显庆元年十一月乙丑,生于长安。明年封周王,授洛州牧。仪凤二

  • 唐中宗李显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中宗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壬午,唐中宗李显逝世,终年55岁。葬于定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15里的凤凰山)。同月中宗幼子温王重茂被立为帝(史称唐殇帝),改元“唐隆”,由韦后临朝称制,欲重演武后故事。同年六月,相王旦三子临淄王李隆基联合其姑太平公主,交结禁军诸将葛福顺、陈玄礼等,以兵诛韦后、安乐公主并诸韦

  • 柳永自称白衣卿相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柳永

    柳永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白衣卿相”一词出自其诗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在其另一首《西江月》中也有出现。据说宰相吕夷简六十大寿的时候,派人向柳永讨词作。柳永写了二首,一首为《千秋岁》(泰阶平了),一首是《西江月》:“腹内胎生异锦,笔端舌喷长江。纵教疋绡字难偿

  • 柳永墓址之争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由于官方正史《宋史》中没有柳永的传记,当时文人学士的诗文集里也没有关于柳永的记载,所以连柳永的生卒年限都没有定论。传闻各异,要下一个定论,就更难了。这也是词人的悲哀!但换一种想法:这也是词人的一种荣幸,让更多地方的人记住他、关心他!幸与不幸竟在一念之间!据明万历《镇江府志》卷三六附记,直到王安礼知润

  • 柳永的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生于沂州费县(今山东费县),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早年经历太平兴国九年(984年),柳永出生于其父柳宜任所费县。淳化元年(990年),柳宜入东京上书,授全州通判,柳永随父赴任。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