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被传诵千年的史学家司马迁精神究竟是什么

被传诵千年的史学家司马迁精神究竟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416 更新时间:2023/12/28 1:09:37

司马迁出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个小康之家,从小司马迁就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之下学习读书写字,十岁的司马迁就能够阅读《尚书》、《左传》等。年长一些,司马迁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了父亲为官的京城,之后父亲就吩咐司马迁去游历天下,搜罗遗闻古事。司马迁游历了大江南北之后回到京城,因为父亲的关系,在京中做了郎中。

司马迁塑像

公元前110年,司马谈重病,弥留之际要求司马迁能够秉承家族的传统,发扬祖先的事业,要接着把编撰历史的计划完成。在长安任职的司马迁,在这里结识了天下的杰士,其中包括对司马迁影响颇深的董仲舒和孔安国。董仲舒对司马迁的影响,在《史记》中也都有体现。董仲舒的公羊学主张的有道伐无道的思想,是《史记》中反暴的基础,而公羊家崇尚的让、尚耻之义也成为了《史记》中衡量褒贬历史人物的主要道德标准。

公元前99年的时候,李陵自请五千步兵,涉单于庭以寡击众。但是李陵行军至浚稽山时,遭遇单于突袭,援兵久久未到,匈奴越聚越多,李陵最后弹尽粮绝投降匈奴。群臣皆声讨李陵,但是司马迁却与众人不同,说李陵是个爱国的人,他以五千之数杀敌一万多,虽然战败投降,也有可能是想找机会回报汉朝的。但是后来李陵没有归汉,于是司马迁也被定了诬罔罪,按律当斩。但是司马迁以腐刑赎身死,在此之后,司马迁背负屈辱,完成了著作《史记》。

司马迁的资料

司马迁是中国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史记》上到远古时代的皇帝,下到汉武帝初年,这中间跨度3000余年。司马迁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到了对生命最遥远的延伸,他书写编撰无数人的资料,却没有整理他自己事迹。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现在通过史书记载,我便汇总部分司马迁的资料。

网络配图

司马迁从小便对历史产生了兴趣,这与他的出身息息相关,他的父亲便是武帝时期的太史令司马谈。司马谈由于未能随行汉武帝的封禅大典,郁郁而终,最终有司马迁结果父亲的职责。编撰历史不仅是父亲的意愿,也是司马迁自己的追求。我在搜集到的司马迁的资料当中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史官,更是一个梳理了历史脉络的为人。

编撰过程中,司马迁风雨兼程,游历各个地方,还要凭借自己的判断和推理去除历史中不可信的地方。对每一个人物并作出客观的评价,可谓耗尽了心血。但这些司马迁无怨无悔,可是人生最大的灾难突然降临。由于自身的耿直,在对李陵投降匈奴这件事的看法上与汉武帝产生分歧,武帝一怒之下处以宫刑,使司马迁承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但他经过一系列的思想仍然编撰史记。如此之伟大,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有一半是属于司马迁的。

司马迁的资料应该是历史上所有史官当中最详尽,因为人们佩服这样一个伟大的人。从司马的资料中我看到了太多的心酸,太多的艰苦,但亲身经历这些事件的司马迁坚强的站了起来。司马迁的资料在向人们描述什么是坚韧,什么是死有重于泰山。

司马迁的故事

司马迁因为李陵事件被汉武帝关入大牢,司马迁的案子分到了当时一个名声不好的酷吏杜周的手上,杜周丝毫没有要手下留情的意思,对司马迁严刑拷打,司马迁就是不认罪。不久之后,公孙敖传回了李陵在匈奴训练军队,要出兵长安的的假消息。汉武帝盛怒之下,处死了李陵的家人,还给司马迁定了诬罔罪。按照汉朝当时的律法,诬罔罪是要问斩的,但是律法中还有规定,受刑人若能交出五十万的赎金或者受宫刑就免了死刑,司马迁当着一个小官自然拿不出五十万的赎金,但是为了保住性命,司马迁就选择了宫刑。

宫刑是汉朝的五大酷刑之一,受刑之人除了要承受身体上的摧残,还要承受心灵上的创伤,对人格是极大的侮辱。司马迁也一度悲痛欲绝要到自杀,但是司马迁却有着异于常人的勇气与毅力。司马迁深知“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于是他选择了重于泰山之死。

从《史记》后的文章《报任安书》中,后人也能知道,司马迁当时是以前人的榜样作为自己继续前进的动力,以周文王被拘,孔子一生困顿,屈原被放逐,左丘失明,孙子被膑脚等惨痛的经历自比今日之遭遇,在逆境中强大起来,完成了父亲和家族交付的使命,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财富。

标签: 司马迁

更多文章

  • 司马迁遭受宫刑是因为什么?为何还能如此隐忍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司马迁

    提起西汉的司马迁,大多数人都知道被鲁迅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也知道他也曾忍下被认为是奇耻大辱的宫刑。他认为人若有一死,必要有所作为,否则岂不白死。所以处境无论多么艰难,他都不曾放弃。故而在死与腐刑(古代的宫刑)之间选择了后者。网络配图对于司马迁遭受变故历史上的说法是各有不同,但

  • 秦始皇身世之谜是谁造的谣?吕不韦还是司马迁?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

    秦始皇的身世,成为千古谜团。试想一下,赵姬怀着孩子,吕不韦明知而不说,子楚完全不知,那第三者的谁首先知道了她怀着吕不韦的种?司马迁又是从何处获取这第一手资料的?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无疑是中华帝国统一的大英雄,其严刑峻法、焚书坑儒,也需要放在历史的现实环境下去评价。他的雄才大略,无法掩盖和抹杀。作为推翻

  • 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最后死于什么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司马迁

    司马迁是什么家司马迁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对后世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之所以说司马迁是一位史学家,相信这里就不用再赘述了,司马迁在史学上的成就和造诣足以让他成为西汉乃至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之一。而之所以说司马迁是文学家,也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除了是一本史书之外,

  • 为何司马迁认为匈奴是“夏后氏之苗裔也,名淳维”?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匈奴

    匈奴这个民族,很早时就与中原为敌,他们生活在现今西伯利亚的苦寒地带,司马迁认为其是“夏后氏之苗裔也,名淳维”。夏后氏,就是大禹。大禹的后代。如果这样说起来,也是龙的子孙,炎黄传人。还有一种说法是夏桀的后人,说夏桀的儿子叫獯粥(也即匈奴,别称),这个不孝的儿子跟老爸的妾私通,被夏桀发现后逃跑到了西伯利

  • 为何古代总是北方打败南方?司马迁说过...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司马迁

    司马迁说:“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兴自蜀汉 ”。历史上的统一,成事者皆以西北伐东南,只有项羽的反秦复楚和朱元璋的反蒙复汉是例外。项羽麾师北上,一把火把咸阳烧了,定都彭城(徐州),一心想的是衣锦还乡,不足成大事。刘邦兴于蜀汉

  • 司马迁之父 汉初五大夫司马谈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司马迁,西汉

    司马谈(约前165-前110) ,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为汉初五大夫,建元、元封年间任太史令、太史公。有广博的学问修养,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又曾为文“论六家之要旨”,批评了儒、墨、名、法和阴阳五家,因为深受当时流行的黄老思想的影响,所以完全肯定地赞扬了道家。父司马喜

  •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司马迁为何用了两个“或曰”?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姜太公

    俗话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给人的印象,这话似乎是在说“上钩”的人很傻逼。从这话的典故看,“上钩”的那个,不是鱼,而是周文王姬昌。两下合起来理解,就是——周文王姬昌很傻帽。这个是评书、通俗小说、戏曲这类通俗艺术所想要或说更乐于表达的观点、认识。通俗艺术大多源于民间,出自文化水平可圈可点的民间人士

  • 司马迁为什么说蒙恬的死是罪有应得?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蒙恬,秦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蒙恬的文章,欢迎阅读哦~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蒙恬一生充满了传奇,南征北战立功无数,最终却因赵高胡亥而冤死狱中,这又给蒙恬增添了几分悲情英雄的色彩。然而,对于这样一个于中国有大功之人,司马迁却毫不留情,给予了讥讽,说他罪有应得!秦始皇时期,天才人物层出不

  • 司马迁为什么不愿肯定霍去病的功绩?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司马迁,汉朝

    你们知道霍去病明明为汉朝立下巨大功劳,为什么司马迁不愿肯定他的功绩?接下来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霍去病在打击匈奴时,立下的功劳到底有多大,可以说正因为有此人的存在,汉武帝才减少了很多忧虑。可是司马迁作为当时的史学家,对于霍去病的功绩却不那么认可。他在记录霍大将军的功劳时,表面上

  • 田文唯一攻破函谷关名将,他为什么会被被司马迁埋没两千余年?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田文,战国

    唯一攻破函谷关名将,却因怯战,而被司马迁埋没两千余年,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公元前298年,孟尝君田文回齐为相后,发起齐、魏、韩三国联合攻秦,再次由匡章统帅联军,前后有三年之久,最后终于攻入函谷关,迫使秦国投降求和。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