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兵荒马乱的三国年代,曹操怎样迅速让百姓安居乐业?

兵荒马乱的三国年代,曹操怎样迅速让百姓安居乐业?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3696 更新时间:2024/2/11 7:08:21

汉魏期间,群雄并起。曹操占据的兖州,处于四战之地,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根据地。但是曹操硬是倔强其间,十数年之内,东擒吕布,西逐袁术,北破袁绍,南征刘表,基本统一了动乱的北中国。原因有很多,比如奉天子讨不臣的旗号,曹操的知人差任,用兵如神等等。其中有一项是非常重要的战略决策,那就是他早年在兖州就推行的屯田政策。

汉末天下大乱以来,粮食是头等大事。军阀混战,没粮食就纵兵抢夺,吃饱了就随手丢弃。因为没吃的许多团伙随聚随散,自生自灭。袁绍在河北,部队吃桑椹,袁术在淮南,部队吃蚌蛤、海螺等贝类。许多地方发生了人吃人的惨事。建安元年,曹操迎接汉献帝到许昌。听取了部下枣祗韩浩等人的建议,首先在许昌一带推行屯田政策,当年就收谷百万斛。于是命令全国州郡设置田官,任务就是种田,解决征伐四方但缺粮草这一后顾之忧。

1、缘起

屯田制的推广,最大的功臣首推枣祗。这个人是曹操早年起兵时的战友,打董卓时就在一起。曹操在兖州时,枣祗担任东阿城的县长。在任期间,修缮城防,加强武备。在境内鼓励百姓种田养桑,积谷屯粮。初平二年,曹操征讨徐州,吕布陈宫等人趁此机会袭击兖州,各郡县纷纷叛离,只余下东阿等三座城坚守待援。东阿城在枣祗的指挥下,挡住了吕布等人的进攻,和另外两城一起,成为曹操回师兖州后的反攻基地。枣祗为最后曹操击败吕布,夺回兖州,立下大功。

网络配图

枣祗在跟随曹操剿灭黄巾军过程中,对黄巾军在战时的亦战亦耕那种“兵农合一”的方法很有感触。黄巾军很多时候是拉家带口地造反,战时为兵,休时为农。枣祗本来就注意农桑,积累了很多农业方面的知识,就用心对黄巾军的做法进行研究,为后来他提出屯田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在许昌,原先推行的生产方式是“牛输谷法”。即官府把耕牛租给农民使用,农民以租的耕牛多少,交纳赋役。这种方法是单干,广种薄收,漫天撒网,效果不是很好。

枣祗看出了这一问题,便向曹操提出了实行屯田的建议。他对曹操说,实行牛输谷法如果遇到水灾旱灾,基本没有收成。实行屯田,重点是能够集中大批人力与物力,集体耕种和收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会迅速改变军队粮食不足的现状。曹操同意了枣祗的意见,任命他为屯田都尉,全权负责屯田事宜。

2、卓越的成就

枣祗把因战乱荒芜的农田全部收为国有,广泛招募大批流亡农民,按军队的编制进行整编。由政府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让他们开垦耕种。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屯田的农民按比例分成。这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漂泊四方的民众纷纷回归土地,参加到屯田的大军中来。屯田的第一年,如上文所述,就收成百万斛。立马改善了曹操军队的军粮紧张状态,曹操的兖州成为兵强马壮,丰衣足食的强大割据力量。

因此,曹操下令道:“国家安定的根本要素,是兵强粮足。过去秦人重视农业统一了全国,汉武帝用屯田平定了西域,这都是古人传下来的,值得我们学习的好办法。”并在全国推广应用屯田制。后来进一步听从枣祗的建议,在军队中也推行屯田。这样,农民重新回到土地上,荒芜的农田重新开垦起来。从而有效地恢复了遭受战争破坏的北方农业生产力,彻底解决了困扰曹操多年的粮草问题。几年下来,政府积存了大量的粮食,仓库都装满了,为曹操平定四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使得大量流离失所的百姓,重返家园,安居乐业。北方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

可惜枣祗死的早,没看到屯田的成效。曹操后来追思他的功劳,说:“安能再有忧国忘家如枣祗这样的人吗?对枣祗的封赏不够,是我的过错。”命令封爵位于他的儿子,以表扬他的不巧功业。

枣祗留下的未竞事业,由另一个叫任峻的人完成。

网络配图

3、继任者

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人。早年就鼓动中牟县长起兵讨伐乱国的董卓,并在曹操军队过境时,率领部下投奔了曹操。曹操非常高兴,这是典型的雪中送炭嘛。曹操把自己的堂妹嫁给了任峻,对他信任有加。枣祗开始屯田,曹操任命这个妹夫为典农中郎将,枣祗死后,任峻成为屯田工作的一把手。

曹操和袁绍在官渡交战时,任峻负责粮草的供应。他将运粮部队按一千辆车作为一个单位,十条粮道并进,并布重阵来保卫粮食,有效地抵挡了袁军的袭击,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给。为最后曹操击败袁绍立下汗马功劳。

屯田开始,枣祗、任峻招募了大批农民在许昌周围耕种。任峻为人宽厚大度,工作思路清晰,执行能力很强。平常抚恤孤寡,周济贫民,讲信用,守大义,在军民中威望很高。在他的带领下,屯田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建安初年实行屯田制,到建安三年,郡国粮草充足,百姓安业。后人评介说,屯田工作使得百姓丰衣足食,国家富饶,由枣祢开始,由任峻完成。

任峻死在建安九年,曹操为他哭了好几次。曹魏最后虽然被司马氏替代,但司马家平定蜀汉、东吴,一统天下,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屯田制度实行后,中原地方人口繁衍,经济发达,国家富强。

对蜀、吴两个敌对国完全占据了上风,有很大的优势。用现代的话来说,战争打的就是经济战。三国归晋,屯田是一大功劳。

4、影响

网络配图

枣祗、任峻对当时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是改变整个时代里程碑似的人物。其远见卓识开创的屯田制度影响很大,不仅在当时起了决定性的积极作用,而且为后世开创了一种大规模的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先例。汉魏之后,历代的统治阶级都在仿效屯田制。

三国末年,曹魏雍州刺史邓艾在淮北、淮南大规模推行屯田,每五里设置一个军屯营,每营六十人,既屯田又戍边。到后来从京城洛阳到淮南寿春,一路鸡犬相闻,一派繁荣富庶,是屯田制最成功的例子。为后来消灭蜀吴两国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清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军队留在当地屯田的作法,就是这种余风。屯田制度,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后人对枣祢、任峻等人的功绩给予非常高的评价。写下二十四史演义的大才子蔡东藩说:“枣祢、任峻同心协力推行屯田,只几年功夫,粮食满仓。又在郡、县设置田官,使得国家富饶,人民安乐。曹操借此用兵四方,战争中不用费力运输粮食,才扫平群雄,兼并天下。曹魏的功臣,枣祗、任峻应当位列首位!比起荀彧、荀攸郭嘉这三个曹魏最了不起的谋士,他们俩的贡献和地位也不算低。”

标签: 曹操

更多文章

  • 三国演义严重神话的五个人:关羽第一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对国人的影响深远,三国很多事情都是从三国演义中得知的。但三国演义毕竟是本小说,既然是小说必然会有艺术夸张等因素在里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盘点三国演义中严重被神话的五个人,一起来看看吧。网络配图5、华雄《三国演义》中的华雄可谓是三国中出现的第一个boss。先是大破孙坚,斩杀祖

  • 狂喝十斗而不醉 三国时期酒量最大的人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满宠

    在小说《三国演义》里,满宠的事迹与正史大体相当,为刘晔所荐,后来跟吕虔一起投靠了曹操,为军中从事。到汉献帝东归时,满宠劝说杨奉将徐晃来投。曹操与袁绍交战时,满宠协助夏侯惇镇守汝南,以防刘表。关羽围樊城,时大水至,满宠劝曹仁固守,以待援军,不可弃城而走。曹操采纳司马懿建议,令满宠为使节去游说东吴袭取关

  • 他是大秦战刀的锋芒 却有人说他贪婪!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王翦

    说实话,写这篇文章感觉有点激动,我曾经想拿王翦和白起比一下高低,作为一个比较喜欢战神的我不太想去在生活或者其他方面去比较将军,所以我只是从战场上的表现来分析了他俩的优秀之处,最后也难下结论。但是不管怎么评价,我感觉称呼他俩为大秦荡平六国的刀锋应该不会有什么争议了。在战国这个战乱频仍的年代,诸侯国互相

  •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史上最完美的空手套白狼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刘邦

    刘邦从泗水亭厂到开国帝王,不难看出此人的野心。刘邦一生其实是个非典型政客形象,其内里和流氓政客并无二致,用心术空手套白狼的事,他可没少干。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刘邦的政治野心是怎么达成的。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从泗水亭长到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一国之君。他的帝王之路走的

  • 苏轼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 为何如此反对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苏轼

    北宋神宗年间,朝廷想要挽救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便让王安石展开变法运动,后人称为“王安石变法”。当时,朝中很多大臣都不赞成王安石变法运动,其中就有苏轼。苏轼对王安石变法进行了抵制和抗议。推行变法前,苏轼指出王安石变法措施太为激进,在北宋社会根本走不长久。网络配图苏轼为何发对王安石变法?1069年,苏轼

  • 张居正之死:张居正为何死后被鞭尸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张居正

    说起张居正之死,小编想他大概是中国历史上官居首辅中死的最惨的一个,没有之一,这个最惨不是说他的死因而是张居正死后居然被鞭尸,一般能被处以这种刑罚的无一不是大奸大恶之一,又仰或是与皇上的意见相左,可是张居正不是,他以国事为己事,为国尽忠职守,那么,想知道张居正为何死后被鞭尸吗?且听小编为您娓娓道来。张

  • 揭秘:为什么三国的这位皇帝不常被提起?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皇帝

    三国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被关注的最多的往往是那些在战场上杀敌的将士和智慧超群的谋士。相比来说皇帝就关注的比较少了。只是对刘备,孙权,曹丕了解的多。尤其是下面这位皇帝,他在三国里出现的次数少之又少。今天就来说说他的故事。网络配图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魏文帝曹丕病故,魏明帝曹叡刚即皇位的时候。那时候明

  • 清朝十二位皇帝葬在哪:原来皇帝都是风水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清朝十二位皇帝葬在哪

    清朝,自从努尔哈赤发迹,皇太极于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一直到1912年清帝被迫退位,一共持续了约276年。这两百多年的时间中,共有12位皇帝在位,他们生前发生的事儿,被如今的清宫剧传的是神乎其神,比如最近热播的某剧,康熙皇帝和纳兰性德之间的故事,简直虚构的毫无下线。不过,皇帝们死后的事儿却是没什么

  • 张飞的一场战地姻缘 让几大豪门都成了亲戚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张飞

    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任命刘备为左将军,相当于大军区司令,任命关羽、张飞为中郎将,相当于师长或旅长,表面上对他们挺客气,“出则同舆,坐则同席”,但其实是把他们软禁了起来。表面温和平静的刘备其实一向不是省油的灯,在许县他暗中参加了董承策划的政变,这件事还有行动,刘备又找机会离开了许县,带兵到了徐州,表面是

  • 辛弃疾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虚溜拍马酷吏恶名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网络配图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