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顺治帝在弥留之际,为何让汉臣王熙写遗诏呢?

顺治帝在弥留之际,为何让汉臣王熙写遗诏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302 更新时间:2024/2/19 14:52:41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的顺治帝的文章。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年仅7岁的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在摄政王多尔衮的带领下入主北京,成为清军入关后的第一位帝王,是为清世祖。顺治帝在位18年,他在满汉融合、接受汉文化方面还是颇有作为的。与此同时,关于顺治帝的各种传闻也不绝于耳。例如,他和董鄂妃凄婉的故事,还有顺治一心向佛的故事。关于顺治,流传最广、版本最多的“传说”,还是他的死因。

坊间关于顺治之死,可谓众说纷纭,有说顺治是病逝的,也有说顺治是被郑成功的大炮轰死的,更有说顺治根本没有死,而是去五台山出家了。其实,从正史角度来说,顺治是在公元1661年病逝的。《清史稿·世祖本纪》记载:

十八年春正月壬子,上不豫。丙辰,大渐。赦死罪以下。丁巳,崩於养心殿,年二十四。

关于顺治之死,还有一个人提供了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这个人名叫王熙,时任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因为顺治临终前,王熙是顺治遗诏的执笔人。

据王熙编撰的《王熙自定年谱》记载:顺治十八年正月初六,他被顺治召到养心殿,顺治当时称自己“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可详听朕言,速拟诏书。”意思是,顺治说自己得了天花,马上就不行了,要王熙按照他的意思,快速写好遗诏。

王熙所言是否可行呢?史学上讲究“孤证不立”原则,也就是说,如果王熙所说的只是一家之言,那这就不能作为证据。在《清史稿》上,也有相关记载,恰好证明王熙之言非虚。《清史稿·王熙传》记载:

顺治十八年正月,上大渐,召王熙至养心殿撰遗诏。

意思是说,顺治十八年正月,顺治帝病重,确实召王熙到养心殿写遗诏。王熙当时必将是汉臣,顺治帝为何在弥留之际,挑选王熙到养心殿写遗诏呢?这要从王熙的身份说起。

明朝崇祯末年,顺天府宛平人王崇简考中进士(明朝进士),不过王崇简很不走运,刚中进士母亲就病逝了,王崇简只得辞官为母守孝。不久,北京城破,清军入关,王崇简恰好不在朝中,躲过一劫。清朝入主北京后,广招贤才,王崇简被选中,在翰林院担任侍读学士。顺治十年,王崇简的儿子王熙考中进士(清朝进士),也进入了翰林院,父子俩同在一个部门,当时十分罕见。因此,王崇简和王熙父子也引起了顺治帝的格外注意。

王熙比顺治帝大10岁,顺治经常向王熙请教一些儒学知识,久而久之,顺治觉得王熙的学识十分渊博,对王熙的好感大增。顺治十五年,顺治帝决定让王熙担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并兼任礼部侍郎。

笔者曾专门写过一篇关于“翰林院”的文章,清朝初年,“翰林院”的命运较为坎坷,清军入关时,设置翰林院的目的是为了笼络汉臣,后来因翰林院大多都是汉臣,和满洲勋贵的利益相冲突,于是又撤销了翰林院。

直到顺治十五年,顺治帝恢复翰林院。当时,翰林院一共有六位领导,分别是翰林院掌院院士(满汉各一位),翰林院侍读学士(满汉各一位)、翰林院侍讲学士(满汉各一位)。当时之所以设置满汉各一位,是为了平衡满汉大臣的利益。其实,论学问,当时满洲大臣远不如汉臣。也就是说,从顺治恢复翰林院起,王熙不管是在职位还是学问上,都是翰林院的翘楚。这就是顺治为何要找王熙写遗诏的原因。

关于王熙草拟遗诏的事情,还有一个插曲,不得不提。《清史稿·王熙传》记载:

王熙伏地饮泣,笔不能下,上谕勉抑哀痛,即御榻前先草第一条以进。寻奏移乾清门撰拟,进呈者三,皆报可。是夕上崩。

意思是说,王熙被顺治请入养心殿,告诉王熙自己马上就不行了,让王熙赶紧草写遗诏,王熙听完后,大惊失色,当时就悲痛不能自已,根本下不了笔。顺治还“谕勉抑哀痛”,相当于是安慰王熙:“先不要哭!”王熙抑制住自己的悲痛,就在御榻前拿出纸笔,根据顺治的意思,稍加润色,写成了第一条。可能怕打扰顺治的休息,然后王熙又转移到乾清门继续写,期间,先后把稿子呈给顺治三次,顺治都说可以。当天夜里(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顺治驾崩。

顺治驾崩后,王熙被康熙改任为弘文院学士,后来又担任左都御史。到了康熙二十一年,王熙正式被“拜相”担任保和殿大学士。康熙四十年,王熙以73岁高龄告老还乡。临别时,康熙亲自派人相送,并晋升他为少傅,让他风光体面地回家。两年后,王熙病逝,康熙派皇长子胤褆、大学士马齐二人亲自前往参加王熙的葬礼,谥“文靖”。

康熙曾评价王熙“持大体,有远虑”,王熙学识渊博,在顺治、康熙年间屡获重任,特别是亲身经历顺治之死,让他身份格外敏感。顺治驾崩后,王熙的处事风格非常低调,时常以“生病”为由,闭门不见客,但只要宫内有人召唤,他立即病愈入宫,这也许是他能善终的原因之一。

标签: 王熙清朝

更多文章

  • 谭继洵是如何看待谭嗣同变法的?他为何会反对?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谭继洵,清朝

    每当一提起谭继洵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请自嗣同始”这是清朝“百日维新”变法中谭嗣同的临终遗言。表现出了以谭嗣同为首维新派舍身成仁的斗志,更是我们华夏文明复兴的决心。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六(

  • 后世人称赵构是一个“好皇帝” 赵构到底好在什么地方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南宋,赵构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赵构好皇帝,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

  • 公孙衍为何要离开秦国?他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公孙衍,战国

    对公孙衍为何要离开秦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公孙衍这个名字或许有些陌生,毕竟大家更为熟悉的是“张仪、苏秦”这对CP,事实上,首倡合纵,促成首次“五国合纵伐秦”的“犀首”公孙衍,才是张仪的真正对手。公孙衍本为魏人,却于早年入秦参军,一路凭借军

  • 荀彧到底有多厉害?为何说他决定了三国的走向?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荀彧,三国

    一、“张良来了”公元212年,尚书令荀彧,知道自己走到生命尽头了。他取出了自己的私人密函和一些机密来往书信,一把火烧成了灰烬。于是,世间再也没人能搞清楚,他到底出过多少“奇策密谋”,从此只留下了一个,模糊却又震撼人心的身影。(《三国志》:(荀彧)临薨,皆焚毁之,故奇策密谋不得尽闻也)虽然历史冰冷如铁

  • 刘备的两个女儿被曹操生擒 曹操又是怎么处理这两人的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曹操,刘备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曹操和刘备女儿,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184年黄巾起义发生后,在起义军的强大攻击面前,东汉政府慌得一塌糊涂。为保住摇摇欲坠的统治,他们在抽调武装力量进行镇压的同时,还采纳了太常刘焉“改刺史为州牧”的建议,企图用加强地方长官权力的办法来加强镇压力量。于是,“刺史”这个

  • 吕布当初为什么要投降曹操 曹操又是怎么看待吕布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吕布,曹操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吕布投降曹操,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望着城外沂泗之水,听着四面震天的鼓声和叫骂声,飞将吕布不住的摇头叹息,天要亡我吕奉先!曹孟德(曹操),我非败于你之手,而是败给了这个乱世。想当初丁建阳拜我为主簿,我是何等的意气风发,虽然丁建阳待我不薄,又认我为义子,但是总

  • 代善如此骁勇善战 最后继承皇位的人为何是别人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努尔哈赤,儿子

    你真的了解努尔哈赤儿子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在历史上,努尔哈赤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物,作为建州女真部的世袭酋长,在其父祖死后,努尔哈赤继承职权,还得到明朝辽东总兵扶持。努尔哈赤仅仅从十三副盔甲起兵。经过30多年的战争,先后吞灭了部落哈达部、乌拉部、辉发部等,多次击败了海西女真

  • 努尔哈赤为什么不传位给多尔衮 于情于理都不会传位给他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努尔哈赤,多尔衮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努尔哈赤传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前几年的时候清宫剧非常盛行,在清宫剧的影响下,很多人都为多尔衮感到惋惜,认为努尔哈赤最喜欢多尔衮,曾有意将汗位传给他。但由于是突然死亡,努尔哈赤没有立下遗嘱,导致汗位被皇太极抢去。(努尔哈赤)但是说实话,在历史上努尔哈赤并没有特别

  • 宋英宗是怎么对待宋仁宗的妃子和女儿们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宋英宗,宋朝

    曹皇后嫁给宋仁宗,那就是嫁给了悲剧。感兴趣的读者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曹皇后好歹也是大家闺秀,爷爷是开国元勋曹彬,父亲也在朝为官。可是她嫁给宋仁宗以后,却各种受气。宋仁宗是个非常好色的皇帝,他后宫的妃嫔不计其数,其中独宠张贵妃。甚至打算为了张贵妃把曹皇后给废了。但是曹皇后温良淑婉,根本找

  • 身为竹林七贤之一,嵇康最后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嵇康,曹魏

    竹林七贤之一嵇康之死,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嵇康是曹家的女婿,他的夫人是曹操的曾孙女长乐亭主。第二,嵇康自命清高,不愿给司马家打工。第三,既不愿出仕,却又跑出来多管闲事。第四,钟会火上浇油,扬言嵇康乃“当代卧龙”。有这么四点原因,就足以让司马昭对嵇康下死手了。其实以上任何一点,都可以让司马昭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