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隋炀帝杨广皇二代开科举修运河 最后却惨死!

隋炀帝杨广皇二代开科举修运河 最后却惨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952 更新时间:2024/1/26 18:29:14

死亡可以使人的品行赤条条地暴露出来,人生的最后一道门槛,也是最难应付的一道考题。老百姓的生死在文化意义上无关大局,不过是与蝼蚁同腐、与草木同朽;而大人物们——尤其是帝君主,直接参与着当代历史的进程,理当有不俗的表现。其实不然,许多大人物(比如帝王)在死亡面前并未像培根标榜的那样“不失其本色”。他们有的像个英雄,有的却是懦夫;有人极为高贵,也有人摇尾乞怜……非但西方的君主有始有终、视死如归,古代中国的某些帝王,面对死亡,同样表现了出非凡的侠士风度与豪迈气概。

比如,臭名卓著的“昏君”、“暴君”——杨广,尽管他是史册上的“万人恨”,但是,死亡临头,他却表现得极有风度,很像一条汉子。《资治通鉴》记载着隋炀帝人生的最后时刻,司马光不惜把这位暴君描述成“濒死的英雄”。

该书第一百八十五卷曾做过一点铺垫:隋炀帝对着镜子顾影自怜,并对非常受宠的萧皇后说:“我这么高贵的脑袋,哪个人配提刀砍下来呀?”言下之意,我想死,老天爷也不让。皇后大惊失色,问他怎么忽然说出这种不吉利的话来,隋炀帝一笑,以近乎哲学家的口吻回答道:“贵贱苦乐也是有轮回的,得到就可能丧失,丧失也可能得到。即使脑袋被人砍了也没什么了不起,人这一辈子就那么回事儿,有什么好难过的?”

看来,隋炀帝并不像民间演义的那样是个彻头彻尾的糊涂虫,他不但洞悉荣华富贵如过眼烟云的道理,甚至还对自己的人生归宿做了最糟糕的打算。闲暇无事的时候,杨广经常把罂装毒酒带在身边,与自己宠幸的嫔妃半真半假地说:“若贼至,汝曹当先饮之,然后我饮。”话虽如此,死亡却是每个人的私事,隋炀帝的“好头颅”最终还是掉了,他临死前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杨广不是个贪生怕死、摇尾乞怜的懦夫,他的死从容尊严,颇有“可杀不可辱”的名士气派:

杨广在寝宫里见到那些杀气腾腾的叛将,叹了口气,反问道:“我有什么罪过,到了非掉脑袋的地步?”有人站出来,大义凛然地贬斥了一番。杨广听完,答道:“我确实对不起天下百姓。可是,你们这些人算干什么的?成天跟着我吃香的喝辣的,享尽了荣华富贵!你们都是靠朝廷养活的人啊!怎么跟着叛匪混到一块儿去了?”在场的人都羞红了脸。

杨广最喜欢的儿子是赵王杨杲,刚刚12岁,小孩子被眼前的一切吓呆了,呜呜直哭。于是,叛将们当着杨广的面,就把那个孩子一刀给捅了。鲜血溅了皇帝一身。隋炀帝自知不保,便对那些要动刀的人说:“皇帝自有皇帝的死法,还用你们这些家伙拿刀动枪吗?取鸩酒来!”可惜,那些叛将绝不允许皇帝尊严地死去,依旧要动“绞刑”。隋炀帝没办法,只得自己解下“练巾”,被昔日那几个部下,像宰狗一样活活儿得勒死了。最后成殓他的是床板拼凑的小棺材……

这段史料,令人对荒淫无道的隋炀帝产生了新的看法。荒淫无道的皇帝,死了活该。倒是他最后那一点风度,令人惊讶。面对灭顶之灾,杨广居然还有勇气质问一句“为什么”,敢于让肇事者站出来。屠刀压颈,他仍然不失“天子死自有法”的风度,要鸩酒、要全尸、也要做人最后的一点尊严。隋炀帝后悔今日凄惨的下场,何必当初禽兽不如地虐待天下呀!本来挺有本事的人,被至高无上的皇权给糟践了。

标签: 杨广

更多文章

  • 北宋名将呼延赞也是"鹰爸" :寒冬用冷水泼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呼延赞,北宋,名将,

    看过《杨家将演义》的都知道呼延赞是一代名将,虽然很多故事是虚构的,但在历史上,真正的呼延赞确实了不得,例如攻打太原时,曾单身一人四次登上太原城头,勇冠三军。然而,在重文轻武的宋朝,呼延赞的形象却被文人损得不太光鲜。《宋史》里就记载了他一大堆很雷人的言行。呼延赞似乎爱讲究形式主义,他不仅通过浴血奋战来

  • 名将狄青之死对宋朝的历史影响:将领人人自危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名将,狄青,宋朝,

    狄青,北宋唯一的名将,却最为悲剧!狄青受命于宋王朝的多事之秋,就在这一年,广西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自称仁惠皇帝,招兵买马,攻城略地,一直打到广东。几次派兵征讨,均损兵折将,大败而归。就在举国骚动,满朝文武惶然无措之际,仅作了不到3个月枢密副使的狄青,自告奋勇,上表请行。出兵之后,大败敌军。班

  • 司马懿不怕承认自己失败 认为谋略胜于诸葛亮?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司马懿,诸葛亮,三国

    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言听计从;曹叡视司马懿不过是老臣之一,并不十分信任。诸葛亮在西蜀,几无一人可与之相埒;而在洛阳朝中,曹真、曹休这些皇亲,陈群、华歆、王朗这些重臣,权势不小,与司马懿不相上下,并对他深怀戒心。刘备托孤时,要他的儿子对诸葛亮以父事之;而曹操早留下“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于兵权,久必为

  • 唐太宗堪称一代明君 为何到了晚年却荒淫无度?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朝,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始终是皇帝中的楷模,重用贤才,广施仁政,尤为著名的是善于纳谏--这种“从谏如流”的品质,现代高官都不容易具备,何况“家天下”的封建帝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已成为千秋功业的代名词。李世民,在史册里就是光辉灿烂的“正面形象”。“贞观之治”的强大、繁盛,有口皆碑,有目共睹;可惜,但凡血肉

  • 张辽威震东吴为何名气难比关羽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张辽,关羽,三国

    刘备自称汉中王以后,封了“前后左右”四大将,关羽排名第一,虽然说他和马超、黄忠等人“同列”,但以上两人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根本就不能和关羽相比。终刘备一生,真正让刘备放手独立带兵的只有关羽一人。曹操手下有一个五子良将,居首者是张辽。曹操起事是从自己招募士兵开始,所以,他的骨干将领都是曹氏和与其家族有渊

  • 第一代海昏侯刘贺真的是因为昏庸无道而被废?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刘贺,西汉

    去年南昌发现一西汉墓地,随着挖掘的深入,专家判断:墓主有可能是第一代海昏侯刘贺。今年3月2号,随着一尊刻着“刘贺”二字私印的出土,答案确凿无疑:墓主就是海昏侯刘贺本人。那么,刘贺到底是何方神圣呢?刘贺是西汉王朝的第七位皇帝(不算吕后时期那几个傀儡皇帝),但在位时间太短(在位27天),没列入西汉十三帝

  • 三国张辽除了勇武外 还有哪一点让曹操另眼相看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三国,曹操,张辽

    读三国的人都知道,张辽可谓是吕布手下的重要将领,在他身上,有吕布善战的影子,但与吕布不同,张辽身上不仅仅拥有勇武的一面,还有为将之智和为将之略。我想,这与张辽的出身和早年经历颇有渊源。方诗铭先生《三国人物散论》中提到吕布、张杨、张辽同属于并州军事集团。《三国志 魏志 吕布传》中记载“吕布字奉先,五原

  • 东汉王朝宣帝名将赵充国 :靠屯田平定边关部落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东汉,赵充国,名将,

    经营谋略公元前一世纪,西汉河湟一带,羌部落酋长提出要渡过湟水,去北边放牧,西汉朝廷还没反应过来,他们就已经渡河北去。渡河之后,羌族首领与先零首领订立盟约,并且向匈奴借兵,共同对抗西汉。汉宣帝问满朝文武,谁可担当平定边关的大任,七十多岁的老将军赵充国站出来说:“最佳人选当然是我。”但赵充国到了边关后,

  • 宋真宗澶渊之盟给予辽国岁币的举措是否应该?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宋真宗,皇帝,岁币,

    兽有兽性,人有人性。遵循这个“性”去生活,就是万物之理。兽性也好,人性也罢,都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欲望。吃喝拉撒睡是欲,求欢交配产子是欲,追求财富、追求尊严、追求权力,也是欲。欲不必强分高下。求欢的欲,求财的欲并不比对尊严、对原则的欲求低下。欲虽无高下,却有好坏。好的欲求可以发扬,坏的欲求则要克制。什么

  • 顺治皇帝出家 顺治就算出家也会是个花和尚?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顺治,清朝

    金庸在《鹿鼎记》,说顺治皇帝出了家,康熙皇帝还派出韦小宝前去伺候。那么?顺治有没有了出家?他当然没有出过家。不过关于他出家的传闻也并非空穴来风。据满文档案记载,顺治皇帝14岁那年,也就是1651年冬天,他在遵化打猎时,认识了一位在山洞内修炼的别山法师,经过交谈后很受震动。从此之后,他就和佛教结下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