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抗清名将李定国:南明最坚定捍卫者 宁死不降清

抗清名将李定国:南明最坚定捍卫者 宁死不降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800 更新时间:2024/1/22 6:04:35

1644年3月,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入北京,崇祯帝朱由检于煤山自缢。4月,原明朝总兵吴三桂引领清军入关。南方的南明政权腐朽不堪,根本抵挡不住清军的猛烈攻势,江南等地迅速陷落。在关键时刻,一位农民军将领扛起了抗清复明的大旗,他曾是反抗明朝的“流寇”,却成为南明最坚定的捍卫者!此人就是南明著名将领李定国!

李定国,出生于1621年,陕西延安人。明朝末年,兵荒马乱,陕西又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为了活命,9岁的李定国参加了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并被张收为养子。历经军旅生涯的磨砺,成年后李定国作战善战,深得张献忠的欣赏,是张献忠麾下四大猛将之一,人称“小尉迟”、“万人敌”。

1646年8月,张献忠率大西军准备抵抗清军,不料在西充凤凰山被清军射死。李定国与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四位将军收集残部,转战贵州,随后又占领云南,平定了沙定洲之乱,打开了抗清新局面。1646年11月,桂王朱由榔在肇庆称帝,李定国表示归顺南明政权,支持抗清复明大业。

1652年,李定国率步骑八万和五十头战象出征湖南南部、广西一带。李定国善于用兵,连战皆捷,收复许多城市。在桂林之战,李定国大破清军,击杀清朝的定南王、平南大将军孔有德(原明朝将领,后投降清朝),并收复广西全境,取得抗清以来前所未有的巨大战果。

李定国连续攻克湖南、广西州县的消息传到北京,顺治帝大为震惊,他急忙派敬谨亲王尼堪(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的儿子)为定远大将军,统数万八旗精兵南下。当年11月,尼堪率大军日夜兼程抵达衡州,不料却掉进了李定国早已设好的口袋阵。尼堪指挥军队进攻,大破明军,向北追击二十余里,俘获大象四头、战马八百多匹。

初战告捷,尼堪没有把明军放在眼里,以为明军不堪一击。李定国将计就计,诱敌深入,埋伏重兵,尼堪“乘胜”追击二十余里,结果陷入埋伏,清军仓皇失措,迅速被明军击败,主帅尼堪也在混战被中当场击杀。李定国手下士兵割下尼堪首级献功,时称“东珠璀璨嵌兜鍪,千金竟购大王头”。

李定国数次大捷,击杀清朝两位亲王级的将领,威望与日俱增,这引起了另一位农民军将领孙可望的嫉妒。孙可望私欲极强,他意图取代明朝自立,因而与李定国发生矛盾,最终两人兵戎相见,极大的削弱了南明的实力。孙可望在战败后投降清朝,将李定国的所有军情通通告诉清廷。

1658年,清朝调集三路大军,”大将军罗讬自湖南,吴三桂自四川,将军卓布泰自广西”,李定国分兵抵御,接连失利。为挽回败局,李定国在磨盘山设伏,准备与清军决一死战。清军依然进入埋伏圈,但正在这一决定胜负之际,明朝光禄寺少卿卢桂生叛变投敌。吴三桂立刻下令已进入埋伏圈的清军前锋后撤,明军见状,只得杀出,一场血战之后,虽然击退清军,但明军同样损失惨重。

而此时的永历帝流亡缅甸一段时间后,李定国连续上疏三十余封给永历帝,但都被缅甸扣留。就在李定国准备攻打缅甸营救永历帝时,忽闻缅王已献永历帝于吴三桂。1662年6月11日,是李定国四十二岁生日,他突然发病,接着又传来永历帝被吴三桂绞杀的消息。李定国放声恸哭,言道“恢复事尚可为乎?负国负君,何以对天下万世!”

6月27日夜,抗清名将李定国病死于勐腊(《南明史》说是景线),临终前他还嘱咐儿子及部下:“宁死荒徼,无降也!“李定国死后,诸将失去了领导的核心,心灰意冷,还是走上了降清之路。但仍有一部分士兵不愿意降清,他们客居缅甸,后来人们称呼他们为”果敢“。

标签: 李定国南明名将

更多文章

  • 隋炀帝杨广皇二代开科举修运河 最后却惨死!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杨广

    死亡可以使人的品行赤条条地暴露出来,人生的最后一道门槛,也是最难应付的一道考题。老百姓的生死在文化意义上无关大局,不过是与蝼蚁同腐、与草木同朽;而大人物们——尤其是帝王君主,直接参与着当代历史的进程,理当有不俗的表现。其实不然,许多大人物(比如帝王)在死亡面前并未像培根标榜的那样“不失其本色”。他们

  • 北宋名将呼延赞也是"鹰爸" :寒冬用冷水泼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呼延赞,北宋,名将,

    看过《杨家将演义》的都知道呼延赞是一代名将,虽然很多故事是虚构的,但在历史上,真正的呼延赞确实了不得,例如攻打太原时,曾单身一人四次登上太原城头,勇冠三军。然而,在重文轻武的宋朝,呼延赞的形象却被文人损得不太光鲜。《宋史》里就记载了他一大堆很雷人的言行。呼延赞似乎爱讲究形式主义,他不仅通过浴血奋战来

  • 名将狄青之死对宋朝的历史影响:将领人人自危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名将,狄青,宋朝,

    狄青,北宋唯一的名将,却最为悲剧!狄青受命于宋王朝的多事之秋,就在这一年,广西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自称仁惠皇帝,招兵买马,攻城略地,一直打到广东。几次派兵征讨,均损兵折将,大败而归。就在举国骚动,满朝文武惶然无措之际,仅作了不到3个月枢密副使的狄青,自告奋勇,上表请行。出兵之后,大败敌军。班

  • 司马懿不怕承认自己失败 认为谋略胜于诸葛亮?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司马懿,诸葛亮,三国

    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言听计从;曹叡视司马懿不过是老臣之一,并不十分信任。诸葛亮在西蜀,几无一人可与之相埒;而在洛阳朝中,曹真、曹休这些皇亲,陈群、华歆、王朗这些重臣,权势不小,与司马懿不相上下,并对他深怀戒心。刘备托孤时,要他的儿子对诸葛亮以父事之;而曹操早留下“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于兵权,久必为

  • 唐太宗堪称一代明君 为何到了晚年却荒淫无度?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朝,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始终是皇帝中的楷模,重用贤才,广施仁政,尤为著名的是善于纳谏--这种“从谏如流”的品质,现代高官都不容易具备,何况“家天下”的封建帝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已成为千秋功业的代名词。李世民,在史册里就是光辉灿烂的“正面形象”。“贞观之治”的强大、繁盛,有口皆碑,有目共睹;可惜,但凡血肉

  • 张辽威震东吴为何名气难比关羽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张辽,关羽,三国

    刘备自称汉中王以后,封了“前后左右”四大将,关羽排名第一,虽然说他和马超、黄忠等人“同列”,但以上两人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根本就不能和关羽相比。终刘备一生,真正让刘备放手独立带兵的只有关羽一人。曹操手下有一个五子良将,居首者是张辽。曹操起事是从自己招募士兵开始,所以,他的骨干将领都是曹氏和与其家族有渊

  • 第一代海昏侯刘贺真的是因为昏庸无道而被废?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刘贺,西汉

    去年南昌发现一西汉墓地,随着挖掘的深入,专家判断:墓主有可能是第一代海昏侯刘贺。今年3月2号,随着一尊刻着“刘贺”二字私印的出土,答案确凿无疑:墓主就是海昏侯刘贺本人。那么,刘贺到底是何方神圣呢?刘贺是西汉王朝的第七位皇帝(不算吕后时期那几个傀儡皇帝),但在位时间太短(在位27天),没列入西汉十三帝

  • 三国张辽除了勇武外 还有哪一点让曹操另眼相看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三国,曹操,张辽

    读三国的人都知道,张辽可谓是吕布手下的重要将领,在他身上,有吕布善战的影子,但与吕布不同,张辽身上不仅仅拥有勇武的一面,还有为将之智和为将之略。我想,这与张辽的出身和早年经历颇有渊源。方诗铭先生《三国人物散论》中提到吕布、张杨、张辽同属于并州军事集团。《三国志 魏志 吕布传》中记载“吕布字奉先,五原

  • 东汉王朝宣帝名将赵充国 :靠屯田平定边关部落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东汉,赵充国,名将,

    经营谋略公元前一世纪,西汉河湟一带,羌部落酋长提出要渡过湟水,去北边放牧,西汉朝廷还没反应过来,他们就已经渡河北去。渡河之后,羌族首领与先零首领订立盟约,并且向匈奴借兵,共同对抗西汉。汉宣帝问满朝文武,谁可担当平定边关的大任,七十多岁的老将军赵充国站出来说:“最佳人选当然是我。”但赵充国到了边关后,

  • 宋真宗澶渊之盟给予辽国岁币的举措是否应该?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宋真宗,皇帝,岁币,

    兽有兽性,人有人性。遵循这个“性”去生活,就是万物之理。兽性也好,人性也罢,都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欲望。吃喝拉撒睡是欲,求欢交配产子是欲,追求财富、追求尊严、追求权力,也是欲。欲不必强分高下。求欢的欲,求财的欲并不比对尊严、对原则的欲求低下。欲虽无高下,却有好坏。好的欲求可以发扬,坏的欲求则要克制。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