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晋国著名外交家吕省是怎么说服秦穆公的?

揭秘:晋国著名外交家吕省是怎么说服秦穆公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795 更新时间:2024/1/3 1:39:10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吕省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秦晋“韩原之战”,秦穆公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晋惠公不仅兵败,还被俘虏了。

秦穆公经过深思熟虑,加上秦穆姬以死相要挟,最终还是决定放晋惠公夷吾回国。然而,此时秦穆公的心中对此仍有所顾虑,万一晋惠公回国之后,让晋国的国力恢复了,那么这场仗不是白打了?

此时,晋国的使臣吕省前来与秦穆公会面,因此,秦穆公特别地询问了有关晋国国内的情况,意欲以此作为处理晋惠公的依据。

吕省告知秦穆公,目前晋国国内有两股势力,即国人势力和大夫势力。这两个派系之间,彼此意见相左而且并不和谐,国人势力虽然对国君被俘的事情感到羞耻,但是仍然愿意不顾一切地为国君报仇,甚至“宁事戎狄”;而大夫势力则一心着秦国,并表达出了强烈的意愿,想要报答秦国的恩惠,甚至怀有必死的决心,即“有死无二”。

如此看来,晋国内部的这两股势力,对晋惠公皆是一片忠心。

吕省的这番话,向秦穆公点明:如果秦国能够释放晋惠公回国,那么晋国上下必将一心一意地接受秦穆公的领导,如此一来,对彼此都是好事;倘若晋惠公最终不能回国,那么晋国将另立新君,乃至同仇敌忾,这种结果未必对秦国有好处。

早前,秦国大夫公孙子桑就已经提醒过秦穆公万万不能不武、不仁、不智,秦穆公心中其实还是很压抑的。而此时吕省在最后又称赞秦穆公在“韩原之战”中获胜,其实力已经足以称霸于中原,这番美言自然是说到了秦穆公的心坎里。

秦穆公是何等人杰,他当然不可能只听吕省的一面之词,就完全接受吕省的言论。由秦穆公最终决定释放晋惠公就可以看出,要么这是秦穆公综合各方的信息之后,才做出谨慎的决定;要么就是吕省一语中的,说出了秦穆公心中所想。

事已至此,秦穆公并不想再节外生枝,因此在送晋惠公回国之前,先改变了对他的待遇——此时的晋惠公从原本的阶下囚变成了座上宾,秦穆公不但将其居住的地方从灵台改到了宾馆,更是以“诸侯之礼”相对待。

由此可见,秦穆公对待晋惠公的态度有如此大的转变,这都要归功于吕省。孔子说“临危受命”,又说“一言兴邦”,从劝说秦穆公一事,就能看出吕省实是当之无愧的外交家。

吕省所展现的外交功力,起到了以下四点作用:

一、拉高了晋国在“韩原之战”败后的气势,使晋国不至于再次受到秦国的威胁。

二、让秦穆公不敢小觑这样一个国君被俘的国家,因为即使没有国君,晋国依然可以另立公子圉为君。

三、直指秦穆公的想法,让晋惠公不必一直受尽屈辱,即使战败被俘,仍然让他能保留有诸侯的尊严。

四、让晋惠公安然回国,并使其重新受到国人势力的支持。

这些都是吕省的功劳。

吕省的遣词用句恰到好处,不仅让秦穆公明白晋国愿意服从秦国的立场,但同时话中暗藏有举国抗秦的决心。这一正一反的谈吐之间,表明晋国既不想战,又不怕战。

不仅如此,吕省的言谈之间还十分谨慎。因为如果一着不慎,就会触到秦穆公的逆鳞,可能会前功尽弃。

幸运的是,吕省最终还是以“仁义之名”说服了秦穆公。他仅凭言语,就力挽狂澜,足可以见其外交斡旋功力之深厚。

此后,吕省一手安排了晋惠公回国一事。吕省的政治手腕、政治眼光以及外交才干,在晋惠公回国前后的各种场合中,更是展露无遗。

晋惠公回国之前,吕省派人回晋国代表晋惠公发出宣言“孤虽归,辱社稷矣。其卜贰圉也”——虽然侥幸回来了,却已经给国家社稷带来了耻辱,你们还是择日另立新君吧!

在晋惠公被俘、国家存亡之际,吕省帮晋惠公把姿态放低,旁敲侧击地询问了人们关于立新君的事,结果得到了满意的回馈——“众皆哭”。

就在此时,吕省一鼓作气地推行了“作爱田”的改革政策,以此博取国人的同情和好感。同时他以晋惠公置生死于度外、体恤群臣的立场,来凝聚众人的心,让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团结一心,使晋国迅速从战败受辱的阴霾中走了出来。

可以说,吕省既兼顾了大臣们和国人们的核心需求,又为晋惠公回国准备了最好的舆论条件。

当吕省代替晋惠公宣布“作爱田”、“作州兵”这两个重大决策时,实际上晋惠公人还在国外,但很明显,晋惠公想借由这两个决策来笼络国人,以便重新挽回在“韩原之战”战败后的颓势,帮助其回国继续执政。

从“众皆哭”到“众说”来看,晋惠公在晋国国内还是受到多数人拥护和爱戴的,否则不可能只凭吕省的几句话,就能让众人又哭又笑、忧喜交加。

人们常以“成败寇”的历史观点来看待晋惠公,实际上,晋惠公虽然有“背信弃义”的性格缺陷,却并不是一位无能之君。他对晋国多有建树,否则轮到公回国的时候,短短四年时间如何能逐鹿中原、称霸诸侯呢?因此,正是晋惠公“作爱田”、“作州兵”的改革成功,为晋国打稳了基础。

这其中,吕省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他的功劳实不可被埋没。

标签: 吕省春秋

更多文章

  • 董卓麾下五虎将是谁 为什么吕布只能排在最后呢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董卓,东汉

    还不知道:董卓麾下五虎将是谁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东汉末年,皇权衰弱,宦官干政,大将军何进计谋消灭十常侍,邀请董卓带兵进洛阳。但是,当董卓赶到的时候,何进和十常侍互相残杀,已经都死了。京城群龙无首,陷入一片混乱,董卓带兵控制了洛阳,废少帝立汉献帝,权倾朝野

  • 清初的三藩之乱是怎么平定的?三位藩王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清朝,吴三桂,耿精忠

    清初的三藩之乱是怎么平定的?三位藩王结局如何?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清朝初期,康熙皇帝决定撤掉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位的藩王身份,导致爆发了三藩之乱。此后康熙皇帝先集中兵力对付平西王吴三桂,然后招抚尚可喜和耿精忠,目的是为了将吴三桂给孤立。吴三桂兵力毕竟不是清军的对手,最后是

  • 揭秘:魏延真的被诸葛亮设计谋害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魏延,三国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魏延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诸葛亮的石像会跪在魏延的墓前,这个是一种猜测,魏延的墓现居于汉中市北门外两公里的石马乡,会叫这个名,是因为在魏延墓外有两个下跪的石马,一个是杨仪,一个是马岱;相传还有一个文官石像,那个跪着的文官手中拿着汉中地图,并且向魏

  • 田蚡和汉武帝是什么关系?历史上的田蚡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汉朝,田蚡

    田蚡和汉武帝是什么关系?历史上的田蚡是什么结局?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看过《汉武大帝》的人,应该对田蚡这个人物有些印象吧。剧中的主角自然就是汉武帝,而田蚡则是汉武帝的舅舅,但是,为什么他和汉武帝母亲王娡王皇后却是两个不同的姓呢?他们既然是亲姐弟,为何却是两个姓?田蚡当时身为丞相,他最终

  • 苏麻喇姑和康熙是什么关系?为何康熙对她这么特殊?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清朝,苏麻喇姑

    苏麻喇姑和康熙是什么关系?为何康熙对她这么特殊?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苏麻喇姑,对于熟悉清朝历史的人来说这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她是清朝康熙大帝在位时期的一位宫廷奇人,特别是关于她和康熙皇帝的关系更是引发无数人的联想。苏麻喇姑蒙古人原名“苏茉儿”后来改名“苏麻喇”,苏麻喇姑这个名

  • 孝庄死后康熙为什么不给她下葬?孝庄的临终遗言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清朝,孝庄太后

    孝庄死后康熙为什么不给她下葬?孝庄的临终遗言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孝庄太后,本名孛儿只斤·布木布泰,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人,早年的时候嫁给了皇太极,生下了爱新觉罗·福临,即后来的顺治皇帝,在顺治帝死后,她一心辅佐爱新觉罗·玄烨,让满清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康熙二十六年,孝庄太后

  • 张丽华:陈后主的宠妃,出身贫寒但倾国倾城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张丽华,南北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张丽华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中国古代皇帝后宫的红颜祸水里,应该有陈后主宠妃张丽华的一席之地。张丽华的亮点不仅在于她的绝代美貌,还在于她的头发。后人提起张丽华,总爱说发长七尺的张丽华。美丽长发成了张丽华的特征了。张丽华头发长七尺,浓黑如漆,光可鉴人

  • 才女徐惠:机智写下一诗给皇帝,被宠成贵妃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徐惠,唐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徐惠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或许是唐诗宋词的无形熏染,每每提及唐宋女子,脑海便俨然生出了一种醉盈盈的臆想,想她是如何眼角眉梢夹带秀气,想她是如何朱唇皓齿梨花带雨。王昌龄曾有句子:“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飘飘然,如水墨诗意走出来一般,脚步细细,手臂轻轻

  • 揭秘:才貌双绝的班婕妤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班婕妤,汉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班婕妤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团扇又称宫扇、纨扇,起源于商代,最早用于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直到西汉时期,扇子才被用来取凉。我们通常所说的团扇指的是一轮明月形的扇子,实际上这种扇子又称“合欢扇”,是西汉时期妃嫔仕女的饰品。在班婕妤之后,团扇就被当做红颜薄命

  • 甘宁武艺高强出类拔萃,为什么在东吴受不到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三国,甘宁

    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甘宁。东吴名将甘宁甘兴霸,算是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又一例证,早年“好游侠”,横行乡里,官民百姓以“锦帆贼”的名号代称,可算称得上人嫌狗憎。二十多岁时,洗心革面,潜心读书,入仕做官。先在刘焉刘璋父子手下,后叛逃依附刘表、黄祖,因看出刘表不能长久,改跳槽到孙权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