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什么关于不服从诸葛亮的指挥?难道是他们有什么仇怨吗

为什么关于不服从诸葛亮的指挥?难道是他们有什么仇怨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00 更新时间:2023/12/15 14:15:27

记得,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得诸葛孔明先生出山。转年,曹操派遣夏侯惇杀奔新野。刘备把两个兄弟召集在一起。问:二位贤弟,夏侯惇引兵到来,应该如何迎敌呀?张飞说道:可派遣孔明前去迎敌呀。刘备说:智赖孔明,勇须二弟啊。

这段对话看出,张飞、关羽对孔明心中多有不服。后面孔明出场也看出了这一点。他说:但恐关、张二人不肯听吾号令;主公若欲亮行兵,乞假剑印。

事实上,关羽是一个傲人,张飞是一个狂人。刘备三顾茅庐,两个兄弟大雪天在门外面忍着孔明摆谱,心中自然是老大不痛快。所以诸葛亮后来虽然通过几场战役让关张二人了解了自己的才能,但始终不能让二人心服口服。

关羽_图

为了彻底让关羽折服,赤壁之战之时,孔明还专门安排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表面看是因为天不灭曹,卖给关羽一个顺水人情。实则是当着全军将士之面,挫挫关羽的锐气。

即使这样,关羽始终也没有认可诸葛亮。包括张飞在内,他们对孔明的用兵用计是服气的,但不服的是孔明的为人处世。孔明这人做事太过摆谱,让人感觉不爽快。所以关羽、张飞从不把他当成与自己一样的性情中人。

事实上,后来关羽独守荆州中了吕蒙之计,结果刘封糜竺不救,感觉隐隐约约都有诸葛的影子。关羽丢失荆州之后,糜竺莫名其妙投降了吴国。按道理说,糜竺早年就跟随刘备,他是刘备的小舅子,没有理由投降的。或许其中有什么难言之隐也未可知。

诸葛亮来了之后,关羽、张飞始终跟这个丞相有些隔心。难道是因为武将天生轻视书生吗?不是这样的。因为之前徐庶来的时候,他和关张就能迅速融合到一起。

诸葛亮_图

1.

徐庶跟诸葛亮的性格完全不一样,此人做事从来不拖泥带水,也没有任何铺垫过渡。而且,此人出山之后,连续打了一个漂亮的“连环三仗”。

看诸葛亮打仗,给人感觉是什么?是沉重。每仗都要先运筹帷幄,正如后人对他的评价,每临大事有静心。这一静心,总给人一种大战来临的感觉。所以诸葛亮打仗的特点是“举轻若重”。无论大仗小仗,都要精打细算。

徐庶就不是这样了。他这个人是“举重若轻”。

徐庶面对的敌人是曹仁李典

曹仁是曹操阵营中少有的文武兼备的将军。在樊城之战,被关羽水淹的情况下,还能死守,一直等来徐晃,最终打败当时威震华夏的汉寿亭候关羽。

那么我们来看看徐庶是如何谈笑间让曹仁部队灰飞烟灭的。

巧的是,主战场也是樊城。

第一仗,曹仁派吕旷、吕翔做为先锋前去厮杀。

探马飞报玄德。玄德请徐庶商议。徐庶说:“既有敌兵,不可令其入境。可使关公引一军从左而出,以敌来军中路;张飞引一军从右而出,以敌来军后路;公自引赵云出兵前路相迎:敌可破矣。”

我们看,徐庶安排的第一条原则,是“迎敌于境外”。跟敌人打仗不在自己的境内打,要在境外迎敌。结果这一仗简单又漂亮,赵云单挑了吕旷,张飞单挑了吕翔。

张飞_图

大家看,徐庶安排关张赵云迎敌的时候,没有任何一人有不服和牢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严格说起来,徐庶这个人不光能排兵布阵,而且是一个侠义之人。书中借程昱之口介绍,此人幼好学击剑;中平末年,尝为人报仇杀人,披发涂面而走,为吏所获;问其姓名不答,吏乃缚于车上,击鼓行于市,今市人识之,虽有识者不敢言,而同伴窃解救之。乃更姓名而逃,折节向学,遍访名师,尝与司马徽谈论。

这段话说出了徐庶三个特点。一是为人侠义(为人报仇杀人),二是广积人脉(别人认识却不出卖他),三是水镜先生的朋友。

这点他与诸葛亮、庞统等人是不一样的。诸葛亮与水镜先生应该是师生之谊,而徐庶与水镜先生是朋友之谊。

徐庶直来直去的性格非常对关张二人的心思。在见到刘备骑的卢马的时候,他马上说,此马妨主。刘备说,已经妨过了。于是诉说了马跃檀溪之事。徐庶接着说,这是救主不算。此马终将会妨一主。不如你找一个仇人,把此马让给他骑,待妨过了此人,然后乘之,自然无事。刘备顿时变色,说先生不教吾以正道。徐庶说,向闻使君仁德,未敢便信,故以此言相试耳。

马跃檀溪_图

至此,我们看出,徐庶做事非常痛快,基本上是行动上直扑主题,言辞上直来直去。很快,他对刘备的试探结束了。刘备拜他为军师。与诸葛亮三顾茅庐对刘备的试探相比,徐庶的试探简单直接,其实这体现了一种自信。要说诸葛亮倒不是不自信,他让诸葛亮三顾茅庐更多的是一种提高刘备对自己的重视程度,也就是说,诸葛亮有些太爱自己了。

那么徐庶在打赢与曹仁的第一仗之后,马上就开始准备第二仗。

曹仁虽然轻敌,但他绝非酒囊饭袋之辈。第二仗,曹仁给徐庶摆了一个八门金锁阵。结果被徐庶窥破阵眼,破了此阵。

紧接着,徐庶看到信风骤起,掐指一算,此为“敌军夜晚劫寨”之相。于是又开始安排与曹仁的第三仗。

这一仗,看似简单,却是先用火攻,再用水攻,最后釜底抽薪派关羽取了樊城。至此,曹仁完败给徐庶。

徐庶(生卒年不详),字元直_图

2.

徐庶出山,没有任何排场依仗,没有任何豪言壮语,连环三仗干净利索地拿下了樊城。这其中徐庶自然是功不可没,不过关张赵云对徐庶的命令也是执行得不折不扣,这才保证了三仗漂亮完胜。

对于徐庶之能,曹操阵营程昱这样说,徐庶之才,十倍于昱。所以后来曹操采取了卑鄙手段,通过劫持徐庶老母,赚徐庶来到曹营。

徐庶之所以主动为刘备效力,恰是因为刘备的仁义。而徐庶接到伪造的母亲书信的时候,去找刘备说明情况。当时孙乾密告刘备,徐庶对我们的情况了如指掌,不如不放他走,操见元直不去,必斩其母。元直知母死,必为母报仇。力攻曹操也。刘备说: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由此看出,刘备此人的仁义,绝非装出来的。

刘备_图

徐庶临走,来了一个走马荐诸葛。而且,他拿自己跟诸葛亮做了一个对比。他说,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

可以看出,徐庶此人非常谦虚。纵观诸葛一生,却并没有这样谦虚的话语。当然,诸葛亮也的确有经天纬地之才。可是,正因为他的不谦虚,所以才导致周瑜三番五次要杀他。所以我们看,诸葛亮多次让自己置身险地,又多次凭自己的旷世大才让自己化险为夷。诸葛亮的一生经历,有时候又是蜀国经历的缩影。他在许多时候其实都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比如说马谡失街亭。与其说是马谡的失误,不如说是诸葛亮调度的失误啊。如果没有失街亭,又如何会有空城计呢?甚至草船借箭,都是不得已逼出来的妙计。

所以诸葛亮与徐庶相比,徐庶是善于未雨绸缪,诸葛亮是善于绝处逢生。这是二人不一样的地方。

赤壁之战_图

做为徐庶来说,他最后一次露面,就是在赤壁之战曹操的大营里。这次徐庶出场是道袍竹冠。他一把扯住统曰:“你好大胆!黄盖用苦肉计,阚泽下诈降书,你又来献连环计:只恐烧不尽绝!你们把出这等毒手来,只好瞒曹操,也须瞒我不得!这通话把凤雏庞统吓得不轻。一看是徐庶才算放了心。最终,他给徐庶出了一个主意,在火烧战船之前,徐庶逃离了战场,自此之后再无下落。

标签: 关羽,诸葛亮

更多文章

  • 耶律阮是怎么得到皇位的?为父亲报仇和奶奶对抗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辽朝,耶律阮,耶律阿保机

    耶律阮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耶律倍的长子,也就是耶律阿保机的长孙。耶律阿保机死后,由于述律太后(耶律阿保机的妻子)的干涉,长子耶律倍没有继承皇位,次子耶律德光继位,就是辽太宗。耶律倍离开辽国,后来死在异国他乡。他有一首诗述说自己的遭遇:“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辽太宗耶律

  • 历史上哪朝的亡国之君结局最好?为什么这么说?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曹奂

    纵观各朝历史,皇帝一直是个高危职业,而亡国之君更是高危中的高危,下场基本都很惨,但是也有极特殊的例外,今天我们就说说历史上哪朝的亡国之君结局最好。要说亡国之君中结局最好的,非曹奂莫属。曹奂,魏武帝曹操之孙,三国时期魏国最后一位皇帝,260年-265年在位。260年魏帝高贵乡公曹髦被弑杀,司马昭与众臣

  • 历史辜负了乾隆,还是乾隆错过了历史?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乾隆,工业革命

    18世纪是奠定现当代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的一个世纪:欧洲迎来了被称为“双元革命”的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13个英属北美殖民地联合起来发动了一场叛乱,奇迹般的战胜了强大的宗主国军队,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国家及国家模式。人们普遍认为,18世纪也是世界经济中心发生转移的一个世纪。当时的中国正在经历康乾盛世,

  • 清朝时,东北丢了一百多平方公里土地,为啥多尔衮要负主要责任?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清朝,多尔衮

    清朝末年,沙俄趁着清政府腐败无能,侵占了东北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其实,这件事的主要责任应该怪多尔衮。这些土地是清末时期丢的,多尔衮又是清初的人物,为啥要承担这个责任呢?主要是他实行了一个政策。(多尔衮)清朝能够统治整个中国,与多尔衮是分不开的。皇太极死后,顺治登基,但是他年龄太小,所以清朝的实际掌

  • 三国里的隐藏神将,接连以少胜多击败曹操孙坚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徐荣

    许多人都不太清楚徐荣是谁,又如何能够称得上神将二字?而一些熟读《三国演义》的朋友或许会嗤之一笑,想着一个被夏侯惇几回合就斩于马下的三流武将,也能称得上神将?不知是不是罗贯中对徐荣有什么偏见,以至于将他写的如此不堪。然而演义终究不是真实的历史,历史上的徐荣或许不够有名,但他的战绩,却绝对称得上三国时期

  • 廉颇叛变之后,为什么一直百战百败?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廉颇

    廉颇是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一,其在赵国身经百战而未尝一败,为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是个很能打的将领。其在晚年因为不受重用而逃出赵国后。先后来到魏国、楚国,而且也都有任其为将领,尤其是楚国,专门把廉颇从魏国接到寿春,但是从史籍记载来看,老廉颇在两国并没有建立任何战功。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身经百战的老

  • 他是大唐陌刀高手,号称第一猛将,可惜遭受意外而亡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唐朝,安史之乱

    757年9月,长安城西,香积寺北,沣河河畔。安禄山的帐下猛将,封爵北平王的李归仁带领十万叛军列阵于沣河北岸,其部不乏精锐的幽燕骑兵,他们这次迎战的便是前来收复长安的唐肃宗的长子,当时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封爵广平王,后来即位被称为唐代宗的李豫。李豫所部,是当时唐肃宗平叛的精锐,郭子仪为副帅统领中军,李

  • 为什么在唐朝之后,长安便不再成为国家的首都呢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唐朝,长安

    宋朝承接五代,而五代从后梁朱温开始,就把都城定在开封,因为开封当时是他的地盘,便于控制。此后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也都和后梁一样,把都城放在开封,并没有迁往洛阳或者是长安。宋朝开国时,接替了后周的政治遗产,其中也就包括定都在开封这一项。到宋太祖赵匡胤基本上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大体上完成统一大业之后

  • 清朝哪个人被称作“烈宦”?最后结局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寇连材

    宦官作为六根不全的刑余之人,历代以来都受到人们的侧目歧视,更罔顾一些专权干政,遭人痛恨的权监了。然而在晚清,有一位宦官刚烈直谏,并招致了杀身之祸,其死后受到当时的政治家梁启超的极力讴歌,被称为“烈宦”,其报国之忠,令人钦佩。这个人就是宦

  • 雍正皇帝器重的张廷玉,为什么会被乾隆赶回老家?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张廷玉

    在清朝的历史中,有这么几位汉族官员是无论如何绕不开的,包括范文程、张廷玉、李鸿章等等。其中,张廷玉是唯一能够享受进入太庙的汉族官员。在康熙、雍正时期,这两位皇帝对张廷玉都很器重。尤其是雍正皇帝,对张廷玉进行了一系列的加封。但是到了乾隆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