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隋唐历史上瓦岗英雄徐茂公的临终遗言有何玄机?

隋唐历史上瓦岗英雄徐茂公的临终遗言有何玄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147 更新时间:2023/12/13 20:43:22

公元669年,在《隋唐演义》中被誉为半仙的瓦岗英雄徐茂公(本名徐世勣,字懋功,赐姓李,为尊重历史,下文均统一为徐懋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这年他76岁。此时,曾经共同奋战的瓦岗英雄们早已湮没在浩淼的历史长河中,当年的朋友与对手也都已作古,人生至此,夫复何求?然而徐懋功老先生的临终遗言,却透露着重重玄机,字里行间充满着别样的清醒与忧虑。

史书是这样记载徐懋功的遗言的,“我自量必死,欲与汝一别耳。恐汝悲哭,诳言似差,可未须啼泣,听我约束。我见房玄龄、杜如晦、高季辅辛苦作得门户,亦望垂裕后昆,并遭痴兒破家荡尽。我有如许豚犬,将以付汝,汝可防察,有操行不伦、交游非类,急即打杀,然后奏知。……违我言者,同于戮尸。”徐懋功的遗言是说给他的亲弟弟的,翻译成白话文,这段话的大意是“我自知必死,想同你做诀别。怕你悲伤痛哭,所以假装病情转好为此宴乐。你现在不要哭泣,听我讲话。我亲见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等人辛苦建立门户,都被后辈破家亡人。我这些不肖儿孙,现在都交付给你,应细加防察,如有操行不伦、结交非类,马上打杀,然后奏之,以免倾覆家族……”

从这段临终遗言来看,徐懋功对自己的生死看的很淡,却对子孙后代怀有一种极深的忧虑,他担心自己的子孙不能处理好与皇家的关系,担心整个家族会毁于不肖子孙之手。因此,他才在遗言中要求,凡子孙中有“操行不伦、交游非类”的,立即家法处死,决不能因一人而连累全家。

徐懋功的忧虑不是无缘无故的。这个戎马一生、出将入相的老人,生前料事精准,后事也算的明白。他的充满玄机的临终遗言可谓有的放矢,其来有自。首先,对于帝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弄权术,徐懋功已然领教多次了。徐懋功出道很早,17岁就闯荡江湖。仕唐之前,徐懋功先后在枭雄翟让李密手下做事。由于徐懋功是翟让旧部,因此李密对他不很信任,在李密火并翟让的鸿门宴上,徐懋功差点被稀里糊涂地杀掉;李密主政后,徐懋功即遭排挤,“出镇黎阳,虽名委任,实亦疏之。”(《新唐书》)。此后,徐懋功几经辗转,又先后为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效力。其一生饱经乱世、戎马沙场、出将入相,几乎经历了隋末唐初的所有大事件。这种极为丰富的阅历,令徐懋功对帝王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弄权术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

正因为如此,徐懋功在面临生死考验之时,往往极为清醒冷静。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唐太宗李世民临死前,玩弄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次权术,这次弄权正是针对徐懋功。李世民将没有任何过错的徐懋功贬为叠州(今属青海省)都督,并对太子李治加以嘱咐,称徐懋功“才智有馀,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相当于宰相),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面对李世民突如其来的试探,精明的徐懋功马上就体会了老皇帝的用意,他不但没有任何怨言和牢骚,而且接到命令之后,连家都没有回,第一时间就奔赴远在青海的叠州。

李世民的这次弄权实在是帝王弄权术的一个经典案例。贞观晚年,李世民赖以称帝的凌烟阁功臣大多退出了历史舞台,唯有徐懋功还如日中天、叱咤风云,其时正任兵部尚书,堪称帝国军事领域的万里长城。然而,对于这个军事奇才,李世民在内心深处并不那么放心。这个徐懋功,毕竟出身草莽、参加过瓦岗军,毕竟在玄武门兵变的紧要关头拒绝过自己的极力拉拢,毕竟没有得到儿子李治的些许恩惠,真不知李治是否驾驭得了?尽管果断赴任保住了性命,但我们确实替徐懋功倍感心寒。凭你功高盖世,凭你毫无过错,只要对儿子有利,没有矛盾也要制造矛盾,甚至滥杀无辜也在所不惜!可怜当时李勣已55岁,从他24岁投唐算起,已为李唐王朝已经尽了31年的犬马之劳……

历代史家对于李世民的这次弄权颇不以为然,宋朝史学家范祖禹就尖锐地评价说:“太宗以李世勣(即徐懋功)何如人哉!以为愚也,则不可以托孤幼,而寄天下矣;以为贤也,当任而勿疑,何乃忧后嗣之不能怀服,先黜之而后用之耶。是以犬马畜之也,夫欲夺其心,而折之以威;欲得其力,而怀之以恩,此汉祖所以驭黥彭之徒,徂诈之术也。”其次,徐懋功深谙为臣之道。徐懋功深谙为臣之道,他深知自己出身草莽,也不是皇家贵族圈子(关陇贵族集团)的人,唯有走“纯臣”的路线,才能在微妙的君臣关系中立于不败之地。所谓“纯臣”,并非仅仅理解为忠纯笃实,还应该理解为一种忠于自身职责而不选边站队的操守与智慧。

当年枭雄李密败于王世充后,不得已投奔当时于关中称帝的唐高祖李渊。此时,徐懋功正负责镇守瓦岗军旧地,其范围“东至于海,南至于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故主降唐,该何去何从?显然,徐懋功有三种选择:第一,据地称王;第二,随李密降唐。第三,投奔其他英雄,如窦建德、王世充等。但徐懋功的决断非常出人意料,充分展现了他的“纯臣”之道。徐懋功说:“魏公既归大唐,今此人众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献之,即是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吾所耻也。今宜具录州县名数及军人户口,总魏公,听公自献,此则魏公之功也”。于是派使臣赴长安上表。唐高祖李渊听说徐懋功有使臣来急忙召见,一见只有给李密的信,很感奇怪。使臣详细道明原委,高祖大喜,认为徐懋功“感德推功,实纯臣也”。这是徐懋功第一次和李唐王朝打交道,他以忠于旧主的方式投降大唐,留下了一个“纯臣”的美名。

玄武门之变前夕,李世民与他的哥哥李建成进行激烈的诸位争夺,鉴于徐懋功是自己的得力大将,李世民极力拉拢徐懋功。徐懋功长期担任李世民部将,并长期与之并肩浴血奋战,按理说应投身秦王一党,但当秦王于玄武门前夜邀李靖、徐懋功共商大计,得到的却是俩人不约而同的默不作声。这件事其实体现了两位初唐“军神”的操守与智慧。介入皇家纷争固然可以邀功请赏,攀龙附凤,博得高额政治回报,但其风险度同样非常高。纵观历史,真正的智者往往对皇室内部事务缄口不言。而那些积极介入皇家纷争博取功名者,大多没有好下场。所以徐懋功甘做置身事外的逍遥派。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职业军人的操守。

当然,李世民对徐懋功的“纯臣”之道也了然在心,依旧重用徐懋功,让他负责北方的防务。当然,也并非所有的帝王都能理解这种“纯臣”之道,徐懋功能遇到李世民也是一种运气。第三,高宗朝诡谲多变地的政治氛围不能不令徐懋功忧虑。唐太宗李世民死后,经过了考验的徐懋功被继位的高宗李治任命为宰相。然而,经过了生死考验的徐懋功早已看透了皇家的这套把戏。号称用人典范的李世民尚且如此,遑论其他君主?什么功臣,什么劳苦,什么掌权者的恩恩惠惠、打打压压,都他妈是耍猴人手中的糖果和鞭子,何尝有半点人格的尊重与人性的真诚?!

此后,唐高宗做了几年皇帝也开始学会了弄权,其柔弱的本性竟在权力毒酒的浸泡下滋生出了别样的戾气和阴鸷,他竟要废结发之妻王皇后,另立小妈武则天为皇后,此事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代表的元老重臣们都纷纷反对,只有徐懋功一人称病不表态。经唐高宗再三询问,徐懋功无可推脱之下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后世对他不反对立武后一事颇有微词。但我们也要看到,皇家既然对徐懋功如此不真诚,他又何必自作多情地献愚忠呢?况且古往今来,无论臣子权位有多高,血缘有多亲,掺和进宫闱之事无论成败,最终往往都难逃劫数。徐懋功选择置身事外,实属明智选择。

事实证明了徐懋功的远见卓识,李唐皇帝在用人上不但缺少真诚坦荡,而且杀气腾腾。由于在废王立武事件中触怒了唐高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第一的长孙无忌虽贵为唐高宗的亲娘舅,最终也被诬谋反,全族或杀或流放,长孙无忌本人也被迫自缢身亡。其他的凌烟阁功臣的命运也没有好到哪去:有大功的宗室亲王李道宗被罗织进了谋反案、惨遭流放;房玄龄、杜如晦的儿子也因牵涉这个案子中惨遭屠戮,显赫一时的房杜两家一落千丈,房玄龄家族几乎被清洗殆尽。就是李世民当政时,凌烟阁功臣、玄武门兵变的主要追随者侯君集、张亮都以不明不白的谋反罪而遭杀戮;鼎鼎大名的魏征在死后也被李世民扑倒了墓碑,并毁掉了公主与魏征儿子定下的婚约;唐初“军神”李靖也屡次被诬谋反,只好主动退休,闭门不出。这些前车之鉴,徐懋功岂能不历历在目?什么忠义,什么君臣,这些字眼前都要加上“他妈的”来修饰一番。

只可惜,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徐懋功老先生算的再准,后代子孙听不进去也是枉然。高宗李治死后,武则天废掉自己的“儿皇帝”,一介女流登上了帝位。如同李唐宗室习以为常的乱伦一样,这本是皇家内部狗咬狗的闹剧,干做臣子的甚事?然而徐懋功长孙徐敬业偏要趟这浑水,起兵反武,最后兵败身死。由此,徐家也被剥夺赐姓,满门抄斩,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就连死去多年的徐茂公也被追削一切官爵,刨坟斫棺,挫骨扬灰。徐懋功遗言中最忧虑的事情,最终还是发生了。

标签: 隋唐徐茂公遗言

更多文章

  • 刘邦的妃子薄姬:一生何其薄命却又何其幸福?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汉朝,刘邦,薄姬

    薄太后一生离奇的经历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薄姬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宗室之女魏媪的私生女,刚长大就被思念故国的母亲送入秦末自立为魏王的魏豹宫中,成了魏豹的姬妾。原本与刘邦共同对付项羽的魏豹,因为神算预言薄姬“日后要生下天子,成为世间第一贵妇人”,而与刘邦决裂,做起了当皇帝的梦。可惜白日梦开始没多久,魏豹

  • 慎夫人是谁?历史上的慎夫人是怎样一位女子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汉朝,历史,慎夫人

    前177年,秋高气爽,长安郊外的御花园上林苑繁花似锦,触动了汉文帝的游兴,他带着窦皇后、慎夫人乘辇同往上林苑游幸,晚上在上林苑举行盛宴。由于慎夫人是汉文帝的宠妾,在宫中常与皇后并起并坐,上林郎官按照惯例,把慎夫人的座位也安排在与皇后对等的上席。中郎将袁盎见了,令内侍把慎夫人的座位撤至下席,慎夫人大怒

  • 清代廉吏陈璸与康熙“斗法” 积极提倡禁火耗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陈璸,康熙,清朝

    导读:康熙五十七年,陈璸积劳成疾,卒于官,遗疏将火耗所得之一万三千四百余两,派人全部解京充西师之费。事实胜于雄辩,康熙也终于摘下了有色眼镜,他动情地说:“清官朕亦见之,如伊者,朕实未见。……诚清廉中之卓绝者”。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有成见,莫过难以相处,大不了不往来;如果一个领导对下属产生了成见,怕是就不

  • 朱元璋如何打造铁血明军?他为何能打败蒙古骑兵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朱元璋,明朝

    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汉唐是两个公认武功强盛的王朝,比起汉朝横扫匈奴的威武,大唐战无不胜的风光,大明军队,在史料的纪录中,貌似是相对低调的。事实上,低调只是表面现象,低调的明军,是一支威武之师,光荣之师。对比明军的发展历程,这绝不是溢美之词。明军开国的起点是非常高的,甚至说对比之前其他历代封建王朝,

  • 蜀汉外交官邓芝:因能言善辩受到了孙权的称赞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蜀汉,邓芝,孙权,

    蜀诸葛亮因准备南征为解除后顾之忧,派邓芝出访东吴,目的是让东吴息兵并连和东吴。东吴谋士张昭对孙权曰:这是诸葛亮退兵之计,遣邓芝为说客也。权曰:当以何答之?昭曰:先于殿前立一大鼎,贮油数百斤,下用炭烧。待其油沸可选身长面大一千人,各执刀在手从宫门前直摆至殿上却唤芝入见。休等此人开言下说词,责以郦食其说

  • 刘彻之孙刘贺或为海昏侯墓主:在位27天被削为民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海昏侯墓,刘贺,汉朝

    核心提示:刘贺,汉武帝刘彻之孙。年仅5岁的刘贺承嗣王位,祖母是汉武帝一生中最钟爱的女人。即位27天内,就干了1127件荒唐事 两个体系 海昏侯国与海昏县为两个并行体系(江西南昌),一个是西汉分封制体制下,由皇室成员(即海昏侯)在海昏县建立的一个侯国,不干预朝政,无军权。一个是汉代高祖时期的一个行政区

  • 揭秘:朱元璋与陈友谅有何关系?是敌还是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元璋,陈友谅

    陈友谅(1320~1363),湖北沔阳(今仙桃市)人,农民起义领袖,中国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很多历史文献中也多以神化朱元璋来丑化陈友谅,这是封建王朝“成王败寇”的惯性思维使然。陈友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坏人,但在乱世里,他的行为法则确实当时通用的选择,他的错误在于,将这种法则发展到了极致,直到走火入魔

  • 盗清东陵时发生最诡异现象 康熙皇帝地宫棺内出鬼火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康熙,皇家陵墓,张尽忠

    盗清东陵时发生最诡异现象,诡异在什么地方?先从组织老百姓参与盗陵说起——⊙号召大家挖“头号大地主的坟”,采取股份制 清东陵第二次被盗事件,比孙殿英盗陵造成的破坏性更大,盗出的随葬宝物也更多。他们怎么敢在光天化日之下盗陵,又怎么能动员了那么多人参与?原来,王绍义、张尽忠采取了欺骗手法,“走群众路线”—

  •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后芈八子 为何结局却那么惨?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芈八子,芈月,秦宣太后

    热播的芈月传,便是战国时期秦国王太后,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秦昭襄王即位之初,宣太后芈月以太后之位主政,执政期间,攻灭义渠国,一举灭亡了秦国的西部大患。太后称谓,始见于芈月。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卷一》云:“《史记·秦本纪》曰:昭王母芈氏,号宣太后。王母于是始以为称。故范睢说秦王有独闻太后之语。

  • 揭秘:建文帝朱允炆竟险要明朝回归奴隶社会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建文帝,明朝,奴隶社会,朱允炆

    明朝历代帝王,即便算上最后那几位常年风雨飘摇,被清军追得无处可跑的南明帝王。唯一一位执政生涯里被半路叛乱篡权成功的,也只有明惠帝朱允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建文帝。对于这位悲催皇帝,明朝当时很多臣子百姓,哪怕面对胜利者朱棣的高压,依然对他表达了深切缅怀:除了被朱棣事后残酷清算,遭到暴虐灭族的齐泰方孝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