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隋炀帝是如何将隋朝推向深渊的?他做了什么事情

隋炀帝是如何将隋朝推向深渊的?他做了什么事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513 更新时间:2024/4/7 3:02:48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和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隋炀帝的故事。

隋朝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农历三月十日夜,宇文化及联合司马德戡、裴虔通等人在江都(扬州)发动兵变,叛军闯入江都行宫,隋炀帝杨广慌忙逃窜,最后,叛军在永巷里搜出了隋炀帝。次日,宇文化及下令勒死隋炀帝,隋朝的第二位皇帝杨广的生命就此结束,此次事件被称为“江都兵变”。

身为隋朝的第二位君主,杨广生在一个将相之家,他出生时,他的父亲杨坚刚刚袭承隋国公的爵位。杨坚带领家族子弟在朝堂上打拼多年,起起伏伏,最终成功掌控朝政大权,逼得北周皇帝禅让,建立大隋。杨坚称帝后,杨广被封为晋王,为了争夺太子之位,杨广和兄长杨勇争斗多年,最终扳倒杨勇,如愿当上太子。

从杨广夺嫡的过程中来看,他广泛拉拢群臣,他的党羽成员包括太仆少卿宇文化及、监门校尉裴虔通、侍官司马德戡等人。杨广没有想到,若干年后,这几人也是江都兵变的直接参与者。

公元604年,杨坚去世,死因不明,杨广登基后立即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他在短短几年之内,连续攻灭了西北强国吐谷浑、征讨北方霸主突厥、讨伐越南邻国占城,甚至派兵前往琉球(今台湾)。隋炀帝的一系列铁腕手段不仅延续了开皇之治的风采,甚至让隋朝的国力更上一层楼。然而,取得成绩之后,隋炀帝日益骄奢,他开始不听信大臣之言,为了成为“千古一帝”,隋炀帝做了三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其一,扩建洛阳皇宫;

其二,开凿大运河;

其三,远征高句丽。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这三件事存在着深远的历史意义,杨广开凿的大运河甚至成为后世的重要水路南北通道。然而,在当时的环境下,这三件事直接将隋朝推向深渊。

修皇宫就要大兴土木,开运河就要强征民夫,这两件事让杨广和百姓离心离德、民怨四期。尽管如此,隋炀帝仍然不惜休养生息,打算远征高句丽。此举让隋朝国内的矛盾更加尖锐,隋炀帝逐渐失去了门阀士族的支持,百姓们因为长期承受严苛的田赋和兵役,不堪重负,纷纷揭竿而起。

起初,杨玄感发动起义,隋朝尚且能轻松平定,但后来,瓦岗寨、窦建德、杜伏威等势力迅速壮大,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军蓬勃发展,杨广越是用血腥手段镇压起义军,越是将更多百姓推向起义军。再加上隋朝官员欺上瞒下,到了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隋炀帝从洛阳赶往江都后,才意识到隋朝大厦将倾。

看到繁花似锦的江山在自己手里变成了破壁残垣,杨广有些自暴自弃。第二年,李渊攻入长安,李密围攻洛阳,杨广得到消息后不思出兵平叛,反而对子镜子顾影自怜。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杨广感叹:

“好头颈,谁当斫之!”

大敌当前,杨广已经打算把自己的头颅交出去了。接下来,杨广又做了几件“放弃治疗”的大事,分别是选美、迁都、备药。

第一,选美。杨广命王世充大肆挑选江南美女,每日在后宫饮酒作乐,甚至盖了一百多间房子,每间房子里住一位嫔妃,每日临幸一位。君王不思救国,大臣只顾谄媚,隋朝政局每况愈下。

第二,迁都。当时洛阳被围,杨广偏安东南,杨广身边的将士们大多出自北方。得知家乡沦陷,将士们心急如焚,思乡之情溢于言表。众人纷纷劝杨广北上,杨广却思考继续向南迁都。将士们不能和自己的父母兄弟团聚,心生怨恨,逐渐有将士逃跑,军心大乱。杨广对逃跑的一律诛杀,更加让将士们寒心。

第三,备药。隋炀帝杨广想到了自己有一天会被叛军杀死,但作为帝王,他想有尊严地死去,他为自己准备了毒酒。

选美、迁都、备药这三件事,都足以证明杨广在自暴自弃,他知道自己会死,但他没想到,最后他的死法并没有尊严。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宇文化及、裴虔通、司马德戡、元礼等人发动兵变,里应外合,带兵直入江都城。关键时刻,隋朝名将独孤盛奋力抵挡,最终被杀。叛军入宫,杨广始料未及,急忙换装逃跑,在永巷将自己藏匿起来。最后被叛军抓获。

杨广既然早就预料自己会被叛军杀死,为何在得知宇文化及发动兵变后还要逃跑呢?其实,杨广始终认为,自己有一天会被外部的叛军所杀,也许是李渊、李密或是窦建德,但他没想到,自己身边的近臣会发动兵变,因此,在惊讶之余仓皇逃走。但在被抓后,杨广还是认命了,他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于是他提出用毒酒来了解自己的生命。

杨广最后的央求没有被满足,因为杀他的人觉得杨广此时提什么要求都没有意义。于是,在宇文化及的示意下,叛将令狐行达等人为杨广准备了凌布,杨广最终死在了黄绫之下。

杨广想到了自己会死,却没有想到自己会被勒死。

后世评价杨广,往往会给他贴上“昏庸无能”、“骄奢淫逸”的标签。特别是在唐朝史书的记载下,杨广是一位不堪的帝王。实际上,杨广曾经是一位野心勃勃的君主,只可惜,在崇高的权力和奢华的宫殿下,杨广最终丧失了自我。不管他是饮毒酒而死,还是被黄绫勒死,杨广注定是一个颇具争议的帝王。

标签: 隋炀帝隋朝

更多文章

  • 历史上娄昭君是什么形象?她是如何成为皇太后的?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娄昭君,南北朝

    你真的了解娄昭君吗?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相信不少人都看过《陆贞传奇》吧,虽然离现在已经是比较久远的一部剧了,但是确实是播出期间比较热议的一个话题,其中它瞎编乱造历史的能力到现在也被人津津乐道。无论是男女主角高湛与陆贞本人的性格人设还是各种各样的人物关系,都不是真的。电视剧里的

  • 为什么说千金公主是历史上最无耻的公主?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古代,唐朝

    一般说来公主都是一个王朝最受宠爱的女人,不仅高贵而且受人喜爱。但是唐朝有一个公主,虽然身份地位也十分高贵,但她的行为却让人感到羞耻,甚至史学家都不愿意记录她的事迹。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公主。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这个公主就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第十八个女儿,是唐太宗李世

  • 文聘能力战魏延数百回合,为何却不敢挑战单枪匹马的张飞?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文聘,张飞

    文聘是刘表麾下一员虎将,虽然未入三国二十四猛将榜,但是演义中有两处描写却可以看出他的武力相当不弱:一是襄阳城下和魏延从已时打到未时不分胜负(已时是上午9:00-11:00,未时是下午13:00-15:00,取中间值算的话两人至少是大战了三四个小时,按回合数算的话怎么也要两三百回合);二是赤壁之战期间

  • 和珅被赐死时拿出保命诏书 上面三个字为何会成为压倒最后的稻草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清朝,和珅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和珅保命诏书,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若论史上第一贪官,大概非和珅莫属了,这个出身于显贵之家的大臣,颇得乾隆宠信,在他几十年的为官生涯中凭借着情商和口才得以纵横在朝中,大肆收取贿赂,结党营私,攒下了不少家当。然而他的好日子在乾隆驾崩之后就到了头,和珅虽然知道嘉

  • 隆中对定计三分,诸葛亮的蓝图难以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诸葛亮,三国

    隆中定计分天下,诸葛亮为刘备勾画的大好蓝图为何难以实现?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建安十二年(207),被刘备特别器重的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原见之乎?”并提醒刘备“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为两人牵线搭桥,不仅让诸葛亮成为刘备的最大助力,

  • 朱见深膝下无子的原因是什么?彭时是如何解决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彭时,明朝

    对明朝大臣彭时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1464年,明英宗朱祁镇驾崩,这位一生两次登基、并且当过俘虏的明朝皇帝结束了自己的帝王生涯,他的儿子朱见深即位 ,是为明宪宗。朱见深登基后,立即封了一位女子为才人。在封建社会,皇帝后妃众多,封个才人也不是什么新闻。但是

  • 诸葛亮不是最顶尖的谋士吗 曹操和袁绍为何没有请他出山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三国,诸葛亮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诸葛亮,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这其实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诸葛亮太年轻,曹操和袁绍争霸天下的时候,诸葛亮还只是一个高中生,根本谈不上最顶尖的谋士。二是因为,诸葛亮早期声名不显,又非出身顶级世家,曹操和袁绍等人,前期根本就没听说过有诸葛亮这么一号人,自然也就

  • 明神宗刚开始真的是勤勤恳恳,为何后期导致了国家衰落?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神宗,衰落

    历史上在位的皇上基本都是日理万机,从早到晚都在为国事上操劳,批折子见大臣,每天都在考虑国家建设,扩建领土中度过。而在明朝有这样一位皇帝,28年不上早朝,不见大臣,不理国事。大臣甚至都不知道他长什么样子,他在位时间还特别长,总共有48年。他是朱载坖的第三个儿子,在1568年被立为东宫太子,1572年明

  • 樊哙作为刘邦的同乡与开国功臣,为何晚年却不被刘邦信任?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樊哙,刘邦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因箭伤反复而病入膏肓。就当刘邦即将步入人生的终点时,他突然出现了回光返照。原来,有人在病床前控告大将樊哙,说他:“党于吕氏,即一日晏驾,欲以兵诛赵王如意之属!”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简单翻译来就是,樊哙与吕后等人结党。只要刘邦一驾崩,樊

  • 在皇位继承人的选择上,康熙对乾隆究竟是怎样的态度?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康熙,乾隆

    明代朱元璋直接将皇位传于嫡孙朱允炆,最终导致“靖难之役”的发生,致使天下大乱,这样的事情至康熙时期,才过了不过百余年的时间。康熙不傻,他很精明,前朝的惨痛教训,他不会忘记。况且,清朝一旦发生动乱,其面临的问题要远比明朝来得更为的严峻。此时,至康熙时期,在顺治、康熙二代皇帝的经营下,清朝的统治虽然是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