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武则天称帝路上的六起惊天谋杀案,亲生骨肉亦能痛下杀手

武则天称帝路上的六起惊天谋杀案,亲生骨肉亦能痛下杀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588 更新时间:2024/4/5 9:55:00

所谓做皇帝难,做女皇帝更难,武则天由一个皇帝的小妾一路长征52年,才最终坐上龙椅,其所经历的谋杀自然要多于常人。这其中,有六件谋杀案对武则天的帝业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将她由一个弱势群体者变成了那个时代最强的人。

第一次谋杀安定公主

武则天从感应寺再次回到皇宫时只是唐高宗的一个普通嫔妃——昭仪而已,她既没有王皇后统驭六宫的地位,也没有萧淑妃格外受宠的资本,要想在偌大的后宫混下去,她必须要做老大,成为皇后。事实上,所有皇帝的女人都是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此时的武则天已没有退路。但王皇后出身名门望族,在朝中树大根深,想通过正常途径扳倒她简直比扳倒富士山还难。

所以为了那个宏伟的目标,她必须冒险,而冒险这种性格是他们老武家的传统。她父亲武士彟原本是位敦厚谦恭的长者,为人十分谨慎小心,曾经因为顾忌自己知名度不够而把工部尚书的工作坚决推掉,然而在隋末风云之际,他冒着毁家灭族的风险,将万贯家财和一家人的身家性命全都交给了李渊父子,投入到一场凶险莫测的政治投机中。俗话说虎父无犬女,武则天在这方面一点也不比老爹逊色,她很快就找到了一个机会。

大概在永徽四年末至五年初,武则天生下了自己的第一个女儿永定公主。按照《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永定公主爱笑,十分讨人喜欢,唐高宗和王皇后也不例外。一次王皇后逗弄完小公主离开后,武则天悄悄地扼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然后若无其事地迎接高宗。在发现女儿死后,盛怒的唐高宗经过询问,得知惟有王皇后探视过小公主。他不假思索地认定王皇后是凶手,事情虽然没有证据,王皇后却也无法自解,最后不了了之。但是经过这件事,王皇后的印象在唐高宗心中一落千丈,夫妻关系出现了不小的裂缝。

第二次谋杀萧淑妃

动摇了王皇后的地位后,武则天本着同打落水狗的精神,一路向前又开始了第二次谋杀。公元655年(唐高宗永徽六年),在武则天强大的12级枕边风吹拂下,唐高宗终于废去王氏后位及萧氏妃位,贬为庶人,打入后宫最不想去的宫——冷宫。此外,为了泄愤,她又将王氏改为蟒氏,萧氏为枭氏,把这两个极具侮辱性的字眼深深烙在她们身上。然而不久后,唐高宗李治因为思念二人,就到囚禁的地方去看望,却只看到一个送饭的小洞,看不到人,便大呼说:“皇后、淑妃安在?”王皇后哭着回答:“妾等得罪,废弃为宫婢,何得更有尊称,名为皇后?”只是向高宗提出将此冷宫改为“迥心院”(《旧唐书·后妃传》)。遍布宫中的眼线很快将此事告诉了武则天,她果断地挥起屠刀,下令对王、萧二人各杖一百,砍去手足,浸于在酒中,名曰“骨醉”。几天后,王氏被折磨死,时年约28岁。自此,武则天彻底扫清了自己在后宫的全部障碍,实现了由小老婆到大老婆的升级。

打倒了宫内的敌人,武则天又向宫外的敌人开刀了。在唐高宗废除王皇后改立武则天的过程中,以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为代表的元老重臣们投反对票,而以许敬宗、李义府为代表的另一批中下级臣僚则投了赞成票。然而长孙无忌既是唐高宗的舅舅,又是唐太宗顾托掌权的重臣,官居太尉,掌握兵权,所以他的意见对唐高宗的决策影响极大。武则天曾幻想争取长孙无忌的支持,但这位国舅爷天生的门神像,水火不进,无奈之下,武则天不得不放弃争取元老重臣支持的想法,决心让这些老不死的去死。第三次谋杀悄然登场。

第三次谋杀长孙无忌

武则天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想法,拉拢了一批对长孙无忌等不满的大臣,如许敬宗、李义府、崔义玄、袁公瑜等人,让他们为自己说话、造舆论,和元老们比嗓门。毕竟年轻人有力气,嗓门大,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终于不顾大臣们的冒死极谏,册立武则天为皇后。之后,褚遂良被远贬蛮荒之地,唯有长孙无忌凭借自己是高宗的舅舅的关系得以幸免。显庆四年(659年),在武则天的授意下,许敬宗费尽心借处理太子洗马韦季方和监察御史李巢朋党案之机,诬奏韦季方与长孙元忌构陷忠臣近戚,要使权归无忌,伺机谋反。

唐高宗先是吃惊不信,继而伤心怀疑,命许敬宗再察,然后面对许敬宗足未出户编造的关于韦季方交待与长孙无忌谋反的供词,哭泣道:“舅若果尔,朕决不忍杀之,天下将谓朕何,后世将谓朕何!”许敬宗举汉文帝杀舅父薄昭,天下以为明主之例宽慰高宗,又引“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古训,催促其下决心。唐高宗一时糊涂,竟然不与长孙无忌对质,就下诏削去了长孙无忌的太尉官职,流徙黔州,但准许按一品官供给饮食,算是对当年为其争得帝位的报答。长孙无忌的儿子及宗族全被株连,或流或杀。三个月后,高宗又令许敬宗等人复合此案,许敬宗派大理正袁公瑜前往黔州,逼迫长孙无忌自杀。

原本武则天只是想做皇后,经过一系列风波后,她不仅赚到了皇后的凤冠,还挣到了一笔控制朝廷的政治资源,从而迈出了从政的第一步。之后,武则天先是在唐高宗身后有了把椅子,然后又把椅子搬到了他的右边,实现了大臣面前,男女平等。

第四次谋杀魏国夫人

时间走到了公元666年,扫清了外敌的武则天不得不开始打扫自己后院了,于是新的谋杀案开始上演了。当初,在除掉王皇后和萧淑妃后,武则天为了控制丈夫,不让别的女人有靠近他的机会,索性把自己的姐姐拉近宫中。高宗很高兴,后果很严重,不仅封了他的姐姐为韩国夫人,还发生了床第关系。可喜韩国夫人红颜薄命,没有几年就去世了。然而老娘英雄,女儿也不熊包,她刚咽气,亲生女儿就继承了母亲未完的遗志,征服了唐高宗,还赚到了魏国夫人的封号。一边是审美疲劳的武则天,一边是花样年华的魏国夫人,久而久之,唐高宗爱情的天平倾向了后者,打算给她正式的名分,纳为嫔妃。武则天明显感到了不安,年轻就是资本,外甥女第一步嫔妃,第二步说不定就是皇后,这样下去还了得?所以,她坚决反对高宗给魏国夫人正式身份。《资治通鉴》里是这样记载的:“上欲以魏国为内职,心难后,未决,后恶之。”不得已的情况下,武则天开始了决定人生命运的第四次谋杀。

这时,对于已经在政坛摸爬滚打多年的武则天来说,艺术地杀一个人易如反掌。她借自己的两个异母哥哥送食之机,暗中下毒,诱骗魏国夫人食用。魏国夫人一听是娘家人所献,毫无防备就吃了,结果七窍流血而亡。

截止第四次谋杀为止,武则天基本上还是在为生存而战,在政治资本积累得足够雄厚之后,武则天决定把自己的野心上市——做皇帝。但是让他始料不及的是,自己的敌人这次是她的儿子。

第五次谋杀李弘

公元656年,原本的太子李忠被废,唐高宗改立武则天所生的长子李弘为皇太子。李弘深得父皇的钟爱,立为太子后,仁孝谦谨,礼接士大夫,朝廷无不期待其成为一代明君。高宗和武则天出游东都洛阳的时候,李弘留长安监国。当时遇上大旱,关中闹起饥荒,于是李弘巡视士兵的粮食,发现有吃榆皮、蓬实的,就私下命家令寺给他们米粮。到了咸亨四年(673)八月,高宗因为病重,还命令李弘受诸司事,进行接替皇位前的实习。高宗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东宫的事,应该是不用朕担心了。”所有这一切表明,高宗因为自己的身体原因,有禅让太子之意。

这么一个能干、又受大臣拥戴的儿子一旦即位,武则天必然要坐冷板凳。更不能让她容忍的是,李弘还多次与她顶牛。譬如咸亨二年(671),李弘发现宫中幽闭着他的两个同父异母的姐姐义阳、宣城公主,即萧淑妃所生的两个女儿,已是三十多岁的老姑娘了还为出嫁。李弘动了恻隐之心,奏请父皇恩准她们出嫁,武则天非常气愤,马上把两位公主许配给了卫士。另外一件事是太子选妃未能如愿。原来,太子妃初选的是司卫少卿杨思俭的女儿,望族出身,书、香门第,又有殊色。

可是,就在定下婚期后,姑娘竟被武则天外甥、韩国夫人子贺兰敏之“逼而淫焉”,婚事被荒暴地破坏了。这就造成李弘同母后娘家人的宿怨,李弘对抗武氏家族,武则天当然不会容忍,她开始了自己帝王道路上的第五次谋杀。公元675年,李弘与父母同赴合璧宫时突然死亡,时人多认为是武后毒杀他。高宗悲痛万分,将他谥为“孝敬皇帝”,葬于恭陵,而且使用皇帝之礼举办后事。

第六次谋杀李贤

李弘死后,弟弟李贤继任太子位。李贤自幼“容止端雅”,小小年纪就已读了《尚书》、《礼记》、《论语》等,过目不忘。曾受封为雍王,高宗对李贤也十分爱宠。李贤聪明好学,处事果断,在士人中有一定声望。他组织一批名儒注释《后汉书》,尽管得到父皇的褒奖,但也引起母后的猜疑,因为《后汉书》载有后汉大权落入皇后和外戚之手的史事,带有讥讽时政之嫌。两年后,高宗下诏改元为调露,与武则天巡幸东都洛阳,命李贤监国。监国期间,李贤处事明审,颇得朝中大臣拥戴。

儿子越能干,将来就越难以控制,对自己的帝业威胁也就越大,这是武则天无法接受的。加上她的宠臣明崇俨多次挑拨,武则天逐渐萌发了废掉李贤的念头。她屡次下书训诫儿子,并让人撰写了《少阳政范》和《孝子传》二书供李贤研习忠孝之道,还“数作书以责让贤”。书中暗寓训斥的意思。李贤天生聪明,当然看出了其中的奥妙,于是母子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明崇俨在路上被强盗所杀,武则天怀疑由李贤主使,大索盗犯,数月没有结果。

李贤对母后的做法心怀失望,于是有些自暴自弃。他开始狎昵女色,放浪恣行。武则天召李贤至洛阳,派遣薛元超裴炎、高智周三人去东宫搜查,三人竟在东宫查得皂甲数百具,又诱令赵道生讦告太子,硬把明崇俨被杀之案加在李贤身上。武则天遂提出大义灭亲四字,打算把李贤置诸死地。高宗代子求情,将废李贤为庶人,幽锢一室,不久又流徙距京师两千三百里的巴州。

然而已经没有翻身之力的李贤还是不让武则天放心,因为他曾经写过一首《黄台瓜词》:“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为可,四摘抱蔓归。”这首诗与曹植的七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暗示母亲对亲生骨肉的冷酷,在当地流传颇广。也许是杀人沙惯了,抑或李贤的能力和影响力太有威胁了,武则天决定第六次实施谋杀,铲除一切敢于冒头的威胁。于是她让邱神绩驰赴巴州,逼令李贤自杀。然后佯贬邱神绩为叠州刺史,过了一段时间事情渐渐平息,又召邱神绩为金吾将军,宫廷里才慢慢得知武则天杀李贤的事。

至此,经过数十年如一日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六亲不认政策,武则天终于掌握改朝换代所需要的全部本钱,一个女皇帝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了。

标签: 武则天唐朝

更多文章

  • 上古时期的三皇五帝竟有如此了不起的功绩,他们分别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伏羲,女娲

    中国古书上,把伏羲、女娲、神农称为“三皇”,把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称为“五帝”,其实“三皇五帝”都是象征性的人物,是想象中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领袖。关于“三皇五帝”的记载,虽然是一些美丽动人的神话,却能反映原始社会氏族和部落的历史。传说伏羲、女娲、神农是远古时代的大圣人,各有一些了不起的功

  • 清朝选秀趣闻:长得漂亮一律不许报名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清朝

    清朝统治者公开的两条选秀标准,一是品德,二是门第。长相是不重要的,如果秀女貌美如花,就有让皇帝沉湎于女色及后宫争风吃醋的危险。光绪十三年(1887年),17岁的光绪亲政,慈禧由“垂帘听政”改为“训政数年”。训政后的慈禧便着手筹划光绪的婚事。光绪十四年(1888年)初,慈禧连颁懿旨明确了光绪大婚的计划

  • “多面皇帝”杨坚,勤政亲民的背后竟也是一代暴君!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杨坚

    在古代中国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中,秦朝与隋朝最为典型。但隋朝的开创者隋文帝杨坚好像名气并不太大,既比不上前面的秦始皇,更不如他的儿子“花花大少”杨广。也许是秦始皇与杨广皆为暴君的缘故,敲剥天下、残虐百姓反而更容易被记住。其实杨坚是位对人类

  • 八十老大爷推翻了八十老奶奶的统治,张柬之是怎么推翻武则天?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张柬之,武则天

    神龙元年,一个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地现象发生了,说出来你都难以置信,皇帝与当朝宰相竟然都是年过八旬的老人,二老当国,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算是旷古奇闻,其几率比中彩票还要小,他们是81岁的武则天和80岁的张柬之这两个活宝。为什么说几率极其低呢,因为古代能活七十就已经是古稀了,活过80的皇帝总共就没几个,

  • 隋唐十八好汉之首李元霸为何是天下第一条好汉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

    李元霸,古典小说《说唐》,以及评书《兴唐传》《瓦岗英雄》《隋唐演义传》中人物。天下第一条好汉,隋唐十八好汉之首,传说为金翅大鹏鸟转世。面如病鬼,骨瘦如柴,两臂有四象不过之力,无人能敌。使一对铁锤,四百斤一个,共重八百斤。坐骑为“万里烟云罩”,日行一万,夜走八千。李元霸于晋阳宫金殿之上同大隋天宝大将宇

  • 刘子业:乱朝乱伦乱臣妻,一个十六岁残暴皇帝的疯狂人生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子业

    南北朝时期是历史上一个比较混乱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皇帝也大多是荒淫无度、残暴无比的皇帝。而最荒淫无度、残暴无比的皇帝当属刘宋王朝前废帝刘子业。就是这个刘子业,不仅乱朝乱政,淫乱后宫,丧失人伦;而且杀人如麻,嗜血如命、无恶不作。其滔天罪恶罄竹难书,无不令人发指。东晋义熙十四年,即公元419年,掌握东晋朝

  • 中国历史上十大女将军,第二名十三岁就带兵突破敌军重围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女将军

    一、妇好商天子武丁的王后,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不仅能够率领军队东征西讨为武丁拓展疆土,而且还主持着武丁朝的各种祭祀活动。因此武丁十分喜欢她,她去世后武丁悲痛不已,追谥曰“辛”,商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后母辛”,司母辛大方鼎即是她的用

  • 三国最公认的十大猛将排行,第一第二奈何死的太早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三国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金戈铁马、大争之世的三国时代,猛将无疑成为了其中颇为耀眼的群体。事实上,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猛将的数量和质量。纵观整个三国时期,先后涌现出了太多的猛将。而根据《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相关记述,真正被公认的猛将,则有以下十位:第十位:庞德字令明,三

  • 明朝皇帝朱元璋有个怪癖,明明可以酒池肉林却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元璋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元朝末期,社会矛盾尖锐,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反元斗争激烈。朱元璋顺势加入起义军,领导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在位期间,铁腕反腐,政治革新,减轻农民负担,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然而,朱元璋当皇帝后却保留了一个他年轻时的特殊癖好,这个癖好让他的妃子和身边的

  • 明朝一奇葩皇帝,丞相都干不下去了辞职5年才辞掉回家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神宗,朱翊钧

    明朝的万历皇帝也就是明神宗朱翊钧,他是明朝的第13个皇帝,10岁即位,58岁退位,在位48年,是明朝时期坐皇位坐得最久的一位皇帝。他在位的前十年间,在张居正的辅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国家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有很大的发展进步,出现了“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