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元璋死后 朱允炆为什么马上将朱元璋下葬了

朱元璋死后 朱允炆为什么马上将朱元璋下葬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426 更新时间:2024/2/28 2:43:09

还不知道:朱元璋为什么火速下葬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一般来说,人死之后都要先停几天,不会立刻下葬,称之为停灵,家属亲戚好友都回来祭拜,向死者做一个告别仪式,之后才会安排下葬。普通人是如此,那些皇宫里的人就更不例外了,比如皇帝,死后需要停留更长的时间。但是当年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却并没有下令要停灵,而是马上就把朱元璋下葬了,这是为何?天气原因是其中之一,但是却并不是唯一的原因。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也就是现在的南京故宫,并留下遗诏: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朱元璋驾崩之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何朱棣会在其死后篡夺朝政呢?洪武帝究竟被葬在哪里,为何时至今日史学界仍没有答案呢?

朱元璋的身后事,成为了朱棣靖难的理由。

朱棣在北方蠢蠢欲动,暗中蓄力,终于发动“靖难”,将朱元璋亲自选定的继承人朱允炆赶出了南京,被群臣拥立上位。“清君侧”是诸侯造反的惯用说辞,但是,朱棣谋反的理由却不完全是“清君侧”,在朱棣靖难的檄文中,第一条就是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未等皇子奔丧,自作主张将朱元璋埋葬,有违孝道。

史料中,关于朱元璋死亡日期的记载均比较模糊,我们无法找到一个准确的说法:一说是明太祖于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初九殡天;一说是闰五月初五;一说是闰五月十七,莫衷一是。当然,我们不能将原因全部归结于史书记载模糊,帝王驾崩江山易主,对于国家来说是头等大事,帝王的死亡日期一定会记录在册,只是因为种种原因被篡改甚至被掩盖了。

这就涉及到一个核心问题:是谁隐瞒了朱元璋的死亡日期?

这里,我们先来看看各类史料中,对于朱元璋驾崩的记载:

《明史》中是这样说的:“恭闽惠皇帝讳允蚊,大祖孙,懿文太子第;子也。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崩。”只提到了朱元璋驾崩的月份,并没有留下具体日期,不过,《明史》对洪武皇帝下葬的时间说的比较具体:“辛卯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建文元年。是日,葬高皇帝于孝陵,诏行三年丧。”从“辛卯”二字可知,朱元璋被葬于孝陵的时间是五月十六日。

按照明朝皇室的丧葬制度推算,大部分明朝皇帝都会在死后第七天下葬,所以,朱元璋的死亡日期应该在五月初九。

就算史书中不留下明确的记载,后人也能根据皇帝的下葬日期推算出死亡日期,那么,史官们何必要遮掩呢?从朱棣靖难檄文中“嫌其太速,事理有不尽然者”这句话来看,朱允炆显然违背了祖制,还未等祖父的遗体停灵七天,便将朱元璋火速下葬。由此看来,史官们是出于某种目的掩人耳目,所以,才对朱元璋驾崩的具体日子避而不谈。

的确,从《明皇大政记》等史料的记载以及朱元璋死亡日期及下葬日期来看,这位大明江山的奠基人,在死后未满七天的情况下就被朱允炆速葬,那些被朱元璋分封到各地的皇子们都来不及回京城守丧,显然不正常。也难怪朱棣在听到这个消息后火冒三丈,“燕王入临,将至淮安”,以为父皇奔丧为由,前往南京责问朱允炆,也为今后的靖难大业找到了借口。

那么,朱允炆速葬朱元璋的原因是什么呢?

除了《明史》之外,其他正史对于朱元璋下葬日期的记载也非常模糊,对此《明书》是这样解释的:“他书多不敢及,疑之也。于是有六月初一之说。夫即位,必先告几筵,以明授受继体之正。建文即位,实在三十一年闰五月十六辛卯日,去高皇崩仅七日,即于是日完葬事。”

虽然,正史中的记载含糊不清,但是,杂史却说得很明白。

在《龙飞纪略》中则称:朱元璋死后停灵七个月,随后,才被朱允炆下葬。《龙飞纪略》对这种说法给出的理由是朱允炆是一个孝顺守礼的皇帝,所以,他不可能做出速葬朱元璋这种有违礼制的事。然而,这种理由太过牵强,所以,参考的价值很低。

现在的史学界普遍认为,朱允炆的确没有遵照祖制停灵,朱元璋死后没过几天,朱允炆匆匆忙忙地发丧,在其他皇子赶回京城之前将朱元璋下葬。

那么,为什么朱允炆敢公然对抗礼法,做这种挑起众怒的事呢?

有些史书给出了答案,称这是朱元璋临终前自己做的决定,“故即位而葬,同日并举,皆高皇遗命,正以速葬消诸”;有些野史则称,朱允炆在登基的前一天,就将祖父下葬了。古人死后,停灵供亲友哀悼几日,这是无可厚非的。为什么朱元璋不想停灵呢?

笔者认为:朱元璋担心自己死后那几个野心勃勃的儿子会借机篡权,这才让皇孙朱允炆负责自己的丧事,且嘱咐朱允炆越快越好,迟则生变。而朱允炆既是朱元璋的孙子,又是将来的一国之君,他不论出于孝心还是急于上位,这么做都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朱允炆在安葬了朱元璋后,立即登基的原因应该也是遵从了祖父的遗愿。

正如《明皇大政记》中的解释:“并初致祭,不啻数坛,尚称皇太孙。宁有大葬无嗣皇帝主祭之理?”这已经说的很明白了,主持国丧的朱允炆还是个黄太孙,若在安葬了祖父后仍不即位,明显不符礼制。况且国不可一日无君,朱允炆上位迫在眉睫。

除了这些原因外,朱允炆还有可能是考虑到了南京的特殊气候,才将祖父速葬。众所周知,南京素有“火炉”之称,闰五月的天气已经相当炎热,将朱元璋的遗体停在宫中,恐怕用不了几天便会腐败发臭。

话说,在洪武十四年,也就是1381年的时候,朱元璋便命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主持陵墓的营建工程,就在此年的八月,马皇后去世,九月葬入此陵,并由朱元璋亲自将其定名为“孝陵”。朱元璋去世后就埋在这里,和马皇后合葬于此。

标签: 朱允炆朱元璋

更多文章

  • 司马防:司马懿的父亲,八个儿子都享誉后世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司马防,东汉

    大家好,我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说起司马防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司马防是司马懿的父亲,大多数人对他的印象,就是司马防曾经是曹操的官场引路人。按照东汉的规定,任官升迁都需要有人举荐,就算曹操祖父曹腾是大太监,父亲曹嵩为太尉,也不能打破这个惯例。而曹家和司马防做了什么样的交易不清楚,但曹操的第一个

  • 甲午之战为什么会输得一败涂地?李鸿章犯了四个致命的错误!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清朝,甲午之战,李鸿章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甲午战争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十九世纪中叶,在被视为落后之地的东亚,清朝和日本面临这几乎相同的问题,他们先后遭受了鸦片战争与黑船事件的洗礼,代表着工业文明的坚船利炮开始对这两个古老的东方国度发起冲击。摆在两国面前的这个千年未有之变局,让两国的有识之士纷纷

  • 刘邦给戚夫人留有后路 戚夫人最后为什么还是死了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刘邦,戚夫人

    很多人都不了解刘邦和戚夫人的事情,接下来跟着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蒋孝廉西征述异记》称:“凡天下名花,百余种,各有一神司之。其历代后妃,以至民间淑媛,或生前容德兼美,菁英未散,或抱沉冤以没,精灵不泯者,皆为花神。前汉后妃为神者,仅九人……其纤腰绰约,顾眄生姿,手执桂花者,戚夫人也。千娇百媚是

  • 刘邦是怎么正常汉朝时期的人口的 单身得交单身税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邦,汉朝

    还不知道:刘邦增长人口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我们都知道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主权和国家权力的体现,同时合理的税制加上统一的税法,以及公平的税负对于规范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刘邦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关于税收的说明是在

  • 揭秘韩信的背水一战 韩信能赢到底靠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韩信,背水一战

    对韩信背水一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韩信要不是夹在刘邦和项羽中间,可能他的能力才是最出彩的。韩信先投奔项羽,但是因为不受重用所以改投刘邦,到了刘邦这里韩信就逐渐展露才华走上人生巅峰了。好几场关键的战役都是因为有韩信在才打赢的,只是最后韩信的下场实在令人唏嘘。

  • 揭秘和珅和刘墉的关系 和珅的倒台和刘墉有没有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和珅,刘墉

    还不知道:和珅和刘墉的读者,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嘉庆帝手握实权后,很快便下令赐死和珅,和珅死的如此突然或许正是因为刘墉在背后加速了和珅的倒台。因为当时弹劾和珅的人正是刘墉的学生,此后嘉庆帝封刘墉为太子太保,全力侦查和珅一案,最后给和珅定了20条罪状。那刘墉与和珅

  • 被史书低调处理的鲍永是个怎么样的人?所作所为远超刘秀!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汉朝,鲍永,刘秀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被史书低调处理的鲍永是个怎么样的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刘秀征伐四方之战中,唯独夺取并州的战争被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这是因为镇守并州的鲍永跟他同处于更始政权,地位和经历相似,但所作所为完全把他比了下去,史官为尊者讳,只好淡化对鲍永的描写了。并州是天下雄

  • 成也政治,败也政治!邓禹为何能排在“云台二十八将”第一位?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汉朝,云台二十八将,邓禹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邓禹为何能排在“云台二十八将”第一位?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对“云台二十八将”,大家可能跟对东汉史一样不太熟悉,不过排名靠前的几位,尤其是排名第一的邓禹可能还是听说过的。邓禹凭什么排名第一?靠的是政治敏感和政治谋略而不是战功,他在战场上的表现简直惨不忍睹。邓禹西征是为

  • 刘备入川把最强班底留在了荆州!谁是主事的一把手?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三国,关羽,刘备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刘备入川谁来主事荆州?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刘璋面临曹操和张鲁的压力,在张松等人的建议下邀请刘备入川,虽然说刘备早就等着这一天的到来,但是一方面此时的荆州才是刘备的根本,另外一方面为了消除刘璋的戒心,所以刘备只是带上了庞统、黄忠和魏延等人入川

  • 陈廷敬:出身清贫,却成为康熙朝一代名相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陈廷敬,清朝

    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陈廷敬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陈廷敬,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山西泽州府阳城(今山西晋城市阳城县)人,清代大臣、学者。初名敬,因通州县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顺治给他加上“廷”字,改为廷敬。顺治十五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秘书院检讨。康熙十四年,擢升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