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赵匡胤身为皇帝迁都长安 赵光义为什么要坚持反对

赵匡胤身为皇帝迁都长安 赵光义为什么要坚持反对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483 更新时间:2023/12/22 8:31:27

你真的了解赵匡胤要迁都长安,为什么赵光义坚持反对?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赵匡胤当皇帝之前的工作就是武将,还是一员优秀的武将,在征讨过程中,他经常亲自出征,或者在 关键的战役上给予主帅战术建议。最高领导要做到这点,必须自己很内行,若是像秃子那样经常去指挥一个团的战斗,或者像宋太宗、宋真宗那样让主帅按照“阵图”去打仗,就犯了兵家大忌。

战争的人事安排上,赵匡胤做到了充分的放权,让主帅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又能让主帅尽忠,在五代十国这样一个流行武将造反的时代,没发生过一次主帅造反的事情。王全斌攻下成都后政令昏庸,逼反了十几万川军,赵匡胤也能做到继续充分相信王全斌,没有让王全斌铤而走险反了大宋。

墨子说:“上君尽人之智,中君尽己之智,下君尽人之力。”用武将方面,赵匡胤完全做到“上君”这个标准,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大宋接下来的十七个皇帝都达不到这个高度。每攻下一个国家,赵匡胤必定优待国君和大臣,这给其他政权极强的心理暗示,几乎每个政权里都有愿意主动归降的大臣。南方还剩下的两个小国家:吴越和清源,甚至连皇帝也想着要投降。

经过十六年的切身体会,赵匡胤明白了东京为什么不是一个牢固的首都。一是东京没有天然的屏障,这对防守来说是很不利的,像北京这样三面环山,一面环水的地形更利于防守。二是由于没有天然屏障,只能派重兵把守,这消耗了国家财政大量的物资。离东京不远的洛阳,拥有很好的天然屏障,武则天曾在这里建都。赵匡胤想着要迁都到洛阳。自古迁都就是大事,一个王朝因为迁都失误而转向没落甚至灭亡,历史上的实例比比皆是。

那为什么赵匡胤要冒着这么大的风险迁都呢,除了客观的原因,还因为他要避开弟弟赵光义在东京发展的势力。本来,赵普很早就发现了赵光义私聚幕僚的意图,他和赵光义在大宋建立之前是好朋友,后来因为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发生了分歧,两人逐渐成为水火不容的两大政治集团。

两人的争斗,从不亲自出面,往往采取打击对方亲信的手法。一次,开封府判官姚恕奉赵光义之命拜见赵普。赵普恰好正在请客,门卫就没有及时通报。姚恕生气了,拂袖而去。过了一会,门卫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赵普,赵普慌忙派人去和姚恕道歉。

姚恕觉得自己有赵光义撑腰,仍然掉头不顾,对宰相的致歉毫不领情。赵普一贯是个小心眼,这次也怀恨在心,过了几天就借机把姚恕调到澶州做通判,相当于澶州市副市长,即使是赵光义出面挽留,赵普也不买账。几年之后,黄河在澶州决了口,赵普以姚恕通报灾情不及时为由,将姚恕暂首弃市,再投尸黄河,既打击了赵光义的气势,又出了口恶气。

而现在,赵普被罢免了,赵光义的势力集团一支独大。赵匡胤又很爱惜自己的弟弟,对赵光义的所作所为也采取了默然的态度。赵普罢相后一个月,赵光义进为晋王,位在宰相之上。柴荣继承养父郭威的皇位之前,官爵就是晋王。这个安排,似乎是表明赵光义就是皇位继承人。

之所以做这样的安排,表面上看来是因为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十五年前,杜太后得了重病,感觉自己不久人世,就问赵匡胤:“你知道自己为什么得天下吗?”赵匡胤做了一个标准的孝子式回答:“全是因为祖先和父母的功德。”杜太后说:“不是,是因为柴荣让一个小孩子当了皇帝(十一岁的柴宗训),假如后周有年长的君主继位,你怎么能得到这个位置。”

杜太后还设计了避免宋朝也出现这种局面的方法:“你百年以后,应当传位给弟弟光义,光义之后,当传位于廷美(赵匡胤最小的弟弟),廷美再传位于德昭(赵匡胤的大儿子)”这个考虑完全出于不立幼子做皇帝,而现在,十五年之后,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已经成人。大儿子赵德昭,28岁,小儿子赵德芳,23岁,一直都没听说有失德的表现。按照中国历来的传统和大家根深蒂固的意识,赵匡胤应该传位给自己的儿子。

然而,赵匡胤一直都没有立太子,他担心赵光义的势力已经发展的很大。贸然立了太子,赵光义会成为一个不稳定的因素,不如先迁都,摆脱赵光义已经形成的势力圈,再立太子也不迟。赵光义明白迁都的“另一个”意义,极力阻止,赵匡胤终其一生也没能完成这个心愿。有一次,赵匡胤愤愤的说:“不出百年,天下的财力必 定为京城的防卫而耗光。”

标签: 赵匡胤赵光义

更多文章

  • 吴三桂起兵反清的口号是什么?为何要这么做?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吴三桂,明朝

    吴三桂起兵反清的口号是什么?为何要这么做?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公元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因不愿被清廷撤藩,和清廷的矛盾已不可调和,故联合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以及退居台澎的郑成功之子郑经,公开扯旗反清,掀起了长达八年的三藩之乱的序幕

  • 宇文泰生前并没有将权力交给自己的儿子,他在想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宇文泰,南北朝

    宇文泰生前并没有将权力交给自己的儿子,他在想什么?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宇文泰生前,其实并不是不想将权利交给自己的儿子,而是担心自己的儿子,根本没有办法完全掌握当时的局势。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宇文泰的儿子们,大多年纪尚小,能力又不是很出众。就算当时宇文泰不考虑那么多,直接把

  • 李自成是第一代闯王吗 子午谷奇谋为什么会引发争议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李自成,子午谷奇谋

    历史上第一位闯王竟不是李自成?子午谷奇谋为何一直有争议,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李自成是第二位闯王,第一位闯王是高迎祥,在子午道上遭到孙传庭的伏击,全军覆没,自己被押往北京凌迟处死(没错,子午道就是魏延给诸葛亮出的奇袭长安的路线)。李自成并未自称闯

  • 袁崇焕最后会死到底是原因?有何政治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袁崇焕,明朝

    袁崇焕最后会死到底是原因?有何政治原因?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明崇祯二年十二月,皇太极率后金军入关攻打北京,带兵回援京师的蓟辽督师袁崇焕在后金军队撤退后,被崇祯皇帝下令抓捕下狱,八个月后,即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时至今日,有为袁崇焕喊冤的,说他是民族英雄,明朝擎天

  • 孙权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为何知名度没有刘备曹操高?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孙权,三国

    帝孙权三国时期孙吴开国皇帝,孙权虽然也是三国时代的著名君主,相比曹操和刘备,知名度似乎小了很多。这是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不过,历史上真实的孙权,其实也是一个很厉害的人。要不然,他也不可能率领吴国,和魏蜀两家分庭抗礼那么多年。孙权生于公元前182年。和很多人的传统印象不同,孙权和

  • 吕乂在蜀汉的地位如何?一生有何功劳?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吕乂,三国

    吕乂在蜀汉的地位如何?一生有何功劳?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吕乂,字季阳,荆州南阳。建安十九年,刘备与诸葛亮、张飞和赵云等人一起共围成都,最后刘璋出城投降,刘备遂领益州牧。吕乂便在校尉南阳人王连的推荐下担任盐府校尉一职,负责管理盐铁的财政收益。之后吕乂被升任新都与绵竹的县

  • 牛仙客是谁?大唐盛世的覆灭跟他有何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牛仙客,唐朝

    牛仙客是谁?大唐盛世的覆灭跟他有何关系?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公元736年,唐朝开元二十四年。这一天,唐玄宗收到一份奏报,说河西地区最近军械精良,仓储也十分充盈。比起以往来说,有了很大的进步。对于这个结果,唐玄宗并不感到意外。因为当时主管河西地区的这位节度使,能力非常强,早已得到了唐玄

  • 古代皇帝寿命为何那么短 看看后宫就知道了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古代,皇帝

    对古代皇帝为何寿命较短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嫔妃的侍寝是关系到皇族血脉传承的大事,整个皇宫,从嫔妃到宫女,都想得到皇帝的宠爱。如果他们能生下龙子,那就更了不起了,他们将一辈子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北魏文成帝曾经在粮仓里宠幸了一个宫女,她怀孕后生下了一个皇子。有一次

  • 拓跋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第三子,他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拓跋翰,北魏

    历史上有两位拓跋翰,一位是十六国时期代国昭成帝拓跋什翼犍第三子,另一位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第三子,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北魏的拓跋翰。拓跋翰的鲜卑名是乌弈肝,他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第三子,也是景穆帝拓跋晃及南安隐王拓跋余的异母兄弟,生母是舒椒房。拓跋翰的出生年月,史书中并无记载,只知道他于太平真君三年(442

  • 日本幕府当局为何大力独尊朱熹之学的缘由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日本,幕府,当局,为何,大力,独尊,朱熹,学的,缘由

    江户时代,以儒教为媒介所进行的思考是留给日本人的精神遗产,虽说不是全部,但首先是或基本上是使他们自觉地认识到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应遵循的伦理道德。(日)相良亨随着幕藩体制的确立,德川政权得以巩固,和平的时代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宽广的空间。此时的日本如同一个成长中需要营养的孩子,不断地从先进的中国文明中吸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