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历来为人称道。王国维先生曾高度评价:“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这是窦娥死前发下的三桩毒誓。
后来,窦娥带着满腔悲愤含冤而死,她的三桩誓言也一一实现。窦娥为何要在斩首示众时,发下这三桩毒誓呢?看了这个故事,大家就明白了。
窦娥三岁丧母,七岁时,父亲窦天章为上京赶考,将窦娥卖给蔡婆,当童养媳。窦娥十七岁便奉命,与蔡氏之子成婚,两年后丈夫病死,她只能与婆婆相依为命。
这对无依无靠的婆媳,以收高利贷为生。有一日,蔡婆婆前去赛卢医家要债,此人却企图勒死蔡婆婆赖债,恰逢张驴儿父子出手相救。
但这两人其实是地痞流氓,他们借此机会闯入蔡家,逼迫蔡婆和窦娥分,别嫁给他们父子二人为妻。蔡婆胆小怕事,无奈之下,答应嫁于张驴儿之父,窦娥却誓死不嫁张驴儿。
张驴儿对于此事怀恨在心,他想借窦娥之手毒死蔡婆,达到既谋财又谋妻的目的。但不小心,却毒死了他的父亲。
恼羞成怒的张驴儿,恶人先告状,诬陷窦娥毒死“公公”,威胁窦娥下嫁于他。窦娥却认为官府“清如水,明如镜”,一定能还她清白,遂于张驴儿对簿公堂。
但当地的贪官污吏,早被张驴儿以钱财收买。他们徇私枉法,对窦娥严刑拷打,“肉都飞,血淋淋”的窦娥,仍然据实反驳。贪官污吏知道窦娥孝顺蔡婆,便用棍棒殴打她。
窦娥为保护婆婆,只能屈认罪名。临刑前,窦娥为向世人宣告自己的无辜,死前发出了三桩誓愿,即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这三桩誓愿都在她死后一一应验,证明窦娥确实是含冤而死。后来,窦娥化作亡魂告状。她的父亲窦天章荣归故里后,她的冤情才得以昭雪,这千古奇冤终于落下帷幕。
《窦娥冤》的故事背景,发生于昏庸官吏统治下,善良的底层百姓遭受压迫、暗无天日的封建社会。窦娥这个柔弱女子,借由这三桩誓愿,是为了彰显她敢于反抗不公的精神。
第一桩誓愿:血溅白练,是对昏暗吏治的血泪控诉。
首先,窦娥的这段唱词,提到了“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两个典。她借这两个典故自比,向世人表明自己死的冤枉。同时,更加彰显了窦娥视死如归的慷慨悲歌。
面对冤狱,她无比悲愤,而为了保护婆婆,她又做出了无悔的选择。
其次,窦娥之所以要将她的鲜血,溅在白练上,是因为“红”与“白”的对比强烈。她以死向世人昭示,在这个黑白颠倒的时代里,尘土是混浊的,白练是纯净的。
她一生命运悲惨,依然活得光明磊落,即便直面死亡,她也要死得清清白白。留在白练上的斑斑血迹凄美,这是她在临死前,对命运不公的血泪控诉。
第二桩誓愿:六月飞雪,借天象异常来表明冤狱。
古人信鬼神而不信人心。六月飘雪,暗示天象异常。生活在封建年代的人们,相信逆天者,天道难容。所以,只有这洁白无瑕的“雪”,才能证明窦娥的清白。
也只有这场六月的大雪,才能清洗干净这个肮脏的世界,让窦娥的悲剧不再重演。
第三桩誓愿:抗旱三年,借东海孝妇表明自身清白。
窦娥第三愿与前两愿相比,影响的范围最大、程度最深。整个楚州将三年不降甘霖,这对靠天吃饭的古代农民来说,意味着窦娥如果真是含冤而死,将殃及楚州的平民百姓。
窦娥在生命的最后,许下这一毒愿,是为了呼吁被压迫的麻木百姓,与封建力量作抗争。窦娥在直面死亡时,善良正义没有让她活下来,黑暗封建势力,也让她饱受摧残。
这样一个处于压迫之中的柔弱女子,早已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去洗刷冤屈。她只能用极端的三桩毒誓,让正义昭彰,让善恶有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