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大宋宫词》对宋太宗和宋真宗都忠心耿耿的寇准为何会郁郁而终?

《大宋宫词》对宋太宗和宋真宗都忠心耿耿的寇准为何会郁郁而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烟花谈历史 访问量:3440 更新时间:2024/1/21 8:03:03

不久前,由李少红执导,由刘涛和周渝民等人联袂主演的历史剧《大宋宫词》终于播完。这部剧虽然不如前作《大明宫词》那样经典,甚至在豆瓣的评分也差强人意,但也并非完全一无是处。

除了大女主刘娥以外,全剧还对一个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刻画和演绎,他的名字就是寇准。

寇准(961年—1023年),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省渭南)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对后世颇有影响力,留有《寇忠愍诗集》三卷传世,与白居易张仁愿合称为“渭南三贤”,谥号“忠愍”。

关于寇准,民间流传的故事有很多,但大都是形容他刚直不阿,机智豁达,爱国爱民……。事实上,他属于一个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宋史》对他的评价如下:

虽有直言之风,而少包荒之量。

寇准出身于名门望族,其祖上曾在西周武王时期担任司寇一职,因为功勋卓著而被赐以官职为姓,故而后世才出现了“寇”姓。其父寇湘在后晋开运年间考中了进士,之后入仕为官直至国公。

寇准自幼就天资聪慧,又特别勤奋好学,在19岁时便考中进士,从此入仕为大理评事、巴东知县、成安知县、盐铁判官和枢密直学士等官。任职期间,他因为屡屡犯上直言而逐渐得到了宋太宗赵光义的器重。据《宋史》记载:

太宗盛赞: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当时,宋太宗在位日久却一直没有确立皇储,并非自己没有皇子可传,而是因为“金匮之盟”。

“烛影斧声”之后,宋太祖赵匡胤驾崩。作为叔叔的赵光义,越过自己的侄子赵德昭和赵德芳而登基称帝,遭到了朝中的流言蜚语。不得以,他只好谎称母亲杜太后临终前留有懿旨,要求兄长将皇位传给自己,而自己也会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廷美

凭借“金匮之盟”,宋太宗虽然渡过那次政治危机,但自己也遭到了反噬。他的传位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册立自己的儿子,要么册立自己的侄子,但根据所谓的“金匮之盟”,更应该传位于侄子。因此,宋太宗即位后长期不册立太子。

为了江山社稷的传承,冯拯曾经直言上疏请立皇储,引得太宗皇帝勃然大怒,将他贬到了岭南任职。从此,朝野上下都噤若寒蝉,很少有人再敢提及此事。

在这种背景下,寇准再一次上奏了:

为天下选君,不能与后妃、中官商议,也不能与近臣谋划,而应择众望所归者。

思量许久,宋太宗终于下定决心册立自己的儿子赵恒为皇太子。

太宗赵光义驾崩后,皇太子赵恒继位,史称宋真宗。

仗着拥立之功,寇准的豪横劲儿显露得更加淋漓尽致,每每遇事都要无理强三分,特别咄咄逼人。他的这种性格,与向来为人和善的宋真宗赵恒显得格格不入,逐渐遭到了对方的不喜。

当时的宰相王旦老成谋国,为人谦和,处事公正,但寇准却多次在真宗面前提及“老迈昏聩”。

王旦病重后,真宗专程前往家中探视。病床上的王旦认为寇准虽然性格张扬,但能力和德行都堪当大任,坚持推荐他为下一任宰相。据《宋史》记载:

帝谓旦:“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旦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政事阙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

景德元年,辽国太后亲率大军进犯中原,攻破数州后直逼东京,宋廷的朝野震动,真宗吓得六神无主。廷议中,王钦若和陈叟等人都主张迁都南下避其锋芒,只有寇准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抗敌。甚至,他还搬出了宋太祖和宋太宗施压,不断奏请赵恒御驾亲征以振奋民心与军心。

无奈之下,宋真宗只得不情不愿地御驾亲征抵达了檀渊前线。期间,辽军的数次攻城皆被打退,大将萧挞凛还被宋军的伏弩所射杀,导致辽兵的士气低落,逐渐萌生了议和退兵之意。而真宗也希望“花钱买太平”,尽快结束这场战事,于是终于签订了“檀渊之盟”。

按理说,正是在寇准这个主战派的坚持下,才成功化解了辽国的入侵。可是,这件事也引起了宋真宗的不满,更遭至了他人的妒忌和陷害。比如,之前主张迁都江南的王钦若就是其中的一个,据《宋史》记载:

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而谓准有社稷功,何也?

王钦若不断蛊惑宋真宗,檀渊之盟是辽国欺负到我们头上签订的城下之盟,而您却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何耻如之!说到底,都怪寇准当时一意孤行,坚持奏请陛下御驾亲征:

陛下闻博乎?博者输钱欲尽,乃罄所有出之,谓之孤注。陛下,寇准之孤注也,斯亦危矣。

终于,宋真宗开始不再宠信寇准,又因为言官弹劾“寇准多许人官以为己恩”,将其贬为陕州知州。从此,寇准离开了权力的中枢京城,转到地方任职。

朝廷离开了寇准,各种势力之间的争斗愈发明显,党争已经甚嚣尘上。丁谓此人虽然工于心计,但却不失为一名实干家,对于振兴经济和安抚百姓颇有心得。他敏锐地观察出,宋真宗已经萌生了重新召回寇准为相的想法,于是率先奏请寇准回朝继续担任宰相。

然而,当过分耿直的寇准回到相位后,却丝毫不领丁谓的人情,反而指责其为奸佞小人,遭至了他的强烈怨恨。

当时,真宗已经重病缠身,甚至到了无法理政的地步,将朝政大权交由皇后刘娥署理。而刘皇后理政却遭到了宰相寇准的坚决反对,屡屡以“后宫不得干政”为由进行弹奏,引起了她的不满。

于是,刘皇后和丁谓一里一外相互配合,趁着太监周怀政发动政变但败露被捕之际,诬陷寇准为幕后同党。不久,寇准再次被贬出了京城降为相州知州,之后又被一贬再贬到了雷州。

对于此事,病床上的宋真宗竟然一无所知。病重期间,他经过几番权衡,准备在太子赵祯登基后,由刘娥和寇准共同辅政以便相互制约,确保赵氏皇权不旁落。

但是,刘皇后和丁谓却继续进谗言,使得寇准丧失了最后一次重新起复的机会,客死在了雷州。

标签: 寇准

更多文章

  • 百姓不听劝告,寇准想了个好办法,值得今天的官员学习

    历史人物编辑:胡月芳标签:寇准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19岁的寇准考中进士。宋太宗选取进士,会到殿前的平台亲自看望提问,年纪轻的人往往不予录用。有人就教寇准增报年龄,寇准坦然地说:“我刚刚准备要踏上仕途,怎么可以欺骗陛下呢?”好在宋太宗没有那么固执,也是因为寇准确实才华横溢,年仅19岁的寇准被太宗考取了,被授官大理评事,派往归州巴东任

  • 夜审潘仁美的寇准,因为开玩笑过分,客伤他乡

    历史人物编辑:薇爱生活标签:寇准

    七子去六子回,杨家将出征注定了是个结局,不过谁也没想到结局会悲惨的如此地步,杨家七子奔赴沙场只有六子杨延昭一个人回来了。杨家的结局是因为潘仁美贻误战机里通外国所致,于是八贤王调寇准进京夜神潘仁美。这个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可是您各位知道寇准的结局吗,寇准最终失势客伤他乡。寇准寇准入京审了潘仁美之后名声大

  • 以史为鉴:寇准一句话培养一个死敌

    历史人物编辑:撸猫的娜娜标签:寇准

    寇准,字平仲,北宋政治家。有官居鼎鼐 无地起楼台,清廉之声令人钦佩。他的《六悔铭》教给人处世智慧:“官行私曲,失时悔。富不俭用,贫时悔。艺不少学,过时悔。见事不学,用时悔。醉发狂言,醒时悔。安不将息,病时悔。”可是你知道吗?这么一位智慧型的清正之人曾做过一句话培养一个死敌的事情。丁谓,出自寇准门下,

  • 寇准明明帮宋军打了大胜仗,为何宋真宗却开始疏远他

    历史人物编辑:史醉今迷标签:寇准

    公元1004年,辽主耶律隆绪尊母亲萧太后之命,派重兵攻打大宋。由于辽军攻势甚猛,惶恐的大宋群臣,竟都产生了迁都躲避战乱的念头。宋真宗连忙召集群臣商议退敌之策,但群臣却对宋真宗说道:陛下可以迁都金陵或是逃到成都。群臣泄气的回答,让无言以对的宋真宗感到万分失望。就在宋真宗沉默不语时,宰相寇准上奏:臣要把

  • 【每日聊聊史2:北宋宰相寇准真的“不学无

    历史人物编辑:小思思音节库标签:寇准

    【每日聊聊史2:北宋宰相寇准真的“不学无术”吗?】“不学无术”现在常常被用来形容一些纨绔子弟虚度光阴,坐吃山空,是妥妥的贬义词。可很少人知道,“不学无术”这个词竟是来自北宋宰相寇准。有人就要问了,寇准可是一代名相,北宋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怎么着也和“不学无术”这个词扯不上边。那么“不学无术”这个帽

  • 北宋一代名相寇准为什么被贬雷州,客死他乡,结局那么惨?

    历史人物编辑:草堂读史标签:寇准

    北宋一代名相寇准,曾得到了宋太宗、宋真宗两代君主的信任,可谓是位极人臣,权倾朝野。特别是在辽国南侵,北宋危机之时,寇准力劝想迁都逃跑的宋真宗御驾亲征,迫使辽国在澶州城外定立了“澶渊之盟”,挽救了危机中的北宋,换来了此后一个多世纪的宋辽和平,可谓是居功至伟。但,就是这样一位社稷重臣,晚年却被贬雷州(现

  • 渭南有贤,北宋可安 明知不可而为之-“书生”寇准

    历史人物编辑:沐子时尚的笔记标签:寇准

    檀渊之盟影响了宋朝的进程,如果说杨延昭是用武力影响了檀渊之战,也只是影响了一小部分,毕竟主战场不在他那里,当时宋真宗刚刚登基,辽国乘立足未稳而发兵,连胜两场之后威胁河北,危急时刻主政大臣纷纷主张南迁,不是成都,就是金陵。搞得宋真宗也很惶惶,害怕守不住宋家天下,这次,却是一个书生站了出来,直言不讳,退

  • 直男癌患者寇准晚年的人生结局,为什么会如此凄凉?

    历史人物编辑:王小妹说历史标签:寇准

    性格决定命运,寇准晚年不幸遭贬、客死远乡的结局,是他直男癌晚期的自然结果。说起现在的“直男癌患者”,一般会引用这个比喻,当直男癌患者听到某女子被强暴,必然先下定语:“都是这个女人的错,她穿的太暴露!”没错,历史上的寇准也是这么一个自信而直接的性格特征,绝不像评书中和电视剧上刻画的那么“贼特兮兮”,精

  • 北宋名相寇准,胁迫皇帝到前线打仗,他的下场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的温存标签:寇准

    寇准是流芳百世的北宋名相,但下场结局非常凄惨,辅助两位皇帝身居高位,晚年却被贬谪至雷州,连容身之所都没有,幸亏当地百姓帮助才勉强有了容身之地。在雷州苟活数年后,寇准与世长辞,妻子想要将寇准带回家乡安葬,可惜宋仁宗划拨的路费不够,寇准灵柩走到洛阳时已经囊中羞涩,无奈之下就将寇准葬在洛阳巩县。十年之后,

  • 差点亡于辽国的北宋,多亏了寇准的一再坚持

    历史人物编辑:史说新领域标签:寇准

    北宋靖康之耻成为南宋抹不去的伤痛,也是后世很多人对北宋最无奈的叹息。然而,早在宋真宗年间,宋朝就曾遭到第一次严重危机,如果没有寇准,“靖康之耻”很可能会提前123年发生,宋朝的耻辱,很可能就是“景德之耻”。开局就不完整,收不回的燕云十六州,成为北宋最危险的缺口,危机终于由此而来。当初石敬为了一己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