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由李少红执导,由刘涛和周渝民等人联袂主演的历史剧《大宋宫词》终于播完。这部剧虽然不如前作《大明宫词》那样经典,甚至在豆瓣的评分也差强人意,但也并非完全一无是处。
除了大女主刘娥以外,全剧还对一个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刻画和演绎,他的名字就是寇准。
寇准(961年—1023年),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省渭南)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对后世颇有影响力,留有《寇忠愍诗集》三卷传世,与白居易和张仁愿合称为“渭南三贤”,谥号“忠愍”。
关于寇准,民间流传的故事有很多,但大都是形容他刚直不阿,机智豁达,爱国爱民……。事实上,他属于一个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宋史》对他的评价如下:
虽有直言之风,而少包荒之量。
寇准出身于名门望族,其祖上曾在西周武王时期担任司寇一职,因为功勋卓著而被赐以官职为姓,故而后世才出现了“寇”姓。其父寇湘在后晋开运年间考中了进士,之后入仕为官直至国公。
寇准自幼就天资聪慧,又特别勤奋好学,在19岁时便考中进士,从此入仕为大理评事、巴东知县、成安知县、盐铁判官和枢密直学士等官。任职期间,他因为屡屡犯上直言而逐渐得到了宋太宗赵光义的器重。据《宋史》记载:
太宗盛赞: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当时,宋太宗在位日久却一直没有确立皇储,并非自己没有皇子可传,而是因为“金匮之盟”。
“烛影斧声”之后,宋太祖赵匡胤驾崩。作为叔叔的赵光义,越过自己的侄子赵德昭和赵德芳而登基称帝,遭到了朝中的流言蜚语。不得以,他只好谎称母亲杜太后临终前留有懿旨,要求兄长将皇位传给自己,而自己也会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廷美。
凭借“金匮之盟”,宋太宗虽然渡过那次政治危机,但自己也遭到了反噬。他的传位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册立自己的儿子,要么册立自己的侄子,但根据所谓的“金匮之盟”,更应该传位于侄子。因此,宋太宗即位后长期不册立太子。
为了江山社稷的传承,冯拯曾经直言上疏请立皇储,引得太宗皇帝勃然大怒,将他贬到了岭南任职。从此,朝野上下都噤若寒蝉,很少有人再敢提及此事。
在这种背景下,寇准再一次上奏了:
为天下选君,不能与后妃、中官商议,也不能与近臣谋划,而应择众望所归者。
思量许久,宋太宗终于下定决心册立自己的儿子赵恒为皇太子。
太宗赵光义驾崩后,皇太子赵恒继位,史称宋真宗。
仗着拥立之功,寇准的豪横劲儿显露得更加淋漓尽致,每每遇事都要无理强三分,特别咄咄逼人。他的这种性格,与向来为人和善的宋真宗赵恒显得格格不入,逐渐遭到了对方的不喜。
当时的宰相王旦老成谋国,为人谦和,处事公正,但寇准却多次在真宗面前提及“老迈昏聩”。
王旦病重后,真宗专程前往家中探视。病床上的王旦认为寇准虽然性格张扬,但能力和德行都堪当大任,坚持推荐他为下一任宰相。据《宋史》记载:
帝谓旦:“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旦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政事阙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
景德元年,辽国太后亲率大军进犯中原,攻破数州后直逼东京,宋廷的朝野震动,真宗吓得六神无主。廷议中,王钦若和陈尧叟等人都主张迁都南下避其锋芒,只有寇准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抗敌。甚至,他还搬出了宋太祖和宋太宗施压,不断奏请赵恒御驾亲征以振奋民心与军心。
无奈之下,宋真宗只得不情不愿地御驾亲征抵达了檀渊前线。期间,辽军的数次攻城皆被打退,大将萧挞凛还被宋军的伏弩所射杀,导致辽兵的士气低落,逐渐萌生了议和退兵之意。而真宗也希望“花钱买太平”,尽快结束这场战事,于是终于签订了“檀渊之盟”。
按理说,正是在寇准这个主战派的坚持下,才成功化解了辽国的入侵。可是,这件事也引起了宋真宗的不满,更遭至了他人的妒忌和陷害。比如,之前主张迁都江南的王钦若就是其中的一个,据《宋史》记载:
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而谓准有社稷功,何也?
王钦若不断蛊惑宋真宗,檀渊之盟是辽国欺负到我们头上签订的城下之盟,而您却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何耻如之!说到底,都怪寇准当时一意孤行,坚持奏请陛下御驾亲征:
陛下闻博乎?博者输钱欲尽,乃罄所有出之,谓之孤注。陛下,寇准之孤注也,斯亦危矣。
终于,宋真宗开始不再宠信寇准,又因为言官弹劾“寇准多许人官以为己恩”,将其贬为陕州知州。从此,寇准离开了权力的中枢京城,转到地方任职。
朝廷离开了寇准,各种势力之间的争斗愈发明显,党争已经甚嚣尘上。丁谓此人虽然工于心计,但却不失为一名实干家,对于振兴经济和安抚百姓颇有心得。他敏锐地观察出,宋真宗已经萌生了重新召回寇准为相的想法,于是率先奏请寇准回朝继续担任宰相。
然而,当过分耿直的寇准回到相位后,却丝毫不领丁谓的人情,反而指责其为奸佞小人,遭至了他的强烈怨恨。
当时,真宗已经重病缠身,甚至到了无法理政的地步,将朝政大权交由皇后刘娥署理。而刘皇后理政却遭到了宰相寇准的坚决反对,屡屡以“后宫不得干政”为由进行弹奏,引起了她的不满。
于是,刘皇后和丁谓一里一外相互配合,趁着太监周怀政发动政变但败露被捕之际,诬陷寇准为幕后同党。不久,寇准再次被贬出了京城降为相州知州,之后又被一贬再贬到了雷州。
对于此事,病床上的宋真宗竟然一无所知。病重期间,他经过几番权衡,准备在太子赵祯登基后,由刘娥和寇准共同辅政以便相互制约,确保赵氏皇权不旁落。
但是,刘皇后和丁谓却继续进谗言,使得寇准丧失了最后一次重新起复的机会,客死在了雷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