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英法联军入侵,咸丰要御驾亲征,大臣:坐镇紫禁城,大清缺少寇准

英法联军入侵,咸丰要御驾亲征,大臣:坐镇紫禁城,大清缺少寇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依伊文史社 访问量:4380 更新时间:2024/1/20 5:48:27

大沽战败,僧格林沁上书咸丰帝:虽然大沽战败,但并不是奴才懈怠和渎职,实在没想到北部炮台的两座弹药库会同时爆炸。奴才已经在天津和通州沿路做了必要的部署,但奴才以亲和六大公爵的名义请求皇上暂离京城,北狩热河。等到六大公爵的援兵一到,奴才将功赎罪,让这些卑鄙可耻之徒消失。僧格林沁的奏折是密奏咸丰的,此时只有咸丰一人知道僧格林沁的主张。

咸丰帝并没有拿定主意,也可能是自己已经想好,只是想看看朝廷大臣的动静。咸丰帝在秘密日记中是这样写的:大清乃世上最强大、最明之国!然朝臣的愚昧无知使得大清危机四伏。两年前,英格兰迫使我们或和或战,使朕左右为难,神伤之极。朝中大臣肩负国之安危,应该勤勉同心,审时度势,以大清利益为先。

朕日夜苦思,满腹疑虑,一切因何而来?当因大沽失守。大沽已丢,夫复何如?

这是法军司令在圆明园中搜到的咸丰帝的秘密日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咸丰帝认为现在走到这一步,就是因为大沽失守导致的,自己为此痛心疾首,更令咸丰帝伤心的是朝中大臣都为各自打算,不为朝廷安危同心协力。这是咸丰内心的想法,当然朝中大臣谁也不知道。

当咸丰收到僧格林沁的密折后不知有何想法。自己把后果归之于大沽失守,而僧格林沁却认为不是自己的责任,是炮台无故爆炸的原因。咸丰帝虽然心里相当不舒服,但并没有责怪僧格林沁,因为他还要用到这位蒙古奴才。此时的咸丰帝也像朝中的主战派一样,要与自认为蛮夷的英法联军大战一场。一方面咸丰帝并没有阻止僧格林沁提出的在通州设下伏兵,突袭英法联军。此时,朝廷中的主战派占了上风,咸丰帝何尝不想战胜口中的蛮夷,因为他一直认为大清是世上最强大、最文明之国,从上面他的秘密日记中可以看到。

咸丰帝很快把僧格林沁的密折和自己的一道朱谕传给朝中大臣看。顿时,在朝中掀起了轩然大波,僧格林沁的密折主要就是两点,一是恳求咸丰帝离开紫禁城,北狩热河,暂避蛮夷锋芒。二是自己在通州八里桥设下伏兵,让这些卑鄙可耻之徒消失。其实,僧格林沁心中也没有把握,不然不会让咸丰离开京城,因为在大沽已经尝到了联军的厉害。

而咸丰帝的朱谕内容是什么呢?从后来朝臣联名上的奏折中,我们可以猜到咸丰帝竟然答应僧格林沁的建议,决定北狩热河。那理由是什么呢?咸丰还快给出答复其实朕的目的不是北狩,而是以此名义召集精兵,并御驾亲征剿灭蛮夷。

但这一计谋很快就被朝中大臣识破。最多一次七十多位官员联名上奏咸丰皇帝,让其既不要北狩,更不要亲征,稳稳坐镇紫禁城就可以了,那样人心才能安定,将士才能为国而战。

大臣不让咸丰帝北狩的理由无非就是皇帝在国家危难之时巡狩,会被视为逃跑。那国民肯定是人心涣散,将士也无心再战。君王应该与社稷共存亡,一跑了之,难道于祖宗社稷于不顾了吗?当然大臣也不同意皇帝亲征,他们认为此时与宋朝时檀渊已经不同,朝廷更没有寇准那样的大臣。最终达成的意见就是皇帝哪里也别去,老老实实的坐在紫禁城就可以了。此时咸丰也是病得不轻,但可能有些好转。其中在大臣的奏折中就提出不能北狩的理由中就有。皇上正处于康复期,北狩热河,旅途过度疲劳,对皇上的身体也不利。而在咸丰帝的秘密日记中,自己也提到自己对蛮夷事件也是神伤之极,当然此时令他头疼不仅是蛮夷,还有南方崛起的太平军。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打击,让此时的咸丰帝虽然好转但已经双腿瘫痪。具体咸丰帝为何在三十岁就这样,外界说法不一,有说是早产儿身体不来就弱,有说是因国事心烦吸上鸦片,有说爱喝酒,有说好色。

不管何种原因,可以明确的是咸丰帝身体确实不佳。结果我们都知道,咸丰并没有听从大臣的意见留在紫禁城,而是听从了僧格林沁的意见。咸丰似乎冥冥之中已经知道所有大臣口中最安全的紫禁城并不一定安全,英法联军迟早会攻打紫禁城。从自己的秘密日记中,他已经感觉出大沽失守,联军打到紫禁城已经是迟早的事。

可见当时的大臣都非常有信心僧格林沁的蒙古铁骑能挡住联军的进攻。事实证明,老僧的铁骑在联军的洋枪大炮面前不堪一击,几个小时就被打散了。铁骑确实勇猛,但勇气在冷兵器对抗热兵器的战斗中丝毫不起作用。而就是这股蒙古铁骑后来带着法国联军和英国骑兵找到圆明园,之后的事情就不说了。

后来证明咸丰帝北狩热河是正确的,英法联军确实打到了京城内城,在城外已经布置好了大炮。如果咸丰留在紫禁城中,后果很难想象,如果英法联军开炮攻入紫禁城,将置咸丰帝何如,这很难说。当时,英法联军因为各自俘虏被杀相当愤怒,不然英军不会在抢完圆明园的财宝时,一把火烧了圆明园。当攻入紫禁城,咸丰帝的性命可谓是堪忧,紫禁城的财宝他们难道不会垂涎三尺。

有人会说,其实英法联军的目的是要求和清政府谈判通商,争取自己的既得利益。咸丰帝何尝不知道,大臣们何尝不知道,甚至大臣联名奏折也提到。蛮夷过海的唯一目的就是贸易,进入山东、上海、福建,及其他地方就是为了占领港口,而不是为了占领这个国家。大臣们言之凿凿,但谁又能保证蛮夷不敢胡来呢,作为战败一方有有什么能力阻止战胜的一方肆意横行。咸丰帝也早看出了这些大臣的嘴脸,只会慷慨地在朕面前表达自己的“真理”。但真到了那一步,谁能保住朕的命,谁能保证自己不被联军俘虏到外国去。

咸丰帝西狩其实是做了两手准备,一手是联军真要逼近紫禁城,当然他也感觉到后果会是这样的,那就尽最大努力满足联军的一切要求,只要不攻破皇宫。毕竟联军一直以来的目的是要和清政府谈判的,满足对方的要求,也可能会让对方做出让步。同时,如果联军到了这个地步已经红了眼,也可能会觊觎紫禁城的财宝。毕竟圆明园的劫掠让他们尝到了甜头,很难保证他们不攻打紫禁城。僧格林沁的蒙古铁骑尚且不能阻止他们几个小时,那攻破紫禁城也是迟早的事。

咸丰皇帝已经想好了,如果那样的话只能与之相战。他北狩一方面集结兵力投入战斗,一方面不能让联军俘虏。如果联军一直往西打,他也会一直往西逃。但有一点,他相当确信,联军不可能在北京很长时间,因为已是十月底。北京寒冷的天气,英法联军根本受不了,迟早会在十一月中旬南返,至少会退到天津。咸丰相当自信,因为一切正如探子所报的,法国司令蒙托邦要在十一月一日退兵。咸丰帝放心了,但他的身体却因为逃跑垮了。

标签: 寇准

更多文章

  • 同样主持议和,为啥寇准是英雄,秦桧却是奸臣?问题出在这里

    历史人物编辑:李韶彬标签:寇准

    两宋有两次议和:澶渊之盟和绍兴和议。先说澶渊之盟,北宋需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南宋就惨多了,绍兴和议规定:宋向金称臣,每逢金主生日及元旦,宋均须遣使称贺;双方以淮河——大散关为界,并割让唐、邓、商、秦四州予金;宋每年向金纳

  • 如果宋真宗听寇准的话,能不能从契丹手里拿回燕云十六州?

    历史人物编辑:五千年桑田标签:寇准

    宋真宗,赵恒,是一个只有守成之意,并无开拓之心得君主。那么很多人会说如果他有汉武帝那样雄图伟略的思想那么北宋能不能拿回燕云十六州呢?如果不能,再加上有寇准这位名相辅佐,应该能取回燕云十六州吧?其实答案也一样是否定的。先不说史实告诉我们的历史最终走向如何,我们就先从当时宋朝的大历史环境等多重因素进行分

  • 《大宋宫词》对宋太宗和宋真宗都忠心耿耿的寇准为何会郁郁而终?

    历史人物编辑:烟花谈历史标签:寇准

    不久前,由李少红执导,由刘涛和周渝民等人联袂主演的历史剧《大宋宫词》终于播完。这部剧虽然不如前作《大明宫词》那样经典,甚至在豆瓣的评分也差强人意,但也并非完全一无是处。除了大女主刘娥以外,全剧还对一个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刻画和演绎,他的名字就是寇准。寇准(961年—1023年),字平仲

  • 百姓不听劝告,寇准想了个好办法,值得今天的官员学习

    历史人物编辑:胡月芳标签:寇准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19岁的寇准考中进士。宋太宗选取进士,会到殿前的平台亲自看望提问,年纪轻的人往往不予录用。有人就教寇准增报年龄,寇准坦然地说:“我刚刚准备要踏上仕途,怎么可以欺骗陛下呢?”好在宋太宗没有那么固执,也是因为寇准确实才华横溢,年仅19岁的寇准被太宗考取了,被授官大理评事,派往归州巴东任

  • 夜审潘仁美的寇准,因为开玩笑过分,客伤他乡

    历史人物编辑:薇爱生活标签:寇准

    七子去六子回,杨家将出征注定了是个结局,不过谁也没想到结局会悲惨的如此地步,杨家七子奔赴沙场只有六子杨延昭一个人回来了。杨家的结局是因为潘仁美贻误战机里通外国所致,于是八贤王调寇准进京夜神潘仁美。这个故事很多人都知道,可是您各位知道寇准的结局吗,寇准最终失势客伤他乡。寇准寇准入京审了潘仁美之后名声大

  • 以史为鉴:寇准一句话培养一个死敌

    历史人物编辑:撸猫的娜娜标签:寇准

    寇准,字平仲,北宋政治家。有官居鼎鼐 无地起楼台,清廉之声令人钦佩。他的《六悔铭》教给人处世智慧:“官行私曲,失时悔。富不俭用,贫时悔。艺不少学,过时悔。见事不学,用时悔。醉发狂言,醒时悔。安不将息,病时悔。”可是你知道吗?这么一位智慧型的清正之人曾做过一句话培养一个死敌的事情。丁谓,出自寇准门下,

  • 寇准明明帮宋军打了大胜仗,为何宋真宗却开始疏远他

    历史人物编辑:史醉今迷标签:寇准

    公元1004年,辽主耶律隆绪尊母亲萧太后之命,派重兵攻打大宋。由于辽军攻势甚猛,惶恐的大宋群臣,竟都产生了迁都躲避战乱的念头。宋真宗连忙召集群臣商议退敌之策,但群臣却对宋真宗说道:陛下可以迁都金陵或是逃到成都。群臣泄气的回答,让无言以对的宋真宗感到万分失望。就在宋真宗沉默不语时,宰相寇准上奏:臣要把

  • 【每日聊聊史2:北宋宰相寇准真的“不学无

    历史人物编辑:小思思音节库标签:寇准

    【每日聊聊史2:北宋宰相寇准真的“不学无术”吗?】“不学无术”现在常常被用来形容一些纨绔子弟虚度光阴,坐吃山空,是妥妥的贬义词。可很少人知道,“不学无术”这个词竟是来自北宋宰相寇准。有人就要问了,寇准可是一代名相,北宋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怎么着也和“不学无术”这个词扯不上边。那么“不学无术”这个帽

  • 北宋一代名相寇准为什么被贬雷州,客死他乡,结局那么惨?

    历史人物编辑:草堂读史标签:寇准

    北宋一代名相寇准,曾得到了宋太宗、宋真宗两代君主的信任,可谓是位极人臣,权倾朝野。特别是在辽国南侵,北宋危机之时,寇准力劝想迁都逃跑的宋真宗御驾亲征,迫使辽国在澶州城外定立了“澶渊之盟”,挽救了危机中的北宋,换来了此后一个多世纪的宋辽和平,可谓是居功至伟。但,就是这样一位社稷重臣,晚年却被贬雷州(现

  • 渭南有贤,北宋可安 明知不可而为之-“书生”寇准

    历史人物编辑:沐子时尚的笔记标签:寇准

    檀渊之盟影响了宋朝的进程,如果说杨延昭是用武力影响了檀渊之战,也只是影响了一小部分,毕竟主战场不在他那里,当时宋真宗刚刚登基,辽国乘立足未稳而发兵,连胜两场之后威胁河北,危急时刻主政大臣纷纷主张南迁,不是成都,就是金陵。搞得宋真宗也很惶惶,害怕守不住宋家天下,这次,却是一个书生站了出来,直言不讳,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