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说过,当初重耳长兄负冤自尽、父亲又派人来召回重耳,重耳就看出前途凶险,准备逃出晋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重耳的父亲晋献公,这时派来的是一个太监。当然,那时候还没有“太监”这个说法,这种生理上有残疾的宫廷内侍,被称为“宦者”。我们所熟悉的蔺相如,出身低微,原来就是“宦者令”、太监头子的门客舍人。
晋献公派来的宦者名叫履鞮。这履鞮对老国君忠心耿耿,丝毫不考虑这王子有没有罪、该不该杀。看到重耳翻墙要逃,他冲过来一把扯住重耳的袖子。急得重耳砍断了袖子才逃得性命,早已经狼狈不堪。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他侄子晋怀公手下有两名大臣吕省、郤芮,跟重耳关系不好。当然,晋怀公曾经派人去杀伯父重耳,以消除潜在的威胁,巩固自己的地位。那么晋怀公的大臣,跟重耳关系不好也是很正常的。
吕省、郤芮看到晋文公回国继位,担心对自己不利,就纠结党徒,策划放火烧死晋文公。晋文公正忙的千头万绪,哪里知道这件事?
当初奉献公之命去杀重耳的宦者履鞮,听说了这件事儿,认为这是个好机会:“只要我把这件事告诉新国君,一定能解除我和他从前的旧仇怨。”于是他来找晋文公,请求接见。
晋文公不肯见他,派人传话:“当初在蒲城,你来追杀我,砍掉了我的袖子,差一点儿要了我的命。后来我逃到狄国,你又受怀王之命,再次来追杀我。怀王给你三天的期限,你却一天就追到了我。你追杀我,虽说是受命于人,怎么就那么急?”
宦者履鞮不卑不亢,侃侃而谈:“那时候我侍奉献公、怀公,当然要对他们忠诚、执行他们的命令。现在你做了国君,我也会对你忠诚。对国君、对国家的忠诚,难道不比个人恩怨更重要吗?当年管仲险些射死齐桓公,齐桓公却重用管仲,才成就了霸业。现在我有事要报告你,你不听,恐要又有灾祸了。”
晋文公于是接见了宦者履鞮,知道了吕省、郤芮的计谋,提前做好准备,躲过了杀身之祸。
晋文公并不是一个天生宽宏大量的人。当初他因为一点儿小事,就拿着戈追着要杀自己的亲舅舅。现在为了远大目标,他能够放下两次被追杀的仇怨,接纳从前的仇人。这可说是很成熟的政治家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