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时,深为太史公打造的范雎这一复仇形象而震撼,甚至曾为此写过几篇文章。然而,当事后静下心来细思量这个事儿、以及范雎这个人时,才发现其中可堪斟酌的地方还真不少……
-1-
首先的一点,穰侯魏冉真有范雎所说的那么恐怖吗?
范雎在初次受到秦昭襄王的赏识之时,便被拜为客卿、引为心腹。而也不可否认的是,在他们的那次君臣密谈中,范雎是为秦昭襄王提出了很好的对外作战战略:远交近攻。
这于秦国而言,确实可以少走不少弯路。
但是数年后,在范雎受宠日深、权势渐稳之际,就开始对当时的秦相——魏冉动手了。他对昭襄王这样说:
“臣在山东之时,闻秦之有太后、穰侯、华阳、高陵、泾阳,不闻其有王也”……
“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华阳、泾阳等击断无讳,高陵进退不请”……
一切综合起来就一句话:“国有易主之危”!
昭襄王听后,似乎茅塞顿开,于是也雷厉风行: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于关外……弃母子之恩不顾、置甥舅之情不管!
就这件事情,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细想一下,细想一下范雎的这番游说,为秦国考虑的成分有多大、为自己考虑的成分又有多大?而他扳倒魏冉是不是为了给自己空位子?
八成如此!
而再说昭襄王,他真的是感悟于范雎的那番话吗?他难道此前没有感受到大权旁落吗?
恐怕八成也不是如此!
最后回到魏冉。魏冉嚣张跋扈、擅行不顾不假,但其实他才是真正有大功于秦者!这份大功,一在于曾全力拥立秦昭襄王;二在于推举白起,也因此秦国才能破韩、疲魏,南取楚之鄢、郢,北有对赵之长平之捷……
-2-
在楚国的倾襄王病危之际,楚国的太子尚还在秦国为质。而楚国的春申君为了能让太子顺利回国继位,于是找到范雎门下。他是这样劝说范雎的:
“如太子得归、并得立,那楚国侍奉秦国必会愈加厚重,而对相国您更是会感恩不尽,而若否,则太子便只是秦国一布衣,届时于谁都捞不到好处”……
范雎以为然,于是竟也跑到昭襄王那里,试图将其说服。
虽然后来楚国的太子还是自己逃走,但范雎此举,不忠、不诚之心已彰。
再说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欲一鼓作气、攻破邯郸,但苏秦的弟弟苏代一趟秦国之行便阻止了白起的计划。
当然,真正作梗的还是范雎!
“如果白起一举成功,那功成之日必位列三公,而届时便位居您之上了!”,这是苏代的说辞。
而范雎为了自己的地位,竟又立即入宫面秦王。此事之后,白起扼腕叹息:“吾攻邯郸、旦暮可下”……
再说秦国一年后再次伐赵之时、损兵折将无数,终以失败告终。多少秦人埋骨他乡、多大程度在影响着秦国的一统大业?这与范雎都不无关系!
-3-
范雎此人,滴水之恩不忘、睚眦之怨必报。
这一点,其实并无什么问题。但问题是,不应该借公器报私恩,尤其不该委其重任。
众所周知,范雎的发达,王稽、郑安平二人功不可没,于是范雎在自己发达之后,涌泉相报也是理所当然。
然而,范雎在明知二人不堪重任的情况下还是委以重任:王稽任河东郡郡守,郑安平被举荐为将军。而二人最后一个私通诸侯、一个干脆投敌……
就这一事件,对秦国的损失,说大不大、说小却也不小!再后来根据秦国的连坐之罪,范雎本应被连诛,但昭襄王还是为了他坏了秦法!
综合以上,可以说范雎处处以个人为先,甚至可以建立在牺牲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就这一点来讲,他比之文种、吴起,包括商鞅,相差远矣!
文:起叔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