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范雎算不算是“三秦罪人”?

范雎算不算是“三秦罪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张杰谈历史 访问量:2103 更新时间:2024/2/14 14:22:36

初看《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时,深为太史公打造的范雎这一复仇形象而震撼,甚至曾为此写过几篇文章。然而,当事后静下心来细思量这个事儿、以及范雎这个人时,才发现其中可堪斟酌的地方还真不少……

-1-

首先的一点,穰侯魏冉真有范雎所说的那么恐怖吗?

范雎在初次受到秦昭襄王的赏识之时,便被拜为客卿、引为心腹。而也不可否认的是,在他们的那次君臣密谈中,范雎是为秦昭襄王提出了很好的对外作战战略:远交近攻。

这于秦国而言,确实可以少走不少弯路。

但是数年后,在范雎受宠日深、权势渐稳之际,就开始对当时的秦相——魏冉动手了。他对昭襄王这样说:

“臣在山东之时,闻秦之有太后、穰侯、华阳、高陵、泾阳,不闻其有王也”……

“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华阳、泾阳等击断无讳,高陵进退不请”……

一切综合起来就一句话:“国有易主之危”!

昭襄王听后,似乎茅塞顿开,于是也雷厉风行: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于关外……弃母子之恩不顾、置甥舅之情不管!

就这件事情,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细想一下,细想一下范雎的这番游说,为秦国考虑的成分有多大、为自己考虑的成分又有多大?而他扳倒魏冉是不是为了给自己空位子?

八成如此!

而再说昭襄王,他真的是感悟于范雎的那番话吗?他难道此前没有感受到大权旁落吗?

恐怕八成也不是如此!

最后回到魏冉。魏冉嚣张跋扈、擅行不顾不假,但其实他才是真正有大功于秦者!这份大功,一在于曾全力拥立秦昭襄王;二在于推举白起,也因此秦国才能破韩、疲魏,南取楚之鄢、郢,北有对赵之长平之捷……

-2-

在楚国的倾襄王病危之际,楚国的太子尚还在秦国为质。而楚国的春申君为了能让太子顺利回国继位,于是找到范雎门下。他是这样劝说范雎的:

“如太子得归、并得立,那楚国侍奉秦国必会愈加厚重,而对相国您更是会感恩不尽,而若否,则太子便只是秦国一布衣,届时于谁都捞不到好处”……

范雎以为然,于是竟也跑到昭襄王那里,试图将其说服。

虽然后来楚国的太子还是自己逃走,但范雎此举,不忠、不诚之心已彰。

再说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欲一鼓作气、攻破邯郸,但苏秦的弟弟苏代一趟秦国之行便阻止了白起的计划。

当然,真正作梗的还是范雎!

“如果白起一举成功,那功成之日必位列三公,而届时便位居您之上了!”,这是苏代的说辞。

而范雎为了自己的地位,竟又立即入宫面秦王。此事之后,白起扼腕叹息:“吾攻邯郸、旦暮可下”……

再说秦国一年后再次伐赵之时、损兵折将无数,终以失败告终。多少秦人埋骨他乡、多大程度在影响着秦国的一统大业?这与范雎都不无关系!

-3-

范雎此人,滴水之恩不忘、睚眦之怨必报。

这一点,其实并无什么问题。但问题是,不应该借公器报私恩,尤其不该委其重任。

众所周知,范雎的发达,王稽、郑安平二人功不可没,于是范雎在自己发达之后,涌泉相报也是理所当然。

然而,范雎在明知二人不堪重任的情况下还是委以重任:王稽任河东郡郡守,郑安平被举荐为将军。而二人最后一个私通诸侯、一个干脆投敌……

就这一事件,对秦国的损失,说大不大、说小却也不小!再后来根据秦国的连坐之罪,范雎本应被连诛,但昭襄王还是为了他坏了秦法!

综合以上,可以说范雎处处以个人为先,甚至可以建立在牺牲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就这一点来讲,他比之文种、吴起,包括商鞅,相差远矣!

文:起叔

图片来自网络

标签: 范雎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的范雎到底有多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顾晓雅标签:范雎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位博学善辩的奇才叫范睢,家里条件差,却总想着出人头地,他打算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游说魏王,谋求一官半职,为国效力,施展满腔抱负。苦于没钱没关系,找不到门路接近魏王,满腹经纶的范睢只能退而求其次,拜在中大夫须贾门下,成了一个小谋士。一次,魏王派须贾出使齐国,范睢随行,这次出国埋下了祸根

  • 范雎:大秦丞相是怎么炼成的?

    历史人物编辑:司明岩标签:范雎

    一饭之恩必尝,睚眦之怨必报。这句话说的就是战国时期秦国丞相范雎,虽然他跟商鞅张仪,并列秦国顶级经理人,可是阅读这个人的事迹发现他干的都不是好事,除了提出一个远交近攻之外,也没有见他对大秦帝国作出什么重大的突出贡献,人家商鞅好歹能够变法强秦,张仪人品再怎么受人家诟病,但他毕竟也曾经帮助秦惠文王击退山东

  • 范雎为秦国立下了这么多功劳,为什么有人会觉得范雎是个小人呢?

    历史人物编辑:高丙坤标签:范雎

    范雎和张仪一样,都为秦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秦惠文王时期,张仪积极采取连横事宜,以此破坏六国合纵,为秦国免去了大祸。秦昭襄王时期,范雎建议秦昭襄王驱逐四贵,并提出“远交近攻”政策,为秦国的统一大业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然而和张仪相比,后人对范雎的评价却并不高,甚至一度觉得他是一个小人。那么范雎真的是小

  • 青云直上的一代权相范雎

    历史人物编辑:寒云天标签:范雎

    秦国在执行范雎“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后,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公元前265年,秦国攻打赵国,攻占了三座城池,前264年至前259年,向韩国出兵,先后攻占了少曲、高平、陉城、南阳、缑氏、蔺、野王等大小城邑几十座。就这样,范雎一天比一天得到秦王信任。有一次,范雎在向秦王上书的时候说:“我听说,现在在齐国,国

  • 秦昭襄王尊宠范雎,称他作叔父,范雎最后为何要主动辞职?

    历史人物编辑:闲来唠史V标签:范雎

    在正史上,秦国丞相范雎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在对秦国贡献的这个方面,他到底算是个忠臣,还是个奸臣;他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这两点不太好说。在个人品行的这个方面,他虽然是“一饭之恩必偿”,但也是“睚眦之仇必报”。别人在他贫困时送出一碗饭的恩情,他都不忘在心里,必定要偿还;别人瞪了他一眼的仇怨,

  • 汉代端午纪念过好多人,为何最后只纪念屈原?

    历史人物编辑:财子历史标签:屈原

    时至今日,只要提起端午,大家都会想到屈原,端午与屈原算是划上了等号。但是,大家也都知道,端午的起源是众说纷纭,到底是怎么出现,纪念谁的,历来都有不同说法。“端午”这个名称,也是在汉代定下来的。先秦时期,人们注意到,到了农历五月,天气已经很炎热,各种虫蛇病毒都开始大肆活跃,人们极容易生病,故而逐渐兴起

  • 屈原并非楚国土著,而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古国的后裔

    历史人物编辑:李晋霞标签:屈原

    在我们的观念中,爱国诗人屈原是战国楚国王族,地地道道的楚国人。实际上,翻阅史书,我们会发现屈原其实并非地地道道的楚国人,而是一个我们鲜为人知的古国的后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其中的秘密。在历史上,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个比楚国还要强古老和强大的古国——庸国。据历史学家考证庸国在夏商时期,已经是一个

  • 渔父大哥,咱能别逼屈原大夫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鸿讲古今史标签:屈原

    《渔父》这篇文章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这篇文章主要是展示了屈原两种想法的激烈斗争,最终内心不愿向黑暗屈服的想法占了上风,屈原为了追求内心的节操不被污染而毅然投江的故事。但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看这个故事的话,我还是忍不住要问:难道屈原真的不是被渔父逼死的吗?!为了形象地展示一下我的感觉,我做了这个图表示一下

  • 屈原姓氏是什么,其实他不姓屈

    历史人物编辑:鲲鹏历史阁标签:屈原

    姓氏起源于早期氏族公社时期,在母系氏族时期,女为主,姓是“女”旁,寓意姓子由女从生,可以看出姓在母系氏族时期为主要符号,而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氏则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标记。从黄帝以后到西周初始近一千多年的时期内,姓已逐步变得可有可无,氏是一个人的主要称谓符号。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氏成为贵族男子的专称,

  • 口口声声说怀念屈原你还记得这些经典吗

    历史人物编辑:动漫小王国标签: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离骚)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涉江)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