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祸起争宠,伍子胥父兄遭杀害

祸起争宠,伍子胥父兄遭杀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小境界大天下 访问量:2901 更新时间:2024/1/23 7:12:33

引子

司马迁似乎对伍子胥格外倾心,在《史记》中伍子胥所占篇幅足以说明问题。

先是记叙伍子胥的爷爷伍举历事四王,《楚世家》前后出现过三次。其中,直谏楚庄王所用的比喻与淳于髡讽喻齐威王又极其相似。

所以,这才有了伍子胥的身世背景,“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有显,故其后世有名于楚”(《伍子胥列传》)。既交代了伍家在楚国声名显赫的原因,同时明确了伍家的性格——“直谏”。这说明伍家性格含有正直,不会拐弯的特点。

伍家到了第二代——伍奢受太子熊建宠信而遭人嫉恨。费无忌向楚平王进谗言,不仅挑拨与太子熊建的父子关系,也离间了与伍奢的君臣关系。

从楚平王上任第二年到第六年发放太子熊建到城父守边,这五年里伍奢对费无忌谗言是否有所警惕,是否针锋相对反驳过?

对此,司马迁没有记叙,而直接切换到伍子胥身上。正所谓“知子莫若父”,通过伍奢的口吻介绍伍子胥……伍子胥虽未出场,但印象已初步勾勒。

司马迁为何对伍子胥如此用心?从《祸起争宠》、《出关奔吴》、《伐楚复仇》、《悲剧重演》四篇文章入手,追随伍子胥跌宕起伏的一生,探析司马迁在伍子胥身上的寄托。

在《楚世家》司马迁并未介绍伍子胥,而是因费无忌谗言陷害太子才被牵连进来的。在《伍子胥列传》中的简介,司马迁用字十分节约。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伍子胥又叫伍员,是楚国人。“员父曰伍奢,员兄曰伍尚”,伍员的父亲叫伍奢,还有一位兄长伍尚。

继而介绍了伍子胥的爷爷伍举,因为直言劝谏楚庄王而名声显赫。楚庄王听从伍举,专心政事,楚国得以日益强大,问鼎中原称霸诸侯。

伍家由此跻身于楚国名门望族之中。伍家到了第二代,伍子胥之父伍奢则是楚平王太子熊建的太傅,且颇受太子信任。

楚国内讧,平王即位

伍家的灾祸起源于一个卑鄙小人——费无忌。

“是时伍奢为太子太傅,无忌为少傅”,当时伍奢是太傅,而费无忌是少傅。太傅和少傅不仅职级和权限存在差别,更重要的是“(费)无忌无宠于太子”,这也是导致“(费)无忌不忠于太子建”关键所在。

楚共王熊审为楚庄王熊侣之子。

楚共王死后,其子楚康王熊招继位。康王在任十五年,司马迁一笔带过,“三十一年,共王卒,子康王招立。康王立十五年卒,子员立,是为郏傲。”

自此,楚国陷入了严重的内讧。

楚平王所宠爱的五子均染指楚国王权。“康王宠弟公子围、子比、子皙、弃疾”,楚共王没有嫡嗣,熊审以及熊围、熊比、熊皙、弃疾(即楚平王,即位后改名熊居。)

郏傲继任后的第四年,遭叔父熊围弑杀,继而熊围即位称王,是为楚灵王

“伍举更曰:‘共王之子围为长’”,熊围是楚共王子嗣中年龄最长,即位合理合法。在郑国出使的伍举更正了使者的言辞,对熊围篡权不仅没有批判,反而站出来支持。

在《楚世家》中,伍举对熊围篡位只说了一句话,却是唯一一个表明立场的人。司马迁如此记叙以表明伍举在楚国的权势和地位,还是讽刺伍举见风使舵,明哲保身呢?

楚灵王在位十二年,搞得众叛亲离,最终饿死在荒山野外。熊比被拥立为楚王,熊皙为令尹(相当于国相),在位月余在恐惧中自杀。而后,“弃疾即位为王,改名熊居,是为楚平王”。

司马迁明确楚平王弃疾弑君夺位,“平王以诈弑两王而自立”。伍奢所辅佐的太子即是楚平王太子熊建,“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

无忌进谗,伍奢被囚

关于伍家灾祸,司马迁从楚平王即位第二年说起,“平王二年,使费无忌如秦为太子建取妇”,费无忌受命到秦国为太子熊建迎亲。“(熊)建时年十五矣”。

费无忌见秦女“妇好”,便提前回国向楚平王献媚,“秦女好,可自娶,为太子更求”,这个秦女十分貌美,大王可以自己娶为妻妾,为太子重选一房媳妇。

“平王听之,卒自娶秦女,生熊珍”,楚平王听了费无忌的诱惑,最终将准儿媳妇升级为媳妇。不久,秦女为楚平王添丁——熊珍。当然,楚平王也没忘记太子,“更为太子取妇”,另外给熊建娶了一房媳妇。

费无忌因不受宠,故而做出不忠之事,在楚平王面前说了太子的坏话。“无忌既以秦女自媚于平王,因去太子而事平王”,费无忌因献美女讨好了楚平王,肯定不能再待在太子身边了。于是,找机会上调了,离开太子而到楚平王身边做事。

然而,太子作为储君,有朝一日还会继位。费无忌想想就觉得后怕,“常谗恶太子建”,熊建因此被疏远。楚平王六年,“使太子建居城父,守边”,太子远离朝堂去了边境,这是被发配,而不是下基层锻炼。

“无忌又日夜谗太子建于王”,费无忌继续向楚平王说坏话。《楚世家》、《伍子胥列传》均提到了这句话,其中“日夜”是关键。从“常”到“日夜”,费无忌终于将太子推向了深渊。

“于是平王怒,囚伍奢,而使司马奋扬往杀太子”,伍奢被囚禁审问,并派人前往城父杀害太子熊建。

“行未至,奋扬使人先告太子”,司马奋扬受命前往城父,在到达城父之前,提前派人通知了太子。熊建得知消息,“太子建往奔宋”。

伍尚应召,慷慨赴死

关于太子熊建的谗言,费无忌说了三点:平王娶秦女,太子怀恨在心;太子守边,居城父拥兵自重;太子外交诸侯,意欲为内乱。

因此,楚平王发怒了,毕竟太子威胁到自己的安危。“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问之”,楚平王先传召太子太傅伍奢拷讯审问。

伍奢不承认太子意欲谋反,并斥责费无忌为小人,离间平王与太子父子关系。而费无忌趁机拱火楚平王,于是伍奢被囚。

为斩草除根,费无忌又献计楚平王,“伍奢有二子,不杀者为楚国患。盍以免其父召之,必至”,伍奢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不杀掉恐怕会成为楚国的祸患。以伍奢为人质传召,他们肯定会来。

铺垫了这么多,主角才闪出一个身影,但仍未亮相登场。

费无忌打算将伍奢父子三人凑齐了,斩草除根以绝后患。楚平王也正有此意。“于是王使使谓奢”,楚平王派人到监狱对伍奢说话。《伍子胥列传》、《楚世家》均是如此记录。

这里不免有疑问:楚平王既然要传召伍尚、伍子胥,派使者一纸诏书即可,又何必跟伍奢打招呼呢?楚平王所做明显有违常理,司马迁却如此记叙了。

再看下文恍然若有所悟,通过伍奢的口吻来讲述伍子胥的为人。所谓知子莫若父,司马迁要让人相信伍奢所说是“史实”而非杜撰。

伍奢很明确地告诉来人,“(伍)尚至,(伍子)胥不至”。

《楚世家》中,伍奢如此评价伍尚,“尚之为人,廉,死节,慈孝而仁。闻召而免父,必至。不顾其死。”伍尚为人刚直憨厚,敢为节义而死,慈爱孝悌忠义。他若知可免父亲死罪,必然不顾性命应召而来。《伍子胥列传》与之相当,“尚为人仁,呼必来”。

“我其归死”,果然伍尚应召赴死。

背负使命,子胥出逃

伍奢对伍子胥的评价则截然不同,“胥之为人,智而好谋,勇而矜功,知来必死,必不来。然为楚国忧者必此子。”这孩子聪慧而有谋略,勇猛而喜功。明知来此必死,那是肯定不会来的。他必将成为楚国的忧患。

从伍奢言语中可以看出:伍子胥才智谋略兼具,这既是父亲的骄傲,也是楚国的忧虑。当然,这是司马迁根据伍子胥命运杜撰。如此推断有依据,此处存在明显矛盾。

其一,与伍奢对话人物变换。“王使使者”,说明楚平王派人到牢狱。当伍奢回答“尚至,胥不至”,对此好奇的竟不是使者而是楚平王,“王曰:‘何也?’”。

伍奢牢狱囚禁,楚平王派使者传话,怎么会突然出现与伍奢对话呢?楚平王再好奇也可不能撒丫子跑到牢狱去,更不可能是视频连线。

其二,传召使者被伍子胥吓跑。伍尚痛快地应召,而伍子胥则抄弓面见使者,仅仅做了拉弓搭箭的架势,使者竟灰溜溜地撤走了。

既然伍奢明白无误地告诉楚平王,伍子胥肯定不会来。那么,楚平王和费无忌为何不加派人手,武力擒拿伍子胥?楚平王、费无忌莫非脑袋短路?

司马迁处于创作激情中,大概疏忽了这两处很明显的矛盾。

当然,对于传召使者还可以如此理解,他们并非贪生怕死,而是不希望伍家灭种。毕竟,伍家是名门望族,在楚国上下颇受敬畏。

“将射,使者还走,遂出奔吴”,伍子胥拉弓摆出射箭架势,使者掉头撤走,伍子胥于是得以出逃。

毕竟,伍子胥身负复仇的使命。

伍奢的评价为后来伍子胥复仇埋下伏笔,故事还有待续,主角不能领盒饭。至于伍子胥出逃的真正原因,这并非最主要的。

兄弟离别,托付使命

对伍子胥性格界定,《伍子胥列传》又给出了不同的内容,仍然借用伍奢口吻表述,仍然是上述场景,只不过用字稍做了调整。

“员为人刚戾忍诟,能成大事,彼见来并擒,其势必不来。”——《史记·伍子胥列传》

此次伍奢话语较为简约,对于伍子胥仅用四个字——“刚戾忍诟”。

其中,“刚戾”《古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刚愎乖戾。刚愎的意思:倔强执拗、固执己见,形容不太容易接受别人意见。乖戾的意思:抵触、背离,又是指性情急躁,易怒。司马迁曾在《秦始皇本纪》用过,“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

而“忍诟”意思为忍受屈辱。当然,“忍”字还有残忍的意思。“忍人”就是指残忍凶狠的人。或许,在这里或许也包含了这层意思。

在《史记》中,司马迁很少重复,然而伍子胥却是例外。对伍子胥的记叙除了要避免重复,还必须符合人物性格。司马迁用“刚戾忍诟”四个字,为列传塑造人物形象奠定基调,随着人物命运跌宕起伏,人物刻画围绕命运展开。

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往而令仇不得报耳。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史记·伍子胥列传》

其一,对形势的判断非常清晰,平王传召是为避免后患;其二,应召的结果是父子三人一起被杀;其三,报仇雪恨,需要借助其他国家力量。

“员”就是伍子胥,司马迁通过他与伍尚的对话,既体现出兄弟二人性格差异,又为伍子胥复仇继续做铺垫,有利于推动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

费无忌为争宠而挑拨楚平王与太子的关系,伍奢纯属无辜遭殃。而伍奢除了斥责费无忌,始终没替自己辩解,因为他深知申冤苍白无力,楚平王根本听不进去。这与司马迁为李广辩白而遭受宫刑是何其相似!

伍子胥“舍小义,雪大耻”,这不正像忍辱负重的司马迁自己嘛。“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司马迁遭受奇耻大辱并未赴死,而是“发愤”著书立说,寄希望有一天世人能够了解他,明白他。

标签: 伍子胥

更多文章

  • 管仲曾有一毒计,兵不血刃就可击溃敌军,如今美国用得得心应手

    历史人物编辑:甲一方文史标签:管仲

    在哲学、科学史、天文学、气象学、文学、历史学等各个方面,兵书都具有相当高的价值。其对政治、外交、选才用人、商场角逐、为人处事等,都起到了不容低估的指导意义。也因此,中国历代兵书,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其中,《孙子兵法》一书,甚至还间接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孙子兵法》中,有不动一兵一卒就可以让

  • “圣人之师”管仲是如何上位成为齐恒公的重要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史学无涯标签:管仲

    在对外政策上,管仲提出了“尊王攘夷”,并积极促使齐桓公采纳。尊王就是尊重周天子,承认周天子的共同领袖的地位。因为在当时如果公开争夺天子的权力,会招致诸侯们的联合反对,如果“尊王”,就可以从道义上得到诸侯国的支持;“攘夷”就是联合各诸侯国,共同抵御戎、狄等部族对中原的侵扰。同时暗中遏制从江汉极力向北扩

  • 当逃兵、坑朋友,千古贤相管仲也有“劣迹斑斑”的一面

    历史人物编辑:古藤枯树小桥标签:管仲

    齐桓公九合诸侯"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指的是春秋霸主齐桓公,多次主持诸侯会盟,领导众多诸侯国,把中原的局势稳定下来。而齐桓公的成就,是管仲的智慧与谋略造就的。管仲为相四十年,用他的治国之策辅佐齐桓公,终成一代霸业。他也因此被后人称赞为"千古贤相",但这么一位被世人敬仰的人,却也有着当逃兵

  • 一代贤相——管仲,为何被人们称为娼妓的“守护神”真相令人傻眼

    历史人物编辑:汽车前一线标签:管仲

    导读:管仲的才干世间少有,他为政的国家必然会富强称霸。假如管仲被齐国任用,将为鲁国的大患。因此施伯主张杀死管仲,将尸首还给齐国。但鲍叔牙用计称齐桓公恨管仲入骨,一定要生杀管仲。且鲁庄公新败,闻齐国大兵压境,早吓得心颤胆寒,没有听施伯的主张。在齐国压力下,杀死公子纠,并将管仲和召忽擒住,准备将二人送还

  • 先秦三大家:鬼谷子、墨子和管仲,他们比王莽更像穿越者

    历史人物编辑:武家新标签:管仲

    王莽是我们熟知的历史人物,人们常常把他和刘秀放在一起,认为王莽是更改历史的穿越者,刘秀是修正历史的位面之子。实际上在王莽和刘秀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也有疑似穿越的古人,他们便是先秦三大家:鬼谷子王诩、墨家创始人墨子以及齐国政治家管仲。鬼谷子王诩被誉为千古奇人,他不仅被后世尊为“谋圣”,还创立了纵横学说,

  • 齐国出了管仲、孙膑2位天才,为什么还是没有统一天下呢?

    历史人物编辑:石庆松标签:管仲

    春秋战国时期,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两位军事天才,孙武和孙膑,他们都是孙家人。不为人知的是,他们还都是齐国人,而且还都是齐国王室血脉,最后孙膑还服务于齐国。而管仲也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传奇的人物,帮助齐桓公“尊王攘夷”,建立了伟大功勋。那么为什么齐国最终还是没有统一天下呢?首先说一下齐国的历史,齐国虽然是一

  • 齐桓公成就大业,不仅是因为管仲,其最大原因是因为爱贤

    历史人物编辑:张欣悦标签:管仲

    大部分的人一说起齐桓公可以成功,就想到了管仲,都说是管仲帮助了齐桓公,成就了齐桓公的大业,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要知道这根本就是齐桓公给了管仲一个机会。当年齐桓公和管仲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想必很多人都不知道,那么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一讲。主要是因为当年的齐桓公还没有成为皇帝的时候,他就和管仲曾经

  • 被冠以法家的管仲为什么会让儒家又嫉又恨又爱

    历史人物编辑:东观校书郎标签:管仲

    三国时诸葛亮常自比为管仲、乐毅,管仲是齐国的宰相,乐毅是燕国的大将军,管仲辅佐齐桓公,使齐国的国力和外交地位都凌驾于中原列国之上,乐毅则率领燕国大军横扫齐国七十余座城池,又将其他诸国的军马阻挡于燕国国门之外,使得天下诸侯没有一国敢小视燕国。这两个人可以称得上是古时候的大智大贤,诸葛亮自诩为此二人,有

  • 管仲为何被娼妓尊为保护神?原来他经营了300家这种产业!

    历史人物编辑:曹颖标签:管仲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每行每业的精英人士总要把一些名人视为自己行业的“保护神”进行供奉,比如,古代理发师的保护神就是关羽,屠夫的保护神是张飞等等。不过令大家想不到的是,就是古代的灰色职业——娼妓业也有自己的保护神,那么这位保护神究竟是谁呢?说起来大家可能不太相信,这位“保护神”正是春秋时

  • 管仲连环三招毒计让鲁国、楚国两个大国俯首称臣

    历史人物编辑:韩振华标签:管仲

    管仲的名头就不用介绍了,因为他是诸葛亮顶礼膜拜的大神。那诸葛亮到底崇拜管仲的什么呢?当然是强国之道。管仲出道之前是一个商人。当了齐国相国之后,他依然以商道之法用于治国,而且非常奏效。只不过,这招数相对来说有点损。01齐桓公九合诸侯第一会并不顺关于管仲的事迹,最著名的当然是管鲍之交。当初他跟鲍叔牙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