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出关奔吴,伍子胥几次险些丧命

出关奔吴,伍子胥几次险些丧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上的拐点 访问量:4386 更新时间:2024/1/22 5:01:21

逃亡路上,像过街老鼠一样惶惶不可终日,胆战心惊,食不果腹。

渡江上岸,意味着已经脱离危险,伍子胥眼昏脑胀,一头摔倒在地上。

是的,伍子胥病了。

毕竟,他曾经是一个锦衣玉食的公子哥儿。生死逃亡,一路上神经几乎要崩断了。如果不是复仇执念支撑,他恐怕会一病不起。

伍子胥躺在吴国大地上享受着微风吹拂,滚烫的额头感受到一丝丝凉意。逃亡经历侵入脑海中,展现出一幕幕艰难困苦……

伍子胥追随太子逃亡

“闻太子建之在宋,往从之”,当伍子胥得知太子熊建流亡在宋国,他也就有了目标——去宋国追随太子熊建。

与此同时,“楚并杀奢与尚也”,楚平王将伍奢和伍尚一起杀掉了。

为了推动故事情节,司马迁让伍奢留下了临终遗言——“楚国君臣且苦兵矣”。伍奢至死仍忧虑楚国,预言逃亡的伍子胥将让楚国陷入战争之苦。

“伍胥既至宋,宋有华氏之乱”,伍子胥到了宋国之后,恰逢宋国发生华氏之乱。《宋世家》记叙比较简单,“十年,元公毋信,诈杀诸公子,大夫华、向氏作乱。”

宋国发生内乱,王室互相厮杀,流亡的楚国太子又岂能保住性命?

伍子胥与熊建无奈再度流亡,“乃与太子建俱奔于郑”,这次是跑到了郑国。“(郑定公)八年,楚太子建来奔”(《郑世家》),“郑人甚善之”。

司马迁记叙仅用三个字“甚善之”,由此可见处于列强夹缝中,郑国国小力弱不敢得罪邻国,尤其是楚、晋两大强国。郑国友好、坦诚地招待,然而真心却换回了恶报。

晋顷公曰:“太子既善郑,郑信太子。太子能为我内应,而我攻其外,灭郑必矣。灭郑而封太子。”——《史记·伍子胥列传》

熊建发现依靠郑国护送回楚国基本无望,“太子又适(到……去)晋”。晋倾公有自己预谋,与熊建谋划让他再回郑国,里应外合攻打郑国。许诺灭掉郑国后将其赏给熊建。

在《伍子胥列传》中,晋顷公是袭击郑国的策划者。而在《郑世家》中,袭郑主谋却变成了楚太子建,“(郑定公)十年,太子建与晋谋袭郑”。如果熊建不是私心作祟,又怎会受晋顷公蛊惑?冒死作内应不就是因为贪图郑国的土地嘛。

“太子乃还郑”,熊建再次返回郑国。司马迁在此并未提及故事的主角——伍子胥,他大概跟随熊建一起回到郑国,或许也支持袭击郑国的谋划。

“事未会,会自私欲杀其从者”,事情还未到合适的时机,恰巧熊建因为个人原因要除掉一个跟随。“从者知其谋,乃告之于郑”,跟随了解熊建的谋划,于是向郑国告密揭发。“郑定公与子产诛杀太子建”。

“伍胥惧,乃与胜俱奔吴”,伍子胥惊恐不已,于是跟熊建之子熊胜一起逃亡吴国。

伍子胥为何惊恐,除了熊建被杀,恐怕是伍子胥也参与了灭郑谋划。如果灭郑成功,伍子胥复仇历史将由此改写。可事与愿违,不仅灭郑没有成功,还搭上了熊建的性命。而伍子胥能够再次逃脱,那真是纯属意外。

因为灭郑并非成功案例,所以司马迁没有重点记叙此事,在《郑世家》仅一笔带过,“郑杀建,建子胜奔吴。”

郑国无法立足,晋国又不足以依付,伍子胥带着熊胜再次出逃。《伍子胥列传》明确是伍子胥带着熊胜出逃,也就再次承认伍子胥陪熊建回郑,并参与了灭郑谋划。

伍子胥无奈奔向吴国

“到昭关”,按照《史记索隐》注释,昭关是位于吴楚边境的关隘。伍子胥从郑国逃亡吴国,需要再次穿越楚国,而昭关就是必经之地。

楚国各地关卡均已张贴了伍子胥的缉拿令。伍子胥在出逃后,楚平王才下令悬赏缉拿。

伍子胥带着熊胜来到昭关,昭关对来往行人严密盘查,逐一验审。无疑,伍子胥已经暴露了,“昭关欲执之”。

“伍胥遂与胜独身步走,几不得脱”,无奈,伍子胥只能与熊胜分开各自逃亡,几乎差点儿就被擒获了。两人分开也就分散了守关士兵,又是徒步奔跑慌不择路,就像被猎狗追撵的兔子。

传说伍子胥在昭关一夜白头。想想也是,如果在此丧命有负父兄,大仇未报难免遗恨。可又想不出出关办法,岂能不忧,怎能不愁。到了第二天,伍子胥起来洗脸,看到水中的模样,伍子胥笑了,满头乌发一夜变白。于是,伍子胥步履蹒跚,放松心情混出了昭关。

这当然是传说。实际上在逃亡的路上连惊带怕,加上旅途劳顿,顾不上吃喝,身体虚弱疲惫。按照中医说法,身体虚弱可能导致头发变白。不过,这点却证明了逃亡路上多么不易,也符合了“忍诟”的性格。

出了昭关,后有追兵,前有大江拦住去路。

“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来到江边,伍子胥心急如焚,恰巧一个渔翁划着一只小船过来。“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渔翁看出来伍子胥处境危急,于是把伍子胥渡过江去。

“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渡江之后,伍子胥摘下佩剑赠给渔翁表达救命之恩,并明确这把剑价值百金。

但是,渔翁谢绝了。

司马迁用这个小插曲要表达什么呢?

“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岂徒百金剑邪!”这是渔翁回绝所说的话。言外之意楚国不计成本抓捕伍子胥,以此证实出逃的艰难。渔翁拒绝赠剑,说明渔翁救伍子胥并非图财。

在《吴世家》中,司马迁记叙了“季札挂剑”的故事,告诉我们佩剑是身份的象征,不轻易赠送他人。而司马迁用伍子胥佩剑赠渔翁,除了表达内心感激还有什么呢?

在其他史书中,渔翁接过佩剑自刎。伍子胥佩剑赠人也就表明了身份,而渔翁自杀则是为解除伍子胥的猜忌,不会泄露伍子胥的行踪。《史记》中却故意隐瞒了这段历史,司马迁用心良苦以此保全伍子胥的形象。

渡过江,摆脱追兵,伍子胥紧张的神经一下子放松了,连日旅途劳顿,胆颤心惊,江上凉风侵袭,伍子胥真的病了。

然而,复仇雪耻——这份执念,这份怨恨,支撑着伍子胥对抗过病痛。仇恨在内心燃烧,激励着伍子胥一路乞讨走向吴国。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复仇,这大概是上天赐给伍子胥的使命。

伍子胥到了吴国,吴王僚刚刚继位称王。“伍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见吴王”,经由公子光引荐,伍子胥见到了吴王。

不久,吴楚边境的两个城邑,因为争抢桑叶而引发了两国战争。“吴使公子光伐楚,拔其钟离、居巢而归”,公子光受命攻打楚国,攻占了钟离、居巢两个城邑。

公子光胜利返回吴国,伍子胥趁机游说吴王僚:可以再派公子光攻打楚国,可以攻占楚国。公子光当即揭露了伍子胥真正意图,不过借助吴国力量为自己复仇罢了。

“伍胥知公子光有内志,欲杀王而自立”,伍子胥知道公子光对内有野心,想要杀掉吴王僚而篡夺王位。伍子胥引荐刺客专诸给公子光,最终刺杀了吴王僚。公子光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闾。

“阖闾既立,得志,乃召伍员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阖闾即位终于得偿所愿,于是封伍子胥为大夫,参与处理国家大事。

伍子胥在吴国受到吴王阖闾的宠信,他忘记复仇了吗?

标签: 伍子胥

更多文章

  • 祸起争宠,伍子胥父兄遭杀害

    历史人物编辑:小境界大天下标签:伍子胥

    引子司马迁似乎对伍子胥格外倾心,在《史记》中伍子胥所占篇幅足以说明问题。先是记叙伍子胥的爷爷伍举历事四王,《楚世家》前后出现过三次。其中,直谏楚庄王所用的比喻与淳于髡讽喻齐威王又极其相似。所以,这才有了伍子胥的身世背景,“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有显,故其后世有名于楚”(《伍子胥列传》)。既交代

  • 管仲曾有一毒计,兵不血刃就可击溃敌军,如今美国用得得心应手

    历史人物编辑:甲一方文史标签:管仲

    在哲学、科学史、天文学、气象学、文学、历史学等各个方面,兵书都具有相当高的价值。其对政治、外交、选才用人、商场角逐、为人处事等,都起到了不容低估的指导意义。也因此,中国历代兵书,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其中,《孙子兵法》一书,甚至还间接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孙子兵法》中,有不动一兵一卒就可以让

  • “圣人之师”管仲是如何上位成为齐恒公的重要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史学无涯标签:管仲

    在对外政策上,管仲提出了“尊王攘夷”,并积极促使齐桓公采纳。尊王就是尊重周天子,承认周天子的共同领袖的地位。因为在当时如果公开争夺天子的权力,会招致诸侯们的联合反对,如果“尊王”,就可以从道义上得到诸侯国的支持;“攘夷”就是联合各诸侯国,共同抵御戎、狄等部族对中原的侵扰。同时暗中遏制从江汉极力向北扩

  • 当逃兵、坑朋友,千古贤相管仲也有“劣迹斑斑”的一面

    历史人物编辑:古藤枯树小桥标签:管仲

    齐桓公九合诸侯"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指的是春秋霸主齐桓公,多次主持诸侯会盟,领导众多诸侯国,把中原的局势稳定下来。而齐桓公的成就,是管仲的智慧与谋略造就的。管仲为相四十年,用他的治国之策辅佐齐桓公,终成一代霸业。他也因此被后人称赞为"千古贤相",但这么一位被世人敬仰的人,却也有着当逃兵

  • 一代贤相——管仲,为何被人们称为娼妓的“守护神”真相令人傻眼

    历史人物编辑:汽车前一线标签:管仲

    导读:管仲的才干世间少有,他为政的国家必然会富强称霸。假如管仲被齐国任用,将为鲁国的大患。因此施伯主张杀死管仲,将尸首还给齐国。但鲍叔牙用计称齐桓公恨管仲入骨,一定要生杀管仲。且鲁庄公新败,闻齐国大兵压境,早吓得心颤胆寒,没有听施伯的主张。在齐国压力下,杀死公子纠,并将管仲和召忽擒住,准备将二人送还

  • 先秦三大家:鬼谷子、墨子和管仲,他们比王莽更像穿越者

    历史人物编辑:武家新标签:管仲

    王莽是我们熟知的历史人物,人们常常把他和刘秀放在一起,认为王莽是更改历史的穿越者,刘秀是修正历史的位面之子。实际上在王莽和刘秀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也有疑似穿越的古人,他们便是先秦三大家:鬼谷子王诩、墨家创始人墨子以及齐国政治家管仲。鬼谷子王诩被誉为千古奇人,他不仅被后世尊为“谋圣”,还创立了纵横学说,

  • 齐国出了管仲、孙膑2位天才,为什么还是没有统一天下呢?

    历史人物编辑:石庆松标签:管仲

    春秋战国时期,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两位军事天才,孙武和孙膑,他们都是孙家人。不为人知的是,他们还都是齐国人,而且还都是齐国王室血脉,最后孙膑还服务于齐国。而管仲也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传奇的人物,帮助齐桓公“尊王攘夷”,建立了伟大功勋。那么为什么齐国最终还是没有统一天下呢?首先说一下齐国的历史,齐国虽然是一

  • 齐桓公成就大业,不仅是因为管仲,其最大原因是因为爱贤

    历史人物编辑:张欣悦标签:管仲

    大部分的人一说起齐桓公可以成功,就想到了管仲,都说是管仲帮助了齐桓公,成就了齐桓公的大业,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要知道这根本就是齐桓公给了管仲一个机会。当年齐桓公和管仲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想必很多人都不知道,那么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一讲。主要是因为当年的齐桓公还没有成为皇帝的时候,他就和管仲曾经

  • 被冠以法家的管仲为什么会让儒家又嫉又恨又爱

    历史人物编辑:东观校书郎标签:管仲

    三国时诸葛亮常自比为管仲、乐毅,管仲是齐国的宰相,乐毅是燕国的大将军,管仲辅佐齐桓公,使齐国的国力和外交地位都凌驾于中原列国之上,乐毅则率领燕国大军横扫齐国七十余座城池,又将其他诸国的军马阻挡于燕国国门之外,使得天下诸侯没有一国敢小视燕国。这两个人可以称得上是古时候的大智大贤,诸葛亮自诩为此二人,有

  • 管仲为何被娼妓尊为保护神?原来他经营了300家这种产业!

    历史人物编辑:曹颖标签:管仲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每行每业的精英人士总要把一些名人视为自己行业的“保护神”进行供奉,比如,古代理发师的保护神就是关羽,屠夫的保护神是张飞等等。不过令大家想不到的是,就是古代的灰色职业——娼妓业也有自己的保护神,那么这位保护神究竟是谁呢?说起来大家可能不太相信,这位“保护神”正是春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