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穿越两千余年的管理思想,管仲生错了时代?

穿越两千余年的管理思想,管仲生错了时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浅品历史 访问量:1949 更新时间:2024/1/23 6:31:10

公元前800至200年,人类历史的“轴心时代”,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导师。在西方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历士多德等一批伟大的哲学家;在中国则出现了孔子老子墨子等诸子百家。此后,人类一直按照这一时期产生的伟大思想进行思考,每一个历史时代的飞跃,都会回顾这一时期。追忆“轴心时代”的文明之源、智慧之光、人性光辉,总能为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提供某种精神动力。而“千古第一相”管子,正是生活在“轴心时代”的初期,虽然很多人对管子不是很熟悉,但他的思想却一直渗透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从未离去。

伴随着现代科技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华民族正在逐步实现着伟大复兴的梦想。在进入十九世纪后期,中国开始了世界瞩目改革开放,经济和科技均有了前所未有的飞跃和突破,尤其是党对于农村改革的政策,体现了前所未有的和谐,为生产力的解放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保障。对于农村最能体现“人尽其才,地尽其用”的改革,无过于“农村土地联产责任承包制”。如果回顾2600多年前的管子,你会发现这并不是一个创举,却似乎是在复古。还有我们熟悉的“以人为本,依法治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都是出自于《管子》。管子是穿越还是生错了时代?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本姓姬姓,管氏,字仲,名夷吾,字仲。管仲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齐国国相,被尊称为“仲父”。他任职期间,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谥号为敬。后世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一、以人为本

对于齐国走称霸这个目标,齐桓公与管仲达成了共识,管仲为齐桓公首先提出了一个“以民为主”、凝聚民心的主张。他是相告诉齐桓公,要想在国际上树立威信,首先要把自家的后院安顿好。如果能够得到民众的支持,齐国那更容易称霸。

有一天,齐桓公的见到管仲又提了一个问题,他说作为君王什么事最重要?那一般人还真不知道从哪儿回答,而管仲的回答却有点莫名其妙,他说那当然是天了。如果仅仅是这句话那么管仲这个说法。齐桓公听到管仲这样说便抬头看天。看了半天除了白云悠悠尽情的游,也没有看到什么,也看不出什么名堂。管仲看到齐桓公一脸茫然,便给他讲了一番话,他的这番话后来成为了历史经典。

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说苑.建本》

管仲告诉齐桓公,他所说的这个天,不是头顶上那个苍苍莽莽的天。作为君主,要以百姓为天,对一个国家而言,百姓亲附国家就安宁,百姓辅助国家就强盛,百姓如果反对国家就危险了。但是我们想了。那毕竟是在春秋时期,那个是不是君主政治。尽管管仲经常跟齐桓公说起来要爱民、以民为天,这种君权至上的思想在齐桓公这儿还不断的会流露出来。管仲告诉齐桓公,如果君主实行严酷的刑法对百姓进行强权统治,长此下去以后百姓对你不亲近。当你遇见灾祸的时候,百姓不援手,不帮助你,国家一样要陷入那种危亡之境。

说到这儿,大家就会想到唐太宗那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名言,而管子的这种以民为天的思想,比唐太宗早了一千多年,会不会觉得管仲的观念好先进啊?他是不是穿越过去的?的确,管仲的思想在两千多年前那是真的非常先进。在那个君权至上的时代,那些帝王们认为这个国家、土地都是自己的,它能够允许老百姓在他的土地上生存、生活,这已经是大恩大德了。所以呢,他是想打就打,想杀就杀,想奴役压榨就可以努力压榨掠夺。在那个特定的地域环境、思想环境当中,管仲提出来要以百姓为天,当然是非常之先进。管仲的这些思想后来都写进了一本书《管子》当中。在诸子百家的著作当中,《管子》这本书当中“民”这个字出现的出现频率是最高的。

二、均地分力

管仲知道,齐国要想称霸,必须要得到民众的支持,但是,怎样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呢?首要问题是要关心民众的疾苦,一个实质性的问题就要老百姓都能吃饱肚子。管仲针对这个问题,对土地的使用及赋税进行了改革。他对原有的井田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被叫做“均地分力”。即,将原有的土地分下去,实行分户经营,土地的控制权仍然归国家所有。

这项改革的主旨是:国家对土地实行绝对控制,主权上移,而土地的使用权要下放到民众当中去。这样社会最下层的民众就有了劳动的积极性,当然就会实现所谓的“民富”;而国家手里有了土地的控制权,当然也就“国强”。如果做到了民富国强,齐国自然也就离称霸的目标不远了。

三、相地衰征

土地分下去之后,随之而来的当然是赋税问题了,因为土地也有好坏贫瘠之分。怎么才能做到公平而让民众满意呢?正常牛年景下,标准地块按三年交两成计,给那些贫苦农民给了一个缓冲的时间。如果年景不正常,如天灾等,国家就实行减税政策。他还给地划分等级,好地多缴税,差地少缴税。具体标准是什么呢?

他规定,在农民分的地里找一点,一直往下挖,直到挖出水来。根据各家地里挖出水的深度不同,以六尺为标准,视为正常的标准之地,认为是不旱不涝之地,安正常规定缴税,每年缴15%。如果七尺才出水,说明这块地比较旱,赋税减10%。依次类推,每深一尺减免10%。如果挖了五尺就出水了,说明这块地容易涝,赋税同样也减免10%,依次类推,每浅一尺也是减免10%。

管仲的这套改革叫做“相地衰征”。在我们今天来看,他已经体现出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而且很容易让我们想到了今天的农村责任承包制度。管仲这种穿越式的科学管理思想,是他思想的一个支撑点,也是后来齐文化的一个特色。齐文化这种科学、创新、务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道风景。

纵观管仲生平辅政的经历和他的思想,他在那个君权至上的封建社会里,一直追求着社会的公平。他通过建立制度,加强立法,给百姓创造出一个相对公平的机制和环境,所以当老百姓感觉到自己受到侵害的时候,可以通过这些途径来保护自己,维护利益。同时,远在2600年以前,他就能非常敏锐的意识到“民”对于一个国家的强大、繁荣的重要性,无疑有着一种超常的穿越思想。我们在将历史与现代相比,不免会有个疑问,他是不是生错了时代?当然,管仲对于历史的贡献远不至这些,他个人的成就也远比不是这点,他确实堪称为“千古一相”。

标签: 管仲

更多文章

  • 管仲改革,改了什么?有哪些开创意义?

    历史人物编辑:春秋录标签:管仲

    梁启超尝说,霸政为中国春秋时候的特产!以至于,在春秋的二百四十年里,几乎不可一日无霸主。放眼看去:在他国,或在我国的其他时候,这都是仅有的。这霸主中的佼佼者,当然要数齐桓公了。在我看来,齐桓公不过是庸庸之辈:论“仁义”(此处讲“仁义”,绝非嘲讽;不过为其被孔子盛赞“如其仁”,而已。),不及宋襄公;论

  • 管仲向齐桓公举荐5人,后世称为“桓管五杰”,每1个都不同凡响!

    历史人物编辑:汪国庆标签:管仲

    鲍叔牙向齐桓公举荐管仲为相,管仲却向齐桓公举荐了5个人,他认为一人之力不足以成就霸业,他是这样对齐桓公说的:升降揖让、进退闲习、辩词之刚柔,臣不如隰朋,请他为大司行,掌管国家外交机构;垦草入邑,辟土聚粟,多众尽地力,臣不如宁戚,请为大司田,掌管国家生产机构;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

  • 管仲究竟是不是齐国称霸的第一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芜品文史标签:管仲

    大凡是学过中学历史课本的,哪怕对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不算了解,但对一个人物肯定不会陌生,这个人就是管仲。他作为春秋时代首屈一指的杰出政治家,改革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看做是“春秋五霸”事业的开创者,他的能力也被认为是齐国国君齐桓公能够首先称霸的最大助力。但是也有一部分历史爱好者认为这个说法并不确切,

  • 紫名都进驻安徽颍上,尊贵家居莅临“管仲故里”

    历史人物编辑:科学杂说标签:管仲

    颍上位于淮河与颍河的交汇处,是安徽西北部的一颗明珠。境内“五河三湾七十二湖”让颍上不仅蕴藏了皖北的大气,还拥有着江南的灵气。颍上历史悠久,曾孕育出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千古名相管仲,其弘扬华夏文明的功绩让孔子都大加赞赏。近年来,颍上围绕“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大力推进经济建设,着力优化产业结

  • 文明的拯救者:孔子为什么要“双标”管仲?

    历史人物编辑:俊慧文史书院标签:管仲

    今天我们来聊一个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人物,管仲管大师。管仲这个人非常有趣,笔者对这个人进行了解之后,一度非常怀疑他到底是不是今天的人穿回去的。真的很难理解他为什么能够搞出那么让人匪夷所思的改革。管仲这个人的所作所为放在春秋那个礼法森严的时代,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离经叛道。管仲作为公子纠的老师,在老板还没

  • 后管仲时代,齐国到底有多乱

    历史人物编辑:青书上标签:管仲

    文:琴剑霜月公元前645年,年近八旬的齐相管仲在病榻上迎来了人生中最后的时刻。想起年轻时和鲍叔牙的意气风发;想起后来射中小白的衣带钩,却反而受到了这位公子的重用;想起四十余年来君臣相得,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他的眼眶中流出了浑浊的泪水。这个思想超越了时代的人杰,仍然逃不过生死的大限,但他还是用尽最后

  • 管仲格局不够大,所以“孔子小之”?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趣读标签:管仲

    管仲因丰功伟绩而名扬千古,他辅佐齐桓公内修政治,外举“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首霸。然而,对于管仲历来褒贬不一:赞誉方说春秋第一相,“管仲世所谓贤臣”;贬低方称千古第一小人,比如《论语》“管仲之器小哉”。“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管仲又叫管夷吾,司马迁又是如何看待这位管家老二呢?管仲

  • 历史名臣录 管仲 千古一相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记录时间标签:管仲

    管仲(前723年~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中国古代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齐僖公三十三年(前698年),辅佐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前685年),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对内大

  • 管仲有条毒计,兵不血刃便击垮对手,现在却成了美国的“杀手锏”

    历史人物编辑:叮叮说史标签:管仲

    前言:“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这句话出自《管子》,管子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在《管子》终究曾经记载了他通过贸易战而摧毁一国经济的典故,虽说古代的战争,还是要兵戎相见,但是当一国的经济被彻底摧毁,在军事方面也会有很大程度的削弱,所以管子为他的国家齐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孙子兵法中也曾经写

  • 管仲萧何都是历史名相,为何诸葛亮视管仲为目标,而不是萧何?

    历史人物编辑:桑成阳标签:管仲

    无论是野史、小说还是正史中,诸葛亮都是以中国最著名的智者的形象被人熟知,同时他作为为蜀汉王朝的鞠躬尽瘁的贤臣忠良,诸葛亮用自己的一生辅佐蜀汉的兴衰。所谓出师一表千古传,忠义节操万人颂,诸葛亮一直都在向着自己出山时的目标管仲靠拢。诸葛亮在出山时曾经自比管仲乐毅,管仲与萧何都是诸葛亮前辈们中的翘楚,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