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管仲改革,改了什么?有哪些开创意义?

管仲改革,改了什么?有哪些开创意义?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春秋录 访问量:2222 更新时间:2024/1/24 7:54:04

超尝说,霸政为中国春秋时候的特产!以至于,在春秋的二百四十年里,几乎不可一日无霸主。放眼看去:在他国,或在我国的其他时候,这都是仅有的。

这霸主中的佼佼者,当然要数齐桓公了。在我看来,齐桓公不过是庸庸之辈:论“仁义”(此处讲“仁义”,绝非嘲讽;不过为其被孔子盛赞“如其仁”,而已。),不及宋襄公;论用人,不及秦穆公;论才干,不及晋文公。不然,何以有继位之初以强齐败于弱鲁;又于管仲死后,致使易牙竖刁、公子开方之乱。

齐、鲁的“长勺之战”,齐桓公被打懵了。既然“世道变了!”索性将国政全权交由管仲去改革;成了,自己坐享其成;得罪人了,也可拿管仲的人头来平息众怒。

管仲虽大权在握,却小心谨慎得很!他让人找来一块石头,刻上“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两行字,去试探民心,又悄悄地听取大家的议论。所以,管仲的改革是贴近人民大众的切身利益的。与后世以铁血手腕推行的“商鞅变法”不同,管仲的改革是用一种“怀柔”地方式展开的。

土地改革

首先,管仲推行了土地改革;没收氏族贵族的土地,收归国君所有。与此同时,又将土地按份额分配给先前依附于氏族贵族的农民。

这与“商鞅变法”的土地改革是一致的,不过有些彻底性上的差异。不同之处在于,管仲没有采取法令的形式,而是“劝服”贵族们心甘情愿地将土地交出来。

伯氏便是一个不大不小,却又极富代表性的氏族贵族。因为贪婪,隐瞒漏缴规定的足额的赋税,管仲跑去给他上“思想品德”课,使他主动心甘情愿的放弃了,隐瞒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作为交换,管仲免除了他的罪责。

同时,管仲还将他标榜为一个典型;进而劝服了更多的氏族贵族,交出一部分土地和人口。“商鞅变法”集结了各种仇怨,并通过流血的方式实现的“土地改革”,在管仲手中,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实现了。

管仲还将土地划分为几个等级,制定了不同的赋税标准。这在我们历史上也是开创性的。同时,他还通过奖励那些,积极改良土地而获得更好的收成的农民,极大了刺激了农民改进生产技术、改善土地品质的积极性。

“城市”的出现

管仲在我们历史上第一次通过国家法令的形式,推动了“城市”的形成。

春秋之前是没有“城市”的。贵族的聚居地称之为“邑”,不过具有政治、祭祀的功能。管仲主张在每一个“城邑”中设立“市”,“城邑”才开始发展为我们今天的“城市”。并且,在“城市”中,商业交换的推动下,使齐国传统的纺织业、渔盐之利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社会阶层的重构

管仲还在我们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民”之说,并将“士”放在了首位。

我们知道,春秋及以前是氏族贵族统治的时期;诸侯国国君、卿、大夫们通过世袭掌握着国家的权力。管仲的改革,成为“士”阶层开始崛起的标志。

自此以后,在春秋战国的历史上出现了大批因“贤”而举的“士”。墨子提出的“尚贤”,孟子要求“国人皆曰贤”,荀子提出“尚贤使能”,都是这个新兴的“士”阶层的要求和反应。更甚如墨子,提出天子都应当由人民来选出。若墨子的这一主张真的得以实行,“选举天子”跟游牧部落“选举可汗”,古罗马“选举执政官”似的,恐怕在那个历史时期,还真的未必是人民之福。

管仲在军事、行政上的改革,也是开创性的

在行政方面,管仲实行“国”、“野”分治。管仲将“国”分为二十个乡,其中十一个由国君亲自统领;其他的由大臣管理。“野”实行三十家为邑,十邑为卒,十卒为乡,三乡为县,十县为属,这样层层相连的严密的政治系统,可以有效组织民众,加强国君的权力。

在军事上,实行军政合一的制度。规定五家为一轨,每轨设轨长一人;十轨为一里,设司里一人;四里为一连,设连长一人;十连为一乡,设良人一人。全国设三军,分别由国君、高子、国子三人统帅。每年春秋两季农忙后进行军事操练,以提高实战水平。

以上这两方面的改革,原本由氏族贵族管理人口及军队的权力被削弱,进一步瓦解了旧氏族贵族的权力基础。

最后,管仲最有价值的治国方针,是为齐国确立了“安四邻”的外交方略。这恐怕是我们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外交方针”了。

正是基于管仲以上的改革,齐国在五六年间便迅速强大起来,通过一系列的对外战争,实现了齐桓公的霸业。

标签: 管仲

更多文章

  • 管仲向齐桓公举荐5人,后世称为“桓管五杰”,每1个都不同凡响!

    历史人物编辑:汪国庆标签:管仲

    鲍叔牙向齐桓公举荐管仲为相,管仲却向齐桓公举荐了5个人,他认为一人之力不足以成就霸业,他是这样对齐桓公说的:升降揖让、进退闲习、辩词之刚柔,臣不如隰朋,请他为大司行,掌管国家外交机构;垦草入邑,辟土聚粟,多众尽地力,臣不如宁戚,请为大司田,掌管国家生产机构;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

  • 管仲究竟是不是齐国称霸的第一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芜品文史标签:管仲

    大凡是学过中学历史课本的,哪怕对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不算了解,但对一个人物肯定不会陌生,这个人就是管仲。他作为春秋时代首屈一指的杰出政治家,改革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看做是“春秋五霸”事业的开创者,他的能力也被认为是齐国国君齐桓公能够首先称霸的最大助力。但是也有一部分历史爱好者认为这个说法并不确切,

  • 紫名都进驻安徽颍上,尊贵家居莅临“管仲故里”

    历史人物编辑:科学杂说标签:管仲

    颍上位于淮河与颍河的交汇处,是安徽西北部的一颗明珠。境内“五河三湾七十二湖”让颍上不仅蕴藏了皖北的大气,还拥有着江南的灵气。颍上历史悠久,曾孕育出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千古名相管仲,其弘扬华夏文明的功绩让孔子都大加赞赏。近年来,颍上围绕“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大力推进经济建设,着力优化产业结

  • 文明的拯救者:孔子为什么要“双标”管仲?

    历史人物编辑:俊慧文史书院标签:管仲

    今天我们来聊一个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人物,管仲管大师。管仲这个人非常有趣,笔者对这个人进行了解之后,一度非常怀疑他到底是不是今天的人穿回去的。真的很难理解他为什么能够搞出那么让人匪夷所思的改革。管仲这个人的所作所为放在春秋那个礼法森严的时代,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离经叛道。管仲作为公子纠的老师,在老板还没

  • 后管仲时代,齐国到底有多乱

    历史人物编辑:青书上标签:管仲

    文:琴剑霜月公元前645年,年近八旬的齐相管仲在病榻上迎来了人生中最后的时刻。想起年轻时和鲍叔牙的意气风发;想起后来射中小白的衣带钩,却反而受到了这位公子的重用;想起四十余年来君臣相得,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他的眼眶中流出了浑浊的泪水。这个思想超越了时代的人杰,仍然逃不过生死的大限,但他还是用尽最后

  • 管仲格局不够大,所以“孔子小之”?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趣读标签:管仲

    管仲因丰功伟绩而名扬千古,他辅佐齐桓公内修政治,外举“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首霸。然而,对于管仲历来褒贬不一:赞誉方说春秋第一相,“管仲世所谓贤臣”;贬低方称千古第一小人,比如《论语》“管仲之器小哉”。“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管仲又叫管夷吾,司马迁又是如何看待这位管家老二呢?管仲

  • 历史名臣录 管仲 千古一相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记录时间标签:管仲

    管仲(前723年~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中国古代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齐僖公三十三年(前698年),辅佐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前685年),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对内大

  • 管仲有条毒计,兵不血刃便击垮对手,现在却成了美国的“杀手锏”

    历史人物编辑:叮叮说史标签:管仲

    前言:“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这句话出自《管子》,管子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在《管子》终究曾经记载了他通过贸易战而摧毁一国经济的典故,虽说古代的战争,还是要兵戎相见,但是当一国的经济被彻底摧毁,在军事方面也会有很大程度的削弱,所以管子为他的国家齐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孙子兵法中也曾经写

  • 管仲萧何都是历史名相,为何诸葛亮视管仲为目标,而不是萧何?

    历史人物编辑:桑成阳标签:管仲

    无论是野史、小说还是正史中,诸葛亮都是以中国最著名的智者的形象被人熟知,同时他作为为蜀汉王朝的鞠躬尽瘁的贤臣忠良,诸葛亮用自己的一生辅佐蜀汉的兴衰。所谓出师一表千古传,忠义节操万人颂,诸葛亮一直都在向着自己出山时的目标管仲靠拢。诸葛亮在出山时曾经自比管仲乐毅,管仲与萧何都是诸葛亮前辈们中的翘楚,可是

  • 同样是生活腐败搞贪污,为何管仲一点事没有,萧何却被关进大牢?

    历史人物编辑:黑米爱旅行标签:管仲

    皇帝是古代最有权势的人,但是全国有很多事情不是一个皇帝能办到的,而皇帝是世袭制。遇到一个资质一般的皇帝,整个朝廷都需要别人帮忙管理,这个人就是丞相。在朱元璋之前,任何朝代都有丞相,有时同时有好几位,当然管仲是历史上最早的丞相。据记载:“齐桓公以霸道,九诸侯,一统天下,管仲谋略。”他很有才华,但人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