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范蠡功成身退携西施泛舟五湖是美丽传说,范蠡墓揭露了真相的残酷

范蠡功成身退携西施泛舟五湖是美丽传说,范蠡墓揭露了真相的残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贺鹏 访问量:286 更新时间:2024/1/22 13:53:06

根据《史记》等史书的记载,范蠡在辅佐越王勾践灭吴霸越之后,急流勇退,“浮海入齐”,定居于陶(今山东定陶),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开始了后半生的经商生涯,期间三次成为巨富,又三散家财。成为远近闻名的“陶朱公”。

在以前人们的认知中,认为范蠡智谋超群,功成身退,又携美而归,富可敌国,史书中有许多记载可以佐证:

1、范蠡早就看明白了鸟尽弓藏的结局

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称霸之后,立刻离开了越国。他从齐国写信给文种说:蜚(同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大意是说:飞鸟射杀完了,好的弓箭就会被收起来。狡猾的兔子捕完了,猎狗就会被煮了吃。越王为人阴险,工于心计。可以与他共患难却不能同享乐。你为什么还不快离开呢?文种在收到信后便称病不上朝,但最终仍未逃脱赐死的命运。而范蠡却早早料到这一点,不得不说,是他的过人之处啊!而“鸟尽弓藏”成为后代诸多名臣将相的警句。

《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

2、美好传说与西施泛舟五湖

勾践灭了吴国,在大摆庆功酒的那天夜里,功劳很大的范蠡,悄悄地带了西施坐上早就等在那里的阿得大叔的小木船,穿过护城河,直向太湖而去。他们到了太湖北边的五里湖边,见这里风景优美,山明水秀,就搭了几间草房子,隐姓埋名住了下来。期间文种被杀,范蠡为了保住性命曾三迁它地,但是由于西施非常喜爱五湖风光,最后二人还是定居西湖。

金庸先生的小说《越女剑》给了一个非常完美的结局:范蠡带着西施泛舟五湖,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期间范蠡经商的本事也是出神入化,富可敌国,被后人尊称为“商圣”。

金庸先生如此写并非脑洞大开或者纯属虚构,他本身拥有深厚的文史功底,熟读《吴越春秋》、《越绝书》等古籍。他在其中选择了自己最想要的结局进行了小说撰写。

比如:《越绝书》引用《吴地语》就写到:“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这种结局简直太过完美,但细细思略觉得美好的不太真实!

21世纪初,在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鸿山镇东部发现了一座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墓葬呈中字形,是当时中原地区贵族常用形制。据史料记载,专家在墓中发现了1098件瓷器、陶器、玉器、琉璃器、青铜器等。

在这座规格很高的墓葬中,还发现了一些竹简。而在其中几根竹简上,就发现了一段文字,它们记载的都是当年勾践对功臣起了杀心后,还没有等到范蠡逃跑,就被吴王给秘密沉湖处死了,但此事很少有人知晓,而后为了彰显自己的仁德,命人将范蠡给厚葬了。

西汉初年贾谊的《新书·耳痹》就提到,说当年大仇得报后,越王勾践想起种种所受之屈辱,感觉有必要杀了那些功臣。毕竟,他们知道的太多了。于是,勾践将范蠡与一块巨石绑在一起,沉到了湖底(所谓范蠡负石而蹈五湖)。

其实范蠡的悲惨结局也可以从其红颜知己西施之死的记载里猜出个一二了。

1、《墨子·亲士》一文中写到:“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可见,墨子提到西施的结局是沉入水中。因为墨子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人,离吴越争霸的年代相去不远,所以墨子给出的结论应该最接近于真相。

2、《吴越春秋·佚文》称:“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东周列国志》称:“勾践班师回越,携西施以归。越夫人潜使人引出,负以大石,沉于江中,曰:‘此亡国之物,留之何为?’”根据这两段材料记载,西施是被人为沉入江中至死。

《吴越春秋》描述的死法应该是将西施装入特制的皮袋,投入江中,令其在江涛中漂流直到沉没。《东周列国志》描述的死法是越王后估计是怕西施进入后宫得宠,影响自己的后宫地位。将西施捆绑上大石头沉入江中,这应该是活着的时候就被沉入,细思极恐。

历史的真相往往都是残酷的,尤其是牵扯到帝王隐晦的大臣,结局大多是非常悲惨的。至于范蠡与西施的完美结局可能只是后世之人的意测,因为事情太完美,总会让人感觉不真实!

当然真实的结局到底如何?已经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希望如小说家所描绘的那样,给人以美好吧。

标签: 范蠡

更多文章

  • 范蠡文种帮助越国灭掉吴国,除了一展抱负之外,原来还有这个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客多文史标签:范蠡

    熟悉历史的都知道,春秋时期,吴越争霸,越国战败之后,在范蠡、文种的辅佐下,一举灭掉吴国,使越国称霸于诸侯,越王勾践也成为了春秋最后一位霸主。可以说如果没有范蠡、文种的帮助,勾践使不可能灭掉吴国,称霸天下的。那么范蠡、文种为什么要帮助越国呢?当时的楚国政治腐败。楚国有大批人才不能用,楚平王更是宠信奸臣

  • 范蠡该杀!苏州出土三片竹简,揭开范蠡西施关系:自古男人多薄情

    历史人物编辑:宪宪爱美食标签:范蠡

    一、记载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是金庸先生创作的14部武侠小说串成的对联,但老先生一生创作了15部武侠小说,还有一部较短的《越女剑》——这部小说以春秋时吴越争霸为故事背景,讲述了范蠡为帮助越王复国,借助“剑神”阿青的剑术操练军队,同时将自己的爱人西施送给吴王夫差,实行离间。最终,越王勾践经

  • 春秋战国500年,只有范蠡是完人,司马迁:范蠡的故事很讽刺

    历史人物编辑:香堂姐美食标签:范蠡

    范蠡是吴越争霸历史上重要的谋臣,他的存在影响了两国政治格局的变动,其历史形象也彰显了春秋末期一代谋士之风采。春秋时代,战乱纷争。王室衰微,诸侯作兴。中原大国杀伐不断,东南吴越纠葛已久。在吴、越两国争霸的历史诗篇中,范蠡可谓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国语》、《史记》开始,到《越绝书》、《吴越春秋》问世,范

  • 勾践用谋士的计策灭国,功成后范蠡逃亡,学者:他曾发誓善待范蠡

    历史人物编辑:沐雨说史标签:范蠡

    《史记》位居“二十四史”之首,是史学界公认的珍贵史料,其文学价值、史学价值都是无法估量的,大文豪鲁迅赞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是大家都知道,秦朝统一之后开始大面积的毁史,六国的史书都付之一炬,造成了史学断代。太史公他编篡史书虽然谨慎,但是却做不到所有事都准确,就比如“鸟尽弓藏”这个典故

  • 范蠡,配角抢了主角风头

    历史人物编辑:细平说教育标签:范蠡

    湖北省博物馆陈列着一把古剑,古剑的光芒闪烁着古代人的智慧。这把古剑组成成分复杂,由多种金属合成;而且各类金属的完美融合,铸造工艺十分罕见。这就是惊艳世人的越王勾践剑,历经两千年岁月依然寒光凛冽。越王勾践留给后人的,除了这把宝剑,还有卧薪尝胆的典故。越王勾践剑闪烁着历史的光芒。简洁,越世家历史“清白”

  • 如果伍子胥没有遇到孙武他还能否成功报仇

    历史人物编辑:记录幸福生活标签:孙武

    本来如果伍子胥没有遇到孙武,他还能报仇吗?历史人物的生活,绝对没有应有的精彩。历史上有很多人为了仇恨而奋起,伍子胥作为他们的代表,绝对有话语权。伍子胥本是官二代。遗憾的是,古代官二代的安全保障系数没有现在高。他的父亲吴奢是楚国太子简的老师。在古代,君臣师徒是绝对的近亲。所以在历史上,只要是太子被杀,

  • 孙武居然知道苏秦,难不成是穿越?

    历史人物编辑:子豪爱历史标签:孙武

    一说起兵圣,我们都知道是孙武。在春秋末年,孙武辅佐阖闾大破楚国。并且留下了孙子兵法这一旷世之作,成为了兵家的始祖。而苏秦呢,我们都知道苏秦是战国中期鼎鼎大名的纵横家。并在战国中期为了帮助燕昭王破齐,最终被齐湣王车裂。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挖掘出了两座汉墓。而这座汉墓中呢,就有鼎鼎大名的孙子兵法。

  • 孙膑、孙武、孙子,一文详解,别再傻傻分不清楚

    历史人物编辑:樊亚茹标签:孙武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圣人频繁出现。圣人是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而春秋战国的百家先贤们当得起,他们的思想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数代人,即使千年过去,他们的精神文化依旧能熠熠生辉。百家争鸣,《汉书》记载数得上名字的有189家,其著作有4324篇。后来的《隋书》、《四库全书》等

  • “兵圣”孙武的指挥能力究竟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汽车前一线标签:孙武

    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孙武,被后世尊称为“兵圣”。既然有这个称呼,那么他的作战指挥能力如何?我们结合历史来看看。孙武是春秋时期的齐国人,生卒年不详。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各国君主都不惜重金招揽人才。不少人都是各个国家到处游走,哪里给机会就在哪里留下,完全没有今天的“为国效力”“热爱祖国”的概念。孙武也不

  • 孙武练兵的故事,细细品!

    历史人物编辑:空留离愁纤尘莫染标签:孙武

    公元前512年,吴王闾阖后宫中出现了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两名衣着华丽的女子手持长枪,各引90名女子,每个人都手持长枪利剑,号令严明,进退整齐。难不成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女兵吗?答案当然不是。这场演练是孙武首次练兵。孙武的军事造诣极高,曾带兵三万直破楚国二十万精锐。《尉缭子》这样评价孙武:有提十万之众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