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商鞅变法,秦国的浴火重生,商鞅的虽死犹生

商鞅变法,秦国的浴火重生,商鞅的虽死犹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临溪柚子 访问量:4316 更新时间:2024/1/19 13:13:37

《商君书.更法第一》中写道: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法律的初衷是为了保护人民,礼仪的产生是为了方便做事。因此圣人治国,以利国利民,提高办事效率为第一要务,旧法陈礼可以不遵守。

变法的表面意思是换一种制度治国理政,深层次含义则是利益重新分配。变法的推动力量,表面上看是明君强臣;深层次看则是全国百姓的普遍要求。变法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生产力的进步,迫使生产关系不得不改变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春秋与战国是两个历史阶段,从生产力层次上看,春秋属于青铜时代,战国则步入了铁器时代。冶铁技术的发展,让铁器渐渐代替了青铜器,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需要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农业生产,需要越来越多的可种植土地。秦国变法前,属于奴隶社会,经济为半农半牧,使用的工具为青铜器。在战国初期,秦国在政治、经济、化、军事等领域全方位落后于三晋。

魏国作为第一个变法成功的国家,对土地、人口有迫切的需求。西边穷而大的秦国成为魏国最佳的扩展方向,河西之战后,秦国河西之地尽失。函谷关已为魏国关口,魏军前锋驻扎华山,距秦国首都栎阳不过百里之遥。多年鏖战下,秦国经济崩溃,人口锐减,财大气粗的魏国只要全力伐秦,秦国必亡。

秦献公在与魏国的少梁之战中伤重而亡,继任者为秦孝公。摆在秦孝公面前的路只有两条,一条是与魏国血战而亡国,另一条是向魏国割地求和以徐图未来。秦孝公选择了第二条路,他要强秦以雪耻辱。“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秦孝公发出呐喊,他向天下求贤,并承诺“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卫鞅听到了秦孝公的呐喊,他毅然入秦,一展所学,变法强秦,虽死无悔!变法的根本是利益重新分配,既得利益者必须将他的大部分利益拿出来分给大家。商鞅变法后,贵族领主要将他们的大部分土地拿出来分给奴隶,曾经的奴隶变成了平民。贵族领主的特权大部分被取消,世袭制不存在了,犯法了也要依法受刑!变法得罪太多既得利益者,因此变法主政大臣大部分无法善终!韩非子直言:智法之士与当涂之人,不可两存之仇也...不戮于吏诛,必死于私剑矣。

秦国变法是浴火重生,对贵族、对平民而言,他们都在浴火,不在烈火中重生,就在烈火中消灭。旧有的思维不容易改变,已有的利益不易放下。在变法之中用旧思维行事,免不了被新法刑治;在变法中舍不得放下已有的利益,免不了被新法处死。商鞅变法,下至平民百姓,上至贵族公室,被刑治处死者并不少。当然从大局来看,变法让秦国获得新生,经济腾飞、人口锐增、吏治得到根本改善,军队建设成就如坐火箭般上升。

商鞅变法二十年,秦国焕然一新,富强如魏国,文明如鲁国,荀子称秦国为强国典范!商鞅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最终走上了刑场,受酷刑而死。商鞅虽死,但他的新法在秦国继续推行,他的学术思想被后来者继承,被后人誉为封建社会的总规划师,法家的集大成者。法家巨子商鞅,虽死犹生!

标签: 商鞅

更多文章

  • 商鞅重塑秦国形象,改变历史进程,为何商鞅没得到英雄的礼遇?

    历史人物编辑:黄豆讲历史标签:商鞅

    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后,秦国快速强大,按理说应该受到英雄般的礼遇,事实上,支持他的秦孝公去世不久,就被新君处死,百姓也不同情;后世的名声也不太好。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商鞅为人过于刚直、刻薄商鞅和后世的张居正一样,都是“工于谋国,拙于谋身”的典范。为了让新法顺利执行,商鞅刚正、严肃,不徇私情,摆出一副冷

  • 商鞅之死,故事的结局早已注定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上的皇宫标签:商鞅

    春秋中期,秦国是天下四大强国之一。穆公以后,秦国的声音却越来越小。秦国和晋国虽是世亲,也是世仇。亲的时候叫秦晋之好;恶的时候不停地打仗。秦国无法压制晋国,国内又内乱,崤山以东的世界好像跟他们无关。赵魏韩三家分晋,按理说是秦国东进的绝佳时机。献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64年)秦魏石门之战,秦军斩首六万,献

  • 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强大,为何还会将商鞅“五马分尸”?

    历史人物编辑:澜阅史记V标签:商鞅

    公元前362年,胸怀大志的魏人商鞅辗转来到了秦国。彼时的秦国,地处西陲,国家贫穷落后,被东方六国视为蛮夷,不愿与其交往。新即位的秦国国君秦孝公求贤若渴,他迫切地想要改变秦国积贫积弱的局面,使秦国走上国富民强之路。因此,他需要一位可以扭转乾坤的大才,助他实现这一切。或许是秦孝公嬴渠梁的真诚感动了上天,

  • 商鞅变法有一条内容:父子兄弟禁止同居,了解后才知道商鞅多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极简世界史标签:商鞅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王安石《商鞅》说到中国历史上成功的变法,“商鞅变法”会瞬间浮现在人们的脑海之中。相比于其他变法而言,商鞅变法更具有影响力。毕竟其变法内容并没有因为商鞅的死亡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在商鞅变法的体系中,不仅强调了“耕”与“战”的改革,

  • 主持秦国变法的商鞅,又叫卫鞅、公孙鞅,其实他姓姬!

    历史人物编辑:云裳小历史标签:商鞅

    是不是觉得有点乱?要捋清这个问题,得先来了解一下先秦的姓氏是如何确立的!和我们今天姓氏合一不同,在先秦时代,姓与氏是两个概念,姓是固定的,永远不变的,而氏则是灵活变化的,多种多样的。有的以国为氏,有的以邑为氏,有的以官职为氏,等等。比如《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氏,有徐氏

  • 你只知荆轲刺秦王,却不知傅介子千里斩楼兰

    历史人物编辑:晚星文史斋标签:荆轲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是李白的名句,读罢令人荡气回肠!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句诗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堪与“荆轲刺秦王”相媲美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如此的惊心动魄,引人入胜!提起汉代的外交家,人们自然会想起西汉的张骞与东汉的班超,唯独不会想起他。其实早在班超投笔从戎之前,此人就已扬名天下,实为“张骞”

  • 荆轲刺秦王时候,秦王嬴政带的究竟是啥剑

    历史人物编辑:摩尔历史标签:荆轲

    匕首算是短剑,是便利躲藏的凶器。刺客绝少有时机用长剑行刺,多数只能用短剑搞突然袭击,做到一击必杀。但若一击不成,则相较于长剑当即处于下风。专诸刺王僚是成功的事例,荆轲刺秦王则是不成功的事例,对于这段史实,现在读《史记》依然感到触目惊心。先剖析一下两边的武器比照。荆轲携带的是名为“徐夫人”的匕首,很短

  • 荆轲的剑术并非一流,为什么位列刺客之首?靠的是这个

    历史人物编辑:刘倩爱历史标签:荆轲

    战国时期,燕国较为弱小,燕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的时候,遭受秦王的虐待,在想尽办法讨回燕国之后,便想利用刺客之手去胁迫秦王保证以后不再侵略,从而结识了四大刺客之首荆轲。便有了之后的千古佳话荆轲刺秦。荆轲刺秦的失败,自然会引起人们对于荆轲实力的怀疑,认为荆轲不配做四大刺客之首,显然,荆轲被后人称颂,但是对

  • 荆轲刺秦王,一个复仇的经典故事,为何传颂千年

    历史人物编辑:大百娱乐谈标签:荆轲

    荆轲本是一游侠,虽然是卫国人,却经常周游列国畅谈自己的理想,由于自幼饱读诗书,与宝剑为伴,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谋略家、纵横家很是衷情,于是他曾求见卫国国君,要像商鞅一样为卫国作些贡献,可惜的是卫国的当家人不识货,他只好来到燕国,想在这里找到展示自我的平台。让荆轲没想到的是,燕国的太子丹早就对他的才能了如

  • 荆轲刺杀秦王时,出现的这些怪现象,让人非常疑惑

    历史人物编辑:侍雅丽标签:荆轲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流传千古,尤其是那一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更是令人觉得悲壮不已。荆轲本是一代游侠,到燕国之后,成为太子丹的一个幕僚,但在国家存亡时刻却能够挺身而出,自愿担任刺秦大使,勇气是在令人钦佩。但是仔细想想,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中却出现了一些怪现象让人疑惑。荆轲原本是卫人,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