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商鞅变法:一变而霸业成

商鞅变法:一变而霸业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文史小康 访问量:3480 更新时间:2024/1/6 13:39:54

公元前359年(还有一种说法是356年)和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进行的变法之一,但却集列国变法之大成,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商鞅变法把

秦国

从原来的领主和采邑制度,变成独裁君主加官僚机构的制度,也就是集权制;还最大限度地集中了秦国的资源和财富,激发民众的生产潜力和战斗勇气。

秦人“勇于公战,怯于私斗”,步调一致地服从集体意志。这些让秦国在战国诸雄的激烈竞争中迅速脱颖而出,并为最后统一六国铺平了道路。

那么,秦孝公为什么要大动干戈进行变法呢?

首先,秦国被认为是西方蛮夷被中原各国看不起。

“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就是说诸侯都轻视秦国,没有比这更耻辱的了。这是秦孝公即位后很大的苦恼。当时秦人的生活方式,确实还有未开化之嫌,比如,公公婆婆、儿子媳妇、兄弟妯娌都住在同一间屋里,这在中原人眼里是非常不文明的。

当时不管是处在华夏正中的

晋国

,还是南方蛮夷之邦

楚国

,都把秦当成夷狄。秦君虽然被周天子正式册封为诸侯,其他诸侯却并不把他们看作诸侯,也不愿意跟他们平起平坐。比如公元前632年的

城濮之战

,秦既是参战国,也是战胜国。然而一个半月后的

践土之盟

,却没有请秦国参加。

其次,当时各国通过变法壮大,秦国险些被灭。

秦穆公

称霸中原的梦想破灭后,霸权就一直在晋楚两国手中。后来秦国频频发生内乱,国君被杀、被驱逐,让秦国元气大伤,结果被魏国压着打,要不是魏国没把秦放在眼里,视野投向中原,秦可能就灭国了。

当时各国纷纷变法图强,魏国任用

李悝变法

韩国

任用

申不害

变法,楚国任用

吴起变法

,都起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曾经流亡魏国的

秦献公

回国即位后,奋发图强,学习魏国变法的举措在秦国进行改革,但只是依样画葫芦。

尽管如此,献公的改革还是让秦的国力有了很大得提升,以至从魏国手里夺回河西大片土地。但秦也因此消耗巨大,献公受伤身亡。

秦孝公即位时,接手的是一个贫弱不安定的国家,因为没有力量跟强大的魏国结仇战斗,他奉还乃父从魏国手里夺回的河西重地。争取到和平环境后,孝公开始考虑如何让秦国强盛起来。想要完成这个目的,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他颁发求贤令,在魏国不得重用的商鞅应召前来。

经过方案讨论,公开辩论,前期动员,商鞅在公元前359年正式开始变法,前后分为两个阶段(第二阶段于公元前350年开始)。主要措施如下:

一、废除

世卿世禄

制,奖励军功。

新法颁布后,所有贵族都必须先从没有军功的宗室做起,然后按照军功的大小重新确定尊卑贵贱,爵位俸禄。没有军功的,取消名位,降为民户中的地主和富人。军功爵分为20级,按军功大小授予相应的爵位,根据爵位的高低占有数量不等的田宅和臣妾等。

而且,只要有军功,哪怕不是宗室,也能封侯,成为新贵。新贵和旧贵的区别在于,旧贵是领主,新贵是地主。

按照周制,大夫对自己的采邑(家)是有治权的,采邑中的臣民,包括家臣和子民,在法理上和道德上都只忠于家君(大夫),不必也不能忠于国君(诸侯)。然而按照商鞅设计的新制度(秦制),新贵(侯)对自己的封地却既无产权,又无治权,只有财权,也就是说,他们只收租税,不理民事。

二、推行

编户

保甲连坐

制度。

原先附属于领主的臣民,重新编组,由地方官管理,变成直属国君的编户齐民。这些庶民五家为保,十户相连,一人作奸犯科,通体连带责任:不告发者腰斩,藏匿者视同降敌,告发者则按斩敌首级领赏,人人都变成了特务和警察。

三、施行

郡县制

,取消世袭制,改为任命制。

因为没有领主和领地了,秦国改用郡县管理全国。全国设为三十一个(一说是四十一个)县,置县令(县长)和县丞(副县长)治理。以后夺取他国之地,也不立封国和采邑,只设郡县。郡县的长官都由国君任命,按能力和绩效任职,不再按爵位世袭。有能力有才干的,即便不是秦国人,也可以进入领导层和决策层。相反,即便是秦国最有来头的家族,也得靠边站。

四、“开阡陌封疆”,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开阡陌封疆”就是挖开田地上的疆界,打破公田和私田的界限,建立名田制。

凡努力生产,多收获多纳赋,可免除本人的徭役。相反,对从事工商或懒惰而贫困的人,要连同妻子儿女没入官府为奴婢。同时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而不分家的,加倍增收赋税,这就促进了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国家税收。

五、统一度量衡,申明法令,移风易俗。

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现传世的商鞅方升,就是秦孝公十八年颁发给重泉(今陕西蒲城)的标准器。

焚烧《

诗经

》、《

尚书

》等儒家典籍,申明法令,把法令公布在宫室前的冀阙上,并申明“刑无等级”,不管贵族还是庶人犯法,一样给予处罚。

革除存于秦国的戎狄旧俗,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

商鞅的变法综合了当时各国的变法措施,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得到全面、彻底地实行,发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秦国取得诸侯国的尊重,也在随后一系列战争中取胜。然而,因为变法触犯了贵族的利益,秦孝公去世后,公子虔指责商鞅谋反,最终被处以车裂之刑。不过,变法的措施,还是被保存了下来,让秦得以逐渐雄霸天下,最终统一六国。

值得说明的是,商鞅变法虽然实现了秦国富国强兵的目的,但却是彻头彻尾只为实现霸道统治而采取的措施。变法把秦国的人力物力各种资源高度调动起来用于完成霸业,秦国几乎成了兵营,所谓法制也不是为了保护庶民的财产和权力,所以虽然短期内有利于快速实现目标,但终究免不了被下层起义推翻的命运。

标签: 商鞅

更多文章

  • 商鞅之死,秦惠文王操刀的法治阉割

    历史人物编辑:叶公说史标签:商鞅

    商鞅的死,主要是以秦国旧贵族势力为代表的原既得利益集团,以及对新法不满群体,共同施加于变法总设计师商鞅身上的激烈反弹。历史习惯于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伟业,来印证商鞅变法的成功。但仔细观察自秦国开创,历朝历代延续的法治社会和郡县制度,皇族、官僚、士绅等特权阶层依然存在,“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只是政治性

  • 商鞅变法中的四大派系观点

    历史人物编辑:慢步史书标签:商鞅

    关于商鞅变法,一般来说,有四大派系观点:一、传统儒学派系,代表人物孟子、贾谊。这一派系主张“重利轻义”、“人性本善”,针对商鞅“人性好利”思想进行猛烈抨击,认为商鞅变法反人民,百弊而无一利。如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写道“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认为商鞅变法导致秦国的最终

  • 商鞅为秦国人出了道选择题,送分题!商鞅的善恶观,人性本恶。

    历史人物编辑:沈烈康标签:商鞅

    商鞅是秦国一统六国的核心人物,没有商鞅的变法,就没有大一统的秦朝。对商鞅持批判态度的人,要是连这点都部认可,那也黑的太没水平了。变法前的秦国之所以弱,是因为秦国的资源本身就很匮乏,而且内耗还大,世族掌控了秦国的行政力量,而且各世族之间还连年争斗,内耗致使秦国越发贫弱。商鞅变法的重点之一就是加强中央集

  • 秦惠文王车裂商鞅,真的是为了报私仇吗?原来这是他和商鞅的默契

    历史人物编辑:何柳静标签:商鞅

    关于当年商鞅的惨案,我们到现在读来都感觉非常的匪夷所思,似乎历史上任何一个做出关键变化的节点都会遭到整个系统的疯狂反扑。当年的商鞅也是这么一个人物,他不仅没有躲过晚年的悲惨时光,同时还遭到了秦惠文王最为严厉的政治反扑。很多人都认为秦惠文王是公报私仇,以一种政治上的无能来宣告了商鞅最终的历史结局,只是

  • 商鞅的早年经历,寂寂无名又死里逃生

    历史人物编辑:春秋录标签:商鞅

    魏国的相国公叔痤病重,魏惠王去看望他。期间,魏惠王问公叔痤:相国如今病重,万一好不了,魏国该怎么办?公叔痤回答说:我有一个家臣,叫公孙鞅。我死之后,大王可以把魏国的事托付在他身上。魏王不做声。公叔痤接着说:如果你不肯用他,也一定不能让他离开魏国,以免被其它国家任用。为防万一,可以把他杀了。魏惠王听完

  • 商鞅规定秦国士兵斩获一颗首级就能晋升一级爵位,真的如此么?

    历史人物编辑:极简世界史标签:商鞅

    秦国的爵位,在商鞅变法之后,就变成了20个等级,最低的是公士,最高的是通侯,想要从一个普通百姓晋升获得爵位,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拿人头,根据商鞅的规定来看,普通百姓拿下一个敌人的人头之后,就可以晋升成为公士。很多人比较疑惑,要是真的按照这样的规定来操作的话,一个平民百姓想要成为最高的通侯,不是只需要拿下

  • 秦惠文王为何要车裂商鞅?

    历史人物编辑:平华泛教育标签:商鞅

    秦惠文王登基后,车裂了商鞅,却继续延用商鞅之反。以私人关系论,商鞅与秦惠文王确实早有旧怨。然而,观秦惠文王平生之事,秦惠文王也是一个气度恢弘的政治家,绝不会仅仅因为私人旧怨也诛杀有大功的商鞅。以政治主张论,秦惠文王承认商君之法的价值,并且愿意继续延用商君之法治国。既然如此,秦惠文王为何还非要以最激烈

  • 商鞅变法到底“变”了什么,使秦国由一个落后小国,变成七雄之一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丰碑标签:商鞅

    公元前221年随着齐国投降,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完成了对其他六国的统一,随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专制王朝秦朝,历史进去了崭新的纪元。秦国能完成霸业绝非一朝一夕,而是经过了数百年的时间才完成的,而秦国强大的源头还有从公元前359年的一场改革说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为富国强民为目的进行

  • 为什么秦朝大一统的功臣是商鞅?

    历史人物编辑:醉风文史标签:商鞅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始皇结束了我国战国时期群雄割据的乱局,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他的丰功伟绩足以让他千古留名。可有网友却认为秦始皇统一天下不过顺势而为,对秦大一统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前人商鞅。为什么会有这种言论滋生呢,我们仔细推敲一下商鞅变法就能发现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商鞅变法缓和了

  • 商鞅变法从徏木立信开始,为秦始皇开创帝业,自己的下场却很惨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上的皇宫标签:商鞅

    #头条群星8月榜#公元前359年初春,秦国在栎阳城(现西安)的南门外,坚起一根木棍,发布公告称,谁要是能从南门把木棍扛到北门赏十金。南门到北门不远,木棍重量也很小,这对小孩来说都是十分轻松的小事。人们围在一起议论纷纷,没有人相信这是真的。木棍依然立在那里,成为百姓和秦国朝廷之间一道难以逾越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