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苏秦太作了,作死了自己,作乱了燕国,作败了齐国

苏秦太作了,作死了自己,作乱了燕国,作败了齐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聊聊知识 访问量:2224 更新时间:2024/1/3 16:51:50

公元前332年,齐、魏两国联合攻打赵国,据说是秦国犀首暗中搞的破坏,赵肃侯因此怪罪苏秦

苏秦心中惴惴不安,越担心什么越来什么,合纵太脆弱稍微离间一下就瓦解了。苏秦向赵肃侯请求出使燕国,并保证一定要报复齐国。苏秦离开了赵国,标志着六国合纵抗秦就此解体。

还是公元前332年,燕文侯死去,燕易王继位,齐宣王趁着燕国国丧,攻打燕国而占领了十座城池。苏秦凭借“三寸不烂”一番游说,齐国归还燕国十座城池。

苏秦虽然为燕易王讨回来十座城,但是回到燕国却没有被信任,“归,而燕王不复官”,出差一趟官职没了。又是靠“利嘴”叭叭一通,竟然又让燕王“复就故官,益厚遇之”。

“苏秦与燕文公夫人私通,惧诛,乃说王使齐为反间,以乱齐。”——《史记·世家第四 燕召公》

然而,苏秦胆子太大了,竟然乱搞燕易王母亲。虽色胆包天但也怕死,于是就向燕易王请求出使齐国。苏秦畏罪逃离燕国,带着罪恶的目的奔赴齐国,从而开了报复齐国的新征程。

司马迁对于绯闻从不窥探细节,更没有露骨描写,苏秦与燕易王他妈什么时候搞在一起的,这个时间都未明确。但是,燕易王知道苏秦和老妈的事,不仅没有责怪,反而“事之加厚”,官复原职待遇大幅提高。

跟燕易王他妈的这层关系使得苏秦待遇进一步提高,这是燕易王大方,还是司马迁故意揶揄?

然而,苏秦心中仍然“惧诛”,再次离开燕国。

这次离开有了大概时间,“十年,燕君为王”,在苏秦离开之前有这么一句。燕易王十年,这一年为齐湣王元年,周显王四十六年,即公元前323年。

苏秦来到齐国,“滥竽充数”中那个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苏秦鼓动齐湣王厚葬表明孝心,同时建设高台楼阁奢华享受。这么折腾齐国,无非使其经济衰落以有利于燕国。

然而,燕易王并未享受到齐国衰落带来的好处,“易王立十二年卒,子燕哙立”,公元前321年,燕易王去世了,他的儿子姬哙继位。

“燕哙既立,齐人杀苏秦。苏秦之在燕,与其相子之为婚,而苏代与子之交。及苏秦死,齐宣王复用苏代。”——《史记·世家第四 燕召公》

无论是《燕世家》,还是《苏秦列传》,司马迁对苏秦死亡确定在燕哙元年,即公元前320年。

苏秦死于齐国,司马迁说因为齐国大夫之间争权夺利。看似苏秦死于政治斗争,实际上苏秦在齐国折腾的忒厉害了,以至于齐国人人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

齐国大夫暗中收买刺客行刺,苏秦虽受剑伤却并未当场死亡,齐湣王下令破案缉拿刺客,最终一直没有结果。可见,苏秦在齐国已是触犯众怒,破案人员敷衍了事。

苏秦受伤一直不见好转,大限之日迫近而凶手未能缉拿归案,苏秦也是一个有仇必报的人,不甘心让凶手逃之夭夭。

于是,苏秦给齐湣王出了一计,“我是将死之人,请大王在闹市将我车裂,并且宣称我受燕国差遣来齐国捣乱,刺杀我有功应该奖励。那样子刺客就会出来受奖,也就可以找到幕后真凶。”

齐湣王按照苏秦的主意,果然抓到了真凶。苏秦最后这一计策,既让齐湣王替自己报仇,又让燕国倍加信任苏氏子弟,为后来苏代、苏厉求职打下基础。

这里仍然存在矛盾,燕王哙继位在齐湣王三年,燕王哙元年为齐湣王四年,苏秦被车裂死亡的时候,齐宣王早已经死去多年。《燕世家》中“齐宣王复用苏代”就很让人糊涂了。

燕国为了求取与齐国和平,派一质子到齐国,《苏秦列传》中明确此时是苏厉借质子求见了齐湣王。而苏代后来又受燕王使命出使齐国,仍然是“侍质子于齐”。从此出来看,受到齐湣王重用的不是苏代而是苏厉。

苏代完成使命,从齐国返回燕国述职汇报时,劝燕王哙相信燕国丞相子之,从而导致燕国大乱。与子之是儿女亲家而祸乱燕国,看来苏代并不忠诚于燕王哙。

燕国内乱,苏代、苏厉跑到齐国避难,然而苏氏兄弟并未因此感恩造福齐国。苏代继续坚定苏秦“必报齐”(保证报复齐国)执念,最终齐湣王四十年苏代策划推进六国伐齐,齐国济西一役差点亡国,七十余城池,仅剩下了即墨、莒没有被攻占。

由此来看,苏秦合纵纯粹为了一己私利。苏代、苏厉继承了苏秦“遗志”继续为自己私利奔波,不惜损害燕国利益,甚至对庇护的齐国都下黑手。

至此,所谓苏秦合纵六国的外交神话,不见得受推崇,因为出发点就不大受喜欢。

标签: 苏秦

更多文章

  • 谋士三神之一的张仪

    历史人物编辑:妍妍旅行记标签:张仪

    前言张仪(约公元前343年-公元前270年),战国时期赵国的名臣、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他被誉为“三杰之一”,与苏秦、张良并称“谋士三神”。张仪一生以谋略智谋著称于世,被赵武灵王授予大将军一职,曾主持与秦国的谈判并成功达成和约,避免了一场全面战争。他还曾主持赵国政治,并创立“伐齐出卤”的外交政策,

  • 他才是秦国第一能臣,文比张仪,武比白起,可惜司马迁未与其列传

    历史人物编辑:家兴说史标签:张仪

    这个人在许多史学家看来,功绩都非常大,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只是司马迁不知道什么缘故没有单独为他列传,导致名声不如张仪,白起,其实在小编看来,正是因为有他,秦国才能有一统天下的资本,白起才有建功立业的机会。这个人就是司马错,战国时期秦国著名将领,我估计是司马迁自谦的缘故,因为他是司马迁八世祖,这就不多

  • 读春秋历史:苏秦与张仪

    历史人物编辑:芜品文史标签:张仪

    孙膑在马陵道大败魏军之后,田忌准备继续指挥齐军西进攻打大梁,可这时齐威王下旨让田忌率齐军马上撤军回国,田忌非常懊恼可孙膑告诉他这是齐威王不信任他,担心他打下大梁后拥兵自重所以赶紧回去吧,田忌还是不相信齐威王会这样对待他,于是回到齐国后田忌把军队交出去自己回封地去了,孙膑又劝他回封地很危险邹忌会诬陷你

  • 鬼谷子到底教了张仪什么?凭这四点纵横七国名声响彻2000年

    历史人物编辑:刘懿凡凡标签:张仪

    鬼谷子是著名的谋略家、纵横家,被称为道家鼻祖。据称鬼谷子先生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无所不能,他一生收徒百人,各个成为顶尖人物。就如比较出名的张仪,就是鬼谷子众多弟子中很出名的一个。那么鬼谷子先生到底教了张仪什么,可以让他这样纵横在战国七雄之间,名声享誉2000余年。不屈不挠有历史记载的张仪受辱是两次,一

  • 如果没有刘备,诸葛亮能成就功名吗?张仪用亲身经历告诉你不行

    历史人物编辑:阿槐方言配音标签:张仪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辅佐刘备建立蜀国,实现了自己的抱负。都说与其到处找主角,不如自己创造主角。那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知道,自己若是寻主,处处都会遇到阻碍,那些人也不会收留他,不是别人不懂得欣赏他,而是他没有个性。秦国名相张仪用亲身经历证明了诸葛亮的想法。其实今天要说的是张译,他不忘过去,为未来

  • 张仪与公孙衍:连横与合纵的较量,自强和联盟到底孰强孰弱?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好不好看我行不行标签:张仪

    公孙衍与张仪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国力蒸蒸日上,战争动员能力、军事实力、粮草器械、士气民心等一年好过一年。举个例子,刚经过商鞅变法时,也就是秦孝公时期的秦国,能够一打一完胜,一打二有压力也能赢,一打三勉强行;到最后嬴政统一六国之前,秦国完全有着以寡敌众,以一敌六取得胜利的实力资本。秦国的崛起是山东六国

  • 苏秦和张仪的出道PK,两种改变乱世的策略,哪个更胜一筹?

    历史人物编辑:黑历史与冷知识标签:张仪

    战国时期著名的策略理论当属“合纵”和“连横”了,众多谋士利用这两个策略运筹帷幄于千里,影响7个大国的进退攻伐,十分壮观凌厉,这两个改变中原乱世的策略到底哪个更胜一筹?我们先说说这两个理论是谁提出的。合纵理论的目的就是联合韩、魏、楚、赵、燕、齐六国以赵国为首共同抵抗秦国的入侵,如果时机成熟,可以联合攻

  • 苏秦大费周章激怒张仪到底为了什么?这两个人真有才

    历史人物编辑:彭璐标签:张仪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进行了长达200多年的相互利用、相互攻伐,这其中产生了很多个优秀的策略谋士,这些谋士的才能即使放在现在社会仍然可以堪称为顶尖的人才。在这些谋士中,张仪是非常有名的一个,但是他的发迹和被挖掘却全靠了好友大费周章地激怒,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同门师兄张仪与苏秦都是战国时期著名

  • 为什么孟子比张仪更有学识,口才更好,他却不受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阿槐方言配音标签:张仪

    “我不像君子”,这是孟子对魏襄王的评价,老夫子对魏惠王的批评更是“狠”,《孟子见梁惠王》也成了文字,大致意思是魏惠王问孟子:君子有什么意见,有利于我国在魏国的兴旺?他给君主一个严肃的教训:诸君皆贪利。我的知识和兴趣完全矛盾。我们只知道追求崇高的正义和仁爱。普通人和平民只知道追求更多的利益,所以名利会

  • 他的师父是鬼谷子,师弟是张仪,他身居高位,却也经历过坎坷

    历史人物编辑:刘倩爱历史标签:张仪

    战国时期,有一位纵横家,他的名字叫苏秦。曾经凭借一人之力,游说六国一起抗秦,这样的能人真的是不多见。他是河南洛阳人,家里人都以种地为生,他年少时在齐国求学,后来结识张仪,两人一起学习奋斗。因为是外出求学,他们两个身上都穷的厉害,每天的生活也很是艰苦。但他们从来没有因为没钱而放弃努力学习,常常都是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