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苏秦遭暗杀而死,临终前对齐王说:把我车裂,凶手自然就会出现

苏秦遭暗杀而死,临终前对齐王说:把我车裂,凶手自然就会出现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史说新语 访问量:3576 更新时间:2024/2/14 5:26:13

依据我国的历史朝代发展的顺序,夏商西周之后就来到了春秋和战国时期,此时原来一统天下的王朝被割据分裂开来,形成了数个诸侯国。

东周与西周虽然都是同样诸侯林立,但一个却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个却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从某个角度来说也应验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了一大批顺应时势的外交人才,其中苏秦就是鼎鼎有名的一位,十分具有外交天赋的他,曾经为齐国立下了很多功绩。

但苏秦在光环加身的同时,也碍了一些人的眼、挡了一些人的路,使其遭到暗杀。临死之前,苏秦告诉齐王:

把我车裂,凶手自然会出现。

事实也的确如苏秦所料想的那样,所有的凶手最终全部伏法,那么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师从鬼谷子,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

根据史书典籍记载,苏秦是战国时期洛阳人。苏秦早年拜鬼谷子为师,与张仪一样都是鬼谷子的学生,可是学成初期他并没有受到列国重用。

虽然有满肚子知识但却不懂得农事,生活上更是贫困潦倒,也正是因为如此,苏秦身边的人大多都嘲笑他身为一名男子,只会口舌之利,却连养活自己都做不到。

面对这样的情形,苏秦没有选择自暴自弃,反而更加努力钻研书籍,并在一年后提出了合纵之术:

合众弱以攻一强。

对于自己历尽千辛万苦、耗费一年精力才总结出来的合纵之术,苏秦十分自信,认为必定能成功游说有为的君王把自己奉为座上宾。

但是事实真像他所说的那样吗?

要知道在那个时期,秦国在几代君主的带领下国力强大,整个秦国呈现出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

之所以会有秦国一家独大的场面,与同身为鬼谷子学生的秦相张仪有关。

秦国强大、其余国家弱小,面对此等情形自认为不弱于苏秦的张仪,也曾提出了相应的办法即连横之术:

事一强以攻众弱。

合纵连横之策出现的具体时间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虽然合纵之术大成于苏秦时期,可最后收到的成效却是微乎其微,所以苏秦依旧没有受到重用。

在燕国遇到伯乐

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曾经自信满满的苏秦开始变得心灰意冷起来。

是金子无论到哪里都是会发光的,才华横溢的苏秦游说来到了燕国,也是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的贵人燕文侯。

燕文侯十分相信苏秦,在许多政策的实施上全力站在他这一边。

正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士为悦己者死”,面对如此信任自己的贵人苏秦呕心沥血,用自己的才华报答他的器重。

那段时间里,在苏秦的努力之下函谷关以东的六个国家,形成了一个联盟来共同抵抗秦国。

也就是说,合纵之术起源很早,但却在此时达到了巅峰,后人才将合纵与苏秦绑定到了一起。

天下之士合纵,热少相聚于赵,而欲攻秦。

但这样的好日子并不长久,最为器重他的燕文侯很快就去世了,下一任统治者燕易王又与其关系复杂,这使得苏秦在燕国每日都是战战兢兢、心惊胆战。

古人云“一朝天子一朝臣”,燕易王在登上王位后虽然并没有清算他,反而仍然看重他,但就是如此反常的举动使得苏秦内心更加不安,不久便向王上提出辞呈离开燕国。

苏秦对外表示自己得罪了燕易王才被赶出来,随后来到了齐国并得到齐王重用。

有一句话说的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战场,同样也适用于官场。

来到齐国后,苏秦对齐宣王做了深入的了解,他发现此人骄奢淫逸,并不是一位英明的君主。

苏秦来到齐国真的是为齐国出谋划策吗?答案并非如此。苏秦并不是一位背信弃义之人,他之所以来到齐国也只是为了消耗齐国的国力。

那些日子里,苏秦不但没有帮助齐国强大,反而在齐宣王死后诓骗齐宣王的儿子齐闵王,他是这么说的:

如果齐闵王想要稳固自己的统治,向世人表达自己的孝心,那就必须为齐宣王建造一座豪华的陵墓。

听到苏秦的这番话后,齐国的新任统治者欣然表示同意。

毕竟齐国十分重视孝道、实行的是仁政,为自己的父王建造一座奢华的陵墓,无疑能够充分体现自己对于父亲的孝顺。

乍一看此事对齐闵王有利,但仔细分析之后就不难发现他踩进了苏秦的坑,齐闵王大兴土木为齐宣王修建陵墓,消耗了齐国无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这样的一个举措导致整个齐国的国力迅速下降,齐国的大臣对此十分不满,他们多次向君王上奏要停止修建陵墓这一举动,但是却被无视。

给齐王留下的遗言:把我车裂,凶手自然会出现

有一句话说的好,“解决不了问题,那就解决出问题的人”。

既然问题是苏秦的计谋导致的,那么把苏秦除去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大臣们想出了一个计谋。

在齐闵王举办的一次宴会上,大臣们趁机刺杀了参与这场宴会的苏秦,这场刺杀行动十分顺利。

君王号令护卫们全力保全苏秦的性命,但由于刺客众多,他虽然没有当场气绝身亡,但也是身受重伤不久于人世。

苏秦是一名燕国安插在齐国的卧底,但当时这件事情并没有暴露,在齐闵王眼中他是一个为齐国立下汗马功劳的能臣,一个为自己出谋划策的谋士。

面对众臣刺杀的这一恶劣事迹,齐国的君王当即表示要彻底调查,即使是掘地三尺也要找出刺杀的真凶。

与君王态度不同的是,他身边的朝臣却基本上都是敷衍了事,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刺杀之事本就是朝臣联合起来做的。

苏秦是一个聪明人自是看透了事情背后的真相,于是在临死前给齐王留下了这样一句话:

把我车裂而死,真凶就会出现。

与此同时,苏秦还让齐王宣布他是燕国的间谍,不但要将其车裂而死而且要大大奖赏刺客。

对于苏秦的临终遗言齐王同意了,事情的发展也果然按照他所言进行,谋杀苏秦的齐国贵族纷纷跳了出来争抢功劳。

齐王将这些争抢功劳的人全部抓了起来,经过审讯刺杀之事真相大白,苏秦之仇也被报了。

总的来说,春秋战国时期经历过无数次征战,七国鼎立、天下割裂,外交人才十分受到君王的看重。

苏秦虽然身为一名外交人才拜师于鬼谷子,但在游历各国时却往往受不到重用。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主要是由于苏秦出身卑微,而战国时期又十分看重贵族身份。

这是苏秦之殇,也是时代的一个弊端,直至杨广的科举制度出现,寒门士的情况才得以缓解。

标签: 苏秦

更多文章

  • 苏秦太作了,作死了自己,作乱了燕国,作败了齐国

    历史人物编辑:聊聊知识标签:苏秦

    公元前332年,齐、魏两国联合攻打赵国,据说是秦国犀首暗中搞的破坏,赵肃侯因此怪罪苏秦。苏秦心中惴惴不安,越担心什么越来什么,合纵太脆弱稍微离间一下就瓦解了。苏秦向赵肃侯请求出使燕国,并保证一定要报复齐国。苏秦离开了赵国,标志着六国合纵抗秦就此解体。还是公元前332年,燕文侯死去,燕易王继位,齐宣王

  • 谋士三神之一的张仪

    历史人物编辑:妍妍旅行记标签:张仪

    前言张仪(约公元前343年-公元前270年),战国时期赵国的名臣、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他被誉为“三杰之一”,与苏秦、张良并称“谋士三神”。张仪一生以谋略智谋著称于世,被赵武灵王授予大将军一职,曾主持与秦国的谈判并成功达成和约,避免了一场全面战争。他还曾主持赵国政治,并创立“伐齐出卤”的外交政策,

  • 他才是秦国第一能臣,文比张仪,武比白起,可惜司马迁未与其列传

    历史人物编辑:家兴说史标签:张仪

    这个人在许多史学家看来,功绩都非常大,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只是司马迁不知道什么缘故没有单独为他列传,导致名声不如张仪,白起,其实在小编看来,正是因为有他,秦国才能有一统天下的资本,白起才有建功立业的机会。这个人就是司马错,战国时期秦国著名将领,我估计是司马迁自谦的缘故,因为他是司马迁八世祖,这就不多

  • 读春秋历史:苏秦与张仪

    历史人物编辑:芜品文史标签:张仪

    孙膑在马陵道大败魏军之后,田忌准备继续指挥齐军西进攻打大梁,可这时齐威王下旨让田忌率齐军马上撤军回国,田忌非常懊恼可孙膑告诉他这是齐威王不信任他,担心他打下大梁后拥兵自重所以赶紧回去吧,田忌还是不相信齐威王会这样对待他,于是回到齐国后田忌把军队交出去自己回封地去了,孙膑又劝他回封地很危险邹忌会诬陷你

  • 鬼谷子到底教了张仪什么?凭这四点纵横七国名声响彻2000年

    历史人物编辑:刘懿凡凡标签:张仪

    鬼谷子是著名的谋略家、纵横家,被称为道家鼻祖。据称鬼谷子先生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无所不能,他一生收徒百人,各个成为顶尖人物。就如比较出名的张仪,就是鬼谷子众多弟子中很出名的一个。那么鬼谷子先生到底教了张仪什么,可以让他这样纵横在战国七雄之间,名声享誉2000余年。不屈不挠有历史记载的张仪受辱是两次,一

  • 如果没有刘备,诸葛亮能成就功名吗?张仪用亲身经历告诉你不行

    历史人物编辑:阿槐方言配音标签:张仪

    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辅佐刘备建立蜀国,实现了自己的抱负。都说与其到处找主角,不如自己创造主角。那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知道,自己若是寻主,处处都会遇到阻碍,那些人也不会收留他,不是别人不懂得欣赏他,而是他没有个性。秦国名相张仪用亲身经历证明了诸葛亮的想法。其实今天要说的是张译,他不忘过去,为未来

  • 张仪与公孙衍:连横与合纵的较量,自强和联盟到底孰强孰弱?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好不好看我行不行标签:张仪

    公孙衍与张仪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国力蒸蒸日上,战争动员能力、军事实力、粮草器械、士气民心等一年好过一年。举个例子,刚经过商鞅变法时,也就是秦孝公时期的秦国,能够一打一完胜,一打二有压力也能赢,一打三勉强行;到最后嬴政统一六国之前,秦国完全有着以寡敌众,以一敌六取得胜利的实力资本。秦国的崛起是山东六国

  • 苏秦和张仪的出道PK,两种改变乱世的策略,哪个更胜一筹?

    历史人物编辑:黑历史与冷知识标签:张仪

    战国时期著名的策略理论当属“合纵”和“连横”了,众多谋士利用这两个策略运筹帷幄于千里,影响7个大国的进退攻伐,十分壮观凌厉,这两个改变中原乱世的策略到底哪个更胜一筹?我们先说说这两个理论是谁提出的。合纵理论的目的就是联合韩、魏、楚、赵、燕、齐六国以赵国为首共同抵抗秦国的入侵,如果时机成熟,可以联合攻

  • 苏秦大费周章激怒张仪到底为了什么?这两个人真有才

    历史人物编辑:彭璐标签:张仪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进行了长达200多年的相互利用、相互攻伐,这其中产生了很多个优秀的策略谋士,这些谋士的才能即使放在现在社会仍然可以堪称为顶尖的人才。在这些谋士中,张仪是非常有名的一个,但是他的发迹和被挖掘却全靠了好友大费周章地激怒,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同门师兄张仪与苏秦都是战国时期著名

  • 为什么孟子比张仪更有学识,口才更好,他却不受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阿槐方言配音标签:张仪

    “我不像君子”,这是孟子对魏襄王的评价,老夫子对魏惠王的批评更是“狠”,《孟子见梁惠王》也成了文字,大致意思是魏惠王问孟子:君子有什么意见,有利于我国在魏国的兴旺?他给君主一个严肃的教训:诸君皆贪利。我的知识和兴趣完全矛盾。我们只知道追求崇高的正义和仁爱。普通人和平民只知道追求更多的利益,所以名利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