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伍子胥一心向楚王复仇,楚王却提前病死,伍子胥:只能鞭尸了

伍子胥一心向楚王复仇,楚王却提前病死,伍子胥:只能鞭尸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春秋录 访问量:4338 更新时间:2024/1/20 5:26:32

春秋后期,谗臣为了误导楚平王说了很多编造的假话,楚国的大忠臣伍奢全家惨遭陷害被冤死,只有伍子胥识破了楚平王奸恶的计划,才侥幸逃过一劫。后来,伍子胥阴差阳错来到吴国,获得了公子光信任并助公子光夺得了王位,成为了吴国重臣。

后来,公子光兑现了为伍子胥报仇的承诺,为伍子胥制定计划攻打楚国。计划顺利进行,吴国成功占领了楚国,但这时楚平王已经死了十年,楚平王的儿子也早已离开了楚国。伍子胥不甘心,请求吴王准许他掘开楚平王的坟墓,用残害楚平王尸体来平定心中的愤懑。

一、伍子胥全家冤死

伍子胥生在楚国,伍家世代都是楚国的重臣、忠臣,他的父亲伍奢是太子建的太傅。伍子胥从小性格要强,不轻易服输,年少时因能文能武,有谋略、有头脑而闻名楚国,他本有一片大好前途,像他的祖祖辈辈一样为楚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天有不测风云,楚平王因为得知太子建的准妻子美貌无与伦比将其强占,又怕太子建一派对他有所不满,就派人诬陷太子建有异心,打算将他斩草除根。伍奢身为太傅,忠于太子建,为其辩解,却不料在劝谏时使楚平王大怒,将其抓了起来。

楚平王被他的亲信费无忌的谗言蛊惑,说伍奢的儿子能力都很强,必须斩草除根,不留祸患。就这样,楚平王冤死了伍奢全家,唯独伍子胥活着逃出楚国。伍子胥发誓一定要杀了楚平王为全家报仇。

二、伍子胥逃生过程

楚平王下令全城搜捕伍子胥,伍子胥被迫到处逃亡。伍子胥开始时逃亡到宋国找到了太子建。不巧的是,宋国的内部发生了矛盾,无法出兵。伍子胥只能与太子建一起逃往郑国,请求郑国出兵伐楚,但是郑国的国君害怕楚国并没有同意。

太子建为了能赶快复仇,准备勾结郑国的官员想要夺权,但计划失败被郑定公处死,伍子胥只能投奔吴国。楚平王重金悬赏逮捕伍子胥。因此伍子胥在白天的时候举步艰难,只能夜晚出行。等他跋山涉水抵达吴楚两国交界时,官兵又查得紧,听说伍子胥一夜愁的头发花白。

后来,伍子胥遇到一个好心人,可怜他的遭遇将他接到自己家里,并想办法找人冒充伍子胥过关,而伍子胥因为一夜白头没被识破成功出关。但刚逃出去的伍子胥又被一条大江拦住去路,官兵在后面紧追,走投无路时,一个上了年纪的船夫划着小船,将伍子胥送到了对岸。

渡过大江后,伍子胥难以感谢老人的救命之恩,想赠与他价值连城的宝剑。但老人说救他并不是贪图金钱物质,否则早就为了奖金揭发他了。伍子胥只好向老人为他的行为道歉,并道谢救命之恩后去往吴国。最后还嘱托老人不要将见过他的事告诉他人,以免节外生枝。

伍子胥到吴国时,公子光正想夺取王位。伍子胥向其自荐,可以帮助他夺得皇位,希望他出兵伐楚。公子光早就听说过伍子胥的厉害,很欣赏伍子胥,同意了他的请求。伍子胥为其制定计划,公子光按照计划成功杀了吴王僚,自立为王。

三、伍子胥带兵复仇

公子光称王后,重用伍子胥,让他辅佐自己处理朝政。又重用孙武,招兵买马扩大军营,成功攻下几个周边的小国。而这时公子光也要兑现他的承诺,制定计划为伍子胥报仇,也借此像列国炫耀实力,称霸江南。

而此时楚平王已经死了十年,继位的是楚平王与抢来的妻子所生的儿子楚昭王。但他年幼继位,没有实权,大权都掌握在奸佞之臣费无忌等人的手里。朝廷早已内忧外患,四面楚歌。

不久之后,伍子胥与孙武确定好战术,并为其做了充足的准备。很快就攻下了楚国的都城,但楚昭王早早就从西门逃到隋国去了。吴王将诸位大臣安住在楚国各位大臣家中,任凭他们四处取乐,到处抢夺,为所欲为。。

孙武劝谏吴王“兵以义动”,立太子建的儿子芈胜为君,但吴王贪念楚国领土,想要扩张领地。楚国人民怨声载道,伍子胥丝毫不管这些反应,继续实施他的复仇计划。吴王大宴群臣时,伍子胥大哭请求吴王为自己父兄大仇报仇。

伍子胥恳求扒开楚平王的坟墓,打开棺材,砍下他的头,鞭尸三百下,以发泄他的心头之恨。吴王心念着伍子胥的忠诚,也怜悯他的遭遇,慷慨同意了这个要求,伍子胥也开创了鞭尸的做法。

伍子胥得到吴王的准许后,便率领士兵寻找楚平王的坟墓。但只看见满是野草的平原,遍地的湖水,没有找到坟墓,伍子胥崩溃大哭。就在此时,一位老翁过来主动指引,告诉伍子胥,楚平王因为得罪的人太多,怕有人掘他的坟墓,所以葬在了湖中。

伍子胥知道后,便派人进入湖中,摸到石椁后将其凿开,发现了棺木,但里面只有生铁与衣物。老翁告诉伍子胥,真棺在其下面。军士在下面果然发现了一具棺木。伍子胥让人将尸体拖到岸上,仔细查验,用水银浸过后确定是楚平王。

伍子胥看到尸体后,想到这些年来缠绕着他的噩梦,愤恨中他拿起铜鞭,用力不间断地抽了三百鞭子,口中骂着不辨中奸、听信谗言。最后砍下他的头,毁坏衣衾棺木连着尸体,一起抛弃在平原上。

伍子胥发泄过后,询问老翁如何得知楚平王的坟墓所在地,原来楚平王生前命令五十多个石工打造坟地,又怕自己的坟墓方位被泄露,于是将所有石工残忍杀害,而老翁是唯一逃出来的幸存者。伍子胥听闻,觉得自己报仇一事更加有意义,用金银重谢了老翁。

四、总结

伍子胥身负一身才能,心中忠诚,充满鸿鹄之志,但因为楚平王的一己私欲年少丧家,他只能背负着复仇的信念一步步强大自己,为父兄报仇。伍子胥一生经历坎坷,在复仇的路上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挫折,但他也遇到了很多救他命的贵人。

不管是开始的打渔人,还是最后的老翁,他们在他迷失方向的时候给予了他方向。即使最后鞭尸的做法让人觉得偏激,但正是他这样的做法为那五十多名石工报了仇,让父兄的冤死有了解释。

标签: 伍子胥

更多文章

  • 伍子胥和秦穆公,谁才是临潼斗宝的真正赢家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火花标签:伍子胥

    不论在“六部春秋”和其他戏曲故事里,都有“临潼斗宝”的桥段。故事里,伍子胥带领周景王和十七国诸侯,打破了秦国阴谋,打击秦穆公妄图一统的“野心”,成为了十七国的胜利,也是把伍子胥推向神坛的胜利。东周景王时代,王权衰弱,礼崩乐坏,十八国诸侯林立。西陲的秦国,在秦穆公英明领导下,据八百立秦川,文有宰相百里

  • 悲剧重演,伍子胥被谗言构陷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天地标签:伍子胥

    “尔忘勾践杀尔父乎?”姑苏之战,吴王阖闾因被勾践射中病危,死前将仇恨遗留给了太子夫差——不要忘记勾践的杀父之仇。由此,吴越之间“国仇”替代了吴楚之间“家恨”,即伍子胥的父仇已被淡化了。对于吴国主要矛盾的转移,司马迁在《楚世家》明确记叙为:“越王勾践射伤吴王,遂死。吴由此怨越而不西伐楚。”“王夫差元年

  • 伍子胥的抉择

    历史人物编辑:小铁子说历史标签:伍子胥

    伍子胥进入吴国后,被引荐给吴王僚。吴王僚和伍子胥谈论天下大事,伍子胥都给出了深刻的见解和独到的看法,吴王僚收获颇丰,特别高兴,当场就封伍子胥为大夫。此后,吴王僚多次召伍子胥入宫,商讨国家大事。伍子胥也趁机向吴王僚献策,起兵攻打楚国,一方面为吴国开疆扩土,另一方面也为自己报得家仇。吴王僚虽然很欣赏伍子

  • 伍子胥简介及生平 伍子胥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经典沸标签:伍子胥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王的太傅,负责教导太子简。太子被费无极陷害,无涉也受到牵连。费无忌对楚平王说:“吴舍有两个儿子,都是有才华的人,不杀他们,就是楚国的祸患。祸楚。””楚平王派使者去见吴奢说:“如果你邀请你的两个儿子,你就可以免于死亡,否则你的性命就没了。”吴奢说:“吴尚是一个仁慈的人,召唤他一定会

  • 伍奢伍子胥父子宿命轮回

    历史人物编辑:民间故事会标签:伍子胥

    伍奢和伍子胥父子,同为国家重臣,与国君家族牵涉太多,同样的经历,同样的命运轮回。伍奢是楚国上大夫,太子太傅,是楚国太子芈建的老师,因为楚王家族牵涉太深,遭遇家破人亡的命运。楚平王为太子芈建迎娶秦国公主,大夫费无忌因为太子信任伍奢、厌恶自己,就利用楚平王好色的本性,李代桃僵,把秦女送给楚平王。因为心虚

  • 出关奔吴,伍子胥几次险些丧命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上的拐点标签:伍子胥

    逃亡路上,像过街老鼠一样惶惶不可终日,胆战心惊,食不果腹。渡江上岸,意味着已经脱离危险,伍子胥眼昏脑胀,一头摔倒在地上。是的,伍子胥病了。毕竟,他曾经是一个锦衣玉食的公子哥儿。生死逃亡,一路上神经几乎要崩断了。如果不是复仇执念支撑,他恐怕会一病不起。伍子胥躺在吴国大地上享受着微风吹拂,滚烫的额头感受

  • 祸起争宠,伍子胥父兄遭杀害

    历史人物编辑:小境界大天下标签:伍子胥

    引子司马迁似乎对伍子胥格外倾心,在《史记》中伍子胥所占篇幅足以说明问题。先是记叙伍子胥的爷爷伍举历事四王,《楚世家》前后出现过三次。其中,直谏楚庄王所用的比喻与淳于髡讽喻齐威王又极其相似。所以,这才有了伍子胥的身世背景,“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有显,故其后世有名于楚”(《伍子胥列传》)。既交代

  • 管仲曾有一毒计,兵不血刃就可击溃敌军,如今美国用得得心应手

    历史人物编辑:甲一方文史标签:管仲

    在哲学、科学史、天文学、气象学、文学、历史学等各个方面,兵书都具有相当高的价值。其对政治、外交、选才用人、商场角逐、为人处事等,都起到了不容低估的指导意义。也因此,中国历代兵书,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其中,《孙子兵法》一书,甚至还间接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孙子兵法》中,有不动一兵一卒就可以让

  • “圣人之师”管仲是如何上位成为齐恒公的重要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史学无涯标签:管仲

    在对外政策上,管仲提出了“尊王攘夷”,并积极促使齐桓公采纳。尊王就是尊重周天子,承认周天子的共同领袖的地位。因为在当时如果公开争夺天子的权力,会招致诸侯们的联合反对,如果“尊王”,就可以从道义上得到诸侯国的支持;“攘夷”就是联合各诸侯国,共同抵御戎、狄等部族对中原的侵扰。同时暗中遏制从江汉极力向北扩

  • 当逃兵、坑朋友,千古贤相管仲也有“劣迹斑斑”的一面

    历史人物编辑:古藤枯树小桥标签:管仲

    齐桓公九合诸侯"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指的是春秋霸主齐桓公,多次主持诸侯会盟,领导众多诸侯国,把中原的局势稳定下来。而齐桓公的成就,是管仲的智慧与谋略造就的。管仲为相四十年,用他的治国之策辅佐齐桓公,终成一代霸业。他也因此被后人称赞为"千古贤相",但这么一位被世人敬仰的人,却也有着当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