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燕国拓地2000余里的名将秦开,他的后代过得怎么样,结局如何?

为燕国拓地2000余里的名将秦开,他的后代过得怎么样,结局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飞鱼侃史 访问量:2686 更新时间:2023/12/8 2:29:43

文|飞鱼说史

燕国,似乎是战国七雄里最没存在感的诸侯国。

说到这,不少人要为韩国打抱不平了,认为韩国才是最没存在感的,但是如果让当时的韩国人听到,他们一定会大声反驳:我们韩国还有让人骄傲的弩和箭,燕国有什么,只有遍地的荒芜,还想甩开倒数第一的锅?

仔细想想也对,燕国似乎一直是游离在中原文明圈之外的存在,中原诸侯有个聚会什么的活动,从来都不带燕国玩的,燕国在一旁只有干瞪眼的份。

战国的历史离不开战争,燕国能够拿得出手的战役和将领,更是少得可怜,不少人翻遍脑海,只能想到一个人和一场战役,即乐毅和伐齐之战。

但这不是我们要说的重点,因为关于乐毅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我们要说的是总被人们忽略的燕国名将秦开

听到这个名字,是不是很陌生,随即就会产生怀疑,这人还是名将?其实还真是,因为他的战场不在中原,而在当时更远离中原文明圈的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

秦开曾为燕国拓地2000余里,功绩不在乐毅之下,那么他的后代是谁,又过得怎么样,结局又如何呢?其实他有一个孙子在历史上很有名,几乎是家喻户晓。

不过说此之前,我们还得先说说秦开。

早年在东胡做人质的秦开。秦开并不是燕国人,而是鲁国人,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就在燕国落了脚,但是很不受燕国领导人的重视,因为秦开后来被送往了东胡做人质。

至于为何要选择一个外来户去东胡做人质,应该是因为东胡人好骗,毕竟真让自己的皇亲国戚去当人质,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这不是徒增燕国的王族的忧伤嘛,秦开就成为了宗族子弟的替死鬼。

不过,在东胡的秦开,却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他成功地成为了东胡人十分信任的“人质”,东胡人渐渐地也不把秦开当成人质了,不过秦开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中原,但是苦于没有机会逃跑,秦开仗着东胡人的信任,那是可以在燕国横着走的,于是东胡人的风土民情、地理地貌等等都被秦开摸熟了。

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和抱负,秦开开始酝酿“大逃亡”的计划,在一次帮助东胡人贩马的途中,秦开扔下了信任他的东胡人民,一路跑回了燕国,就这样秦开第一次伤了东胡人民脆弱的心。

不过不着急,因为秦开很快就会再次来到日夜思念他的东胡人的面前,只不过秦开再次到来时,是带着兵来要他们命的。

秦开为燕拓地2000余里。逃回到燕国的秦开,立即去见了燕昭王,燕王那叫一个气,心想着,我把你送去当人质,你却跑了回来,咋的,不服气还是有怨气,但是还是接见了秦开。

秦开见了燕王,二话不说,立即把心中蓄谋已久的计划说了出来,燕昭王一听,乐了,随即又疑惑了,不过最后还是妥协了,他乐的是秦开点燃自己的雄心壮志,疑惑的是秦开这小子不会是双面间谍吧,最后妥协的是,让秦开做了燕国大将。

但是随后秦开的表现,那是彻底让燕昭王乐了,因为秦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不是双面间谍,而是把自己彻彻底底当成了燕国人。

秦开为将之后,经过对士兵的苦心训练,疲弱许久的燕军对东胡露出了獠牙,而秦开一路向东开进,一路过关斩将,东胡人一路败退,无法抵挡,当秦开面对求饶的东胡人时,他一定再说:对不起,我是燕国人。

随后秦开率军继续东进,还渡过了辽水,还打击了朝鲜半岛上的箕氏朝鲜政权,为燕国拓地2000余里,占领了辽宁全境和朝鲜半岛上的部分地区,使得燕国一跃成为了战国时期土地面积榜的第三名,仅次于当时秦和楚。

秦开的孙子秦舞阳。都说虎父无犬子,既然秦开那么厉害,他的后代过得怎么样呢?如果从名气方面比较的话,秦开的后代那是远远碾压秦开的,秦开的儿子是谁,史料中没有记载,想必也不是有作为之人,但是他的孙子,太史公给出了明明确确的记载,是秦舞阳。

由此可见,秦舞阳那可是地地道道的官三代,秦舞阳生活过得还不懒,仗着浑身是胆,也得到了燕太子丹的认可,虽然没有混个大官当当,但至少吃喝不愁,不过无论从哪个方面讲,他和爷爷秦开之间差得绝不是一星半点。

啥?秦舞阳你没听过?那荆轲刺秦王这个事,知道不?想必不知道的人很少,而秦舞阳就是这件故事中替荆轲打下手的“男三号”,男一号和男二号那是属于荆轲和秦王嬴政的,秦舞阳想抢也抢不走。

秦舞阳的人生转折点是在燕太子丹策划着行刺秦王开始的,而荆轲作为刺秦的首要人选,自然要给他选个副手,不然以出使的名义去秦国没个副手,多没面啊。

秦开的孙子倒在了嬴政面前。在鬼使神差的作用下,秦舞阳光荣地得到了荆轲副手一职,为何说是鬼使神差呢,这是因为荆轲本来是不打算用秦舞阳的,可是荆轲等的人迟迟未到燕国,燕太子丹等不及三番五次催促荆轲。

正所谓:拿人手短,吃人嘴短,荆轲还是带着燕太子丹看好的秦舞阳上路了,这是一条不归路,太子丹知道,荆轲知道,而秦舞阳也知道。

但是秦舞阳还是义无反顾的去了,或许在他的心底曾无数次幻想要像自己的爷爷秦开那样,可以名留青史,只不过秦舞阳让所有人都失望了,当然也包括他自己,如果他爷爷知道秦舞阳在秦国的表现,想必会气得从棺材里爬出来。

秦舞阳随荆轲到了秦国见到了秦王嬴政之后,他直接被吓瘫了,那个十二岁就能用眼睛杀人的猛汉,彻彻底底成为了一个怂包,当荆轲和秦王绕住而走的时候,秦舞阳一动没动,脸色发白就那样站着,就眼睁睁看着荆轲刺杀失败,就眼睁睁看着荆轲被乱刀砍死。

秦舞阳的结局,太史公在《史记》中并未提及,但是我们猜也能猜到秦舞阳的结局,必然不会活着走出那座被荆轲的鲜血染红的大殿。

飞鱼说:秦舞阳和荆轲的任务失败之后,秦王政暴怒不已,于是派大将王翦兴兵伐燕,燕国不敌,燕王喜和燕太子丹退守秦开打下来的辽东,但是秦将李信不依不挠,最终燕王喜杀了自己的儿子太子丹来平息秦王的愤怒。

秦舞阳在行刺秦王的计划中,并不是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也是成败的关键,如果在荆轲和秦王绕柱而走的时候,秦舞阳能够帮助荆轲制服秦王,又何愁大事不成。

只是可惜,秦舞阳终究没有他的爷爷秦开那样的本事,更没有秦开那样的胆识,历史选择了秦舞阳,他却没能抓住,本能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结果却成为茶前饭后的笑资,实在可叹,您认为呢?

参考文献:《史记》、《战国策》等。

标签: 秦开

更多文章

  • 此人不死,秦国统一大业要推后40年,赵国栋梁肥义贵臣之死

    历史人物编辑:王小玮聊娱乐标签:肥义

    世人皆知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却不知有肥义出谋划策;世人皆知有沙丘行宫之变,却不知肥义救驾遭不测。肥义,邯郸人,赵国本土精英,是赵国谋士的顶级智囊,比肩管仲尹伊。三朝元老,两度辅佐幼主,忠心无二。赵肃侯伯乐遇千里马肥义赵肃侯时期,赵国贫弱,魏、齐、秦均比赵国强大,赵国内有中山国分割,外有匈奴、林胡、楼

  • 赵雍在边境转一圈,决定改变百姓习俗,肥义不敢吭声,但赵成反对

    历史人物编辑:陈春红标签:肥义

    话说当年的赵武灵王赵雍,只用了一招就把叔叔赵成治得服服帖帖,肥义都不敢说话,只能照着做。赵雍的老搭档肥义一路征战南北,心里老不舒服了,你当个王,整天带着我东奔西跑的。怎么来治理国家呢?别的先不说,赵雍带着回忆,先是到了中山,这可是之前狗仗人势的家伙,侵犯我们的领土,杀害我们的子民,还差点把我们的土地

  • 专权晋国的赵盾为什么归还赵氏一族嫡位,放弃自己一支的权利

    历史人物编辑:黎承龙标签:赵盾

    前607年,晋灵公与正卿赵盾的关系越来越恶劣,终于晋灵公准备在宴会上杀死赵盾,但是却被赵盾逃过一劫。赵盾于是准备逃亡其他国家,但是还未出晋国国境,赵盾侧室赵穿就杀死了晋灵公,随后赵盾便被迎回国都继续执掌国政。但是晋国的史官董狐却写下了“赵盾弑其君”之语,给出的理由是“您是正卿,逃亡而没有走出国境,回

  • 「春秋故事」秦康公——在位后与晋为敌,只因赵盾出尔反尔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巨轮标签:赵盾

    一代西戎霸主秦穆公在位三十九年,秦穆公一生除了征讨西戎以外,就是和晋国由世代友好转为世仇。碰巧的是,秦穆公去世的那一年,晋国的国君晋襄公也去世了。秦晋两国的交锋传到了下一代的手中,此时,继承秦国国君之位的是秦穆公的儿子嬴瑩(ying,一声),是为秦康公;而此时掌管晋国的大权的则是一代权臣赵盾。秦康公

  • 「春秋故事」赵氏第二代家主赵盾-权倾朝野二十年

    历史人物编辑:旅游新计划哦标签:赵盾

    在晋献公时期,因为骊姬之乱,公子重耳也就是后来的晋文公逃到了娘家翟国。当时赵衰陪着重耳一起逃亡,可谓是生死之交的朋友。重耳先在娘家翟国生活了十二年,其间翟国国君在战争中得到两个女子,便把年少的赐给了重耳,年长的赐给了赵衰。后来赵衰的这位夫人为赵衰生了一名孩子,名叫赵盾,即赵宣子。赵盾可以说是一名根正

  • 晋灵公两次欲杀大臣赵盾,两次均被家厨搭救,皆因赵盾一饭之恩

    历史人物编辑:摩尔历史标签:赵盾

    晋国王室成员争权夺位,使得国内的局势一直不稳定,百姓们都非常希望由德高望重的国君来掌控国家,晋襄公去世之后,太子夷皋年龄偏小,很多人都不想让他当国君,大臣赵盾提议说:“还是立襄公的弟弟雍比较合适,他性格善良而且年长,先君襄公也很喜欢他,而且他与秦王的关系非常好,对于国家的稳定,这是一个有利的条件。”

  • 「春秋故事」晋灵公顽劣成性,赵盾弑杀晋灵公

    历史人物编辑:雅俗共赏容标签:赵盾

    晋襄公去世后,年幼的太子夷皋只有不到三岁。晋国当时的权臣赵盾便想立晋襄公的弟弟公子雍为国君,但公子雍远在秦国,于是赵盾便派先蔑、士会二人去迎回公子雍。然而太子夷皋的母亲穆嬴可不是一个懦弱的母亲,她每天抱着孩子去朝堂上与赵盾理论:“先君生前对你委以重任,临终前又留下遗嘱要你立太子夷皋。如今先君的骨肉还

  • 山西历史名人 (补)五十四 赵盾

    历史人物编辑:小叻影视标签:赵盾

    赵盾(公元前655年—公元前601年),即赵宣子,嬴姓,赵氏,名盾,谥号“宣”,时人尊称其赵孟或宣孟。春秋中前期晋国卿大夫,赵衰之子,杰出的政治家、战略指挥家。网络图片,侵权联删赵氏始祖是大禹时期的伯益,到商朝末期,伯益有后人飞廉,飞廉有二子,分别名叫恶来、季胜,恶来是秦国始封君秦非子的五世祖,而季

  • 从赵盾弑君案的记录,看中国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传统

    历史人物编辑:朱玉飞标签:赵盾

    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历史的记录,早在先秦时代就有专门记录各类历史事件的史官,而且这种史官大多都是家族时代相传,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职业传承,例如司马迁家族就长期担任史官的工作,正是有了这种传承,才让我国历史的记录非常丰富。记录历史我们的第一感觉肯定是要真实,文天祥就曾经在《正气歌》中提到过中国秉笔直书

  • 《左传》故事:背锅的赵盾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解说家标签:赵盾

    荒唐晋灵一国国君,不管国家再强盛,都必须以身作则,勤俭节约。虽然让国君和普通民众过同样的日子有点过分,但是至少不能比普通人过得好太多,否则就是奢侈。毕竟国君什么都不产出,过得比普通人好就已经是老天保佑了。晋灵公的国君做得不是很好,不体恤民众,重敛赋税,用来给宫墙涂涂画画。还喜欢在临近大路的高台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