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战国时期的鲁国国力如何?是如何失去吴起和秦开两位人才的?

战国时期的鲁国国力如何?是如何失去吴起和秦开两位人才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述说者 访问量:4171 更新时间:2023/12/8 2:20:41

鲁国是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一,由周公的长子伯禽建立,以周公最初的封地“鲁”这个称号命名。鲁国在西周时期是比较有名的大国,不过盛极而衰,到了战国时期,鲁国因为猜疑,杀了吴起主公和鲁国贵族的排斥三种原因导致吴起出走魏国,失去了这位足以比肩白起的名将,而后又因不识人才而导致秦开投奔燕国,接连失去两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导致鲁国国力较之前下降很多,尤其是在战国时期,鲁国直接落到了实力相对弱小的诸侯国行列。

因猜疑、杀死吴起主公和贵族排斥导致吴起出走魏国

公元前421年,当时的齐宣公发兵攻打鲁国,吴起作为鲁国当时中流砥柱一般的将领,自然得当仁不让的作为鲁国的主帅带兵抵御齐宣公,但鲁穆公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心里对吴起有所怀疑,一心渴望在鲁国建功立业的吴起,为了打消鲁穆公心中疑虑,亲手杀死自己的妻子表明忠心,换来了鲁穆公短暂的信任,于是鲁穆公任命吴起为将,吴起也没有辜负他,率兵大破齐军,捍卫了鲁国的尊严。

上面提到鲁穆公的信任是短暂的信任,何为短暂?那就是不久后,鲁穆公还是因为猜疑免去了吴起的官职,让他沦为手中毫无实权的普通人,鲁穆公的猜疑还不止这些,夺去吴起官职后,他又以懈怠宾客的罪名将吴起主公季孙氏斩杀,官职不在,主公被杀,城门失火早晚会殃及池鱼,于是在他人的劝说下,吴起弃鲁投魏。

除此之外,鲁国当时贵族的排斥也是吴起出走鲁国的重要原因。吴起虽出身卑微,但志向远大,青年时他便有建功立业的渴望,在齐国攻鲁时,鲁穆公任用吴起为将,吴起击败齐军,因此展露头角,让世人见识到他身上卓越的军事才能,只是高处不胜寒,吴起立下的赫赫战功给他带来了荣誉,也带来了质疑和排斥,当时的鲁国贵族害怕吴起因为战功显赫而威胁到他们的地位,于是到处散播谣言,说是用吴起对鲁国不利,所谓三人成虎,鲁穆公也因此将吴起辞退。由此,正是因为猜疑和排挤,让鲁国失去了一位可以比肩杀神白起的优秀将领。

因不识人才,导致秦开投奔燕国。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不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秦开出身于鲁国,是土生土长的鲁国人,他虽然一直生长在鲁国,但是就像一颗透明的沙子一样,从来没有得到过鲁国国君的重视,纵使他身上有万千才华也得不到施展。心灰意冷,抑郁不得志,导致秦开出走鲁国,来到了当时的燕国。来到燕国秦开,因为早年有在东胡作人质的经历,受到燕昭王的重视,为燕国抗击东胡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自古都是得人才者得天下,吴起、秦开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但一个因为鲁国当权者的猜疑和肉食者鄙的贵族排斥而离开,一个因为有才能不被当权者重视和重用而离开。人才流失,国力必弱,这样想来战国时期鲁国国力是怎样都不可能强大的!

标签: 秦开

更多文章

  • 为燕国拓地2000余里的名将秦开,他的后代过得怎么样,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飞鱼侃史标签:秦开

    文|飞鱼说史燕国,似乎是战国七雄里最没存在感的诸侯国。说到这,不少人要为韩国打抱不平了,认为韩国才是最没存在感的,但是如果让当时的韩国人听到,他们一定会大声反驳:我们韩国还有让人骄傲的弩和箭,燕国有什么,只有遍地的荒芜,还想甩开倒数第一的锅?仔细想想也对,燕国似乎一直是游离在中原文明圈之外的存在,中

  • 此人不死,秦国统一大业要推后40年,赵国栋梁肥义贵臣之死

    历史人物编辑:王小玮聊娱乐标签:肥义

    世人皆知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却不知有肥义出谋划策;世人皆知有沙丘行宫之变,却不知肥义救驾遭不测。肥义,邯郸人,赵国本土精英,是赵国谋士的顶级智囊,比肩管仲尹伊。三朝元老,两度辅佐幼主,忠心无二。赵肃侯伯乐遇千里马肥义赵肃侯时期,赵国贫弱,魏、齐、秦均比赵国强大,赵国内有中山国分割,外有匈奴、林胡、楼

  • 赵雍在边境转一圈,决定改变百姓习俗,肥义不敢吭声,但赵成反对

    历史人物编辑:陈春红标签:肥义

    话说当年的赵武灵王赵雍,只用了一招就把叔叔赵成治得服服帖帖,肥义都不敢说话,只能照着做。赵雍的老搭档肥义一路征战南北,心里老不舒服了,你当个王,整天带着我东奔西跑的。怎么来治理国家呢?别的先不说,赵雍带着回忆,先是到了中山,这可是之前狗仗人势的家伙,侵犯我们的领土,杀害我们的子民,还差点把我们的土地

  • 专权晋国的赵盾为什么归还赵氏一族嫡位,放弃自己一支的权利

    历史人物编辑:黎承龙标签:赵盾

    前607年,晋灵公与正卿赵盾的关系越来越恶劣,终于晋灵公准备在宴会上杀死赵盾,但是却被赵盾逃过一劫。赵盾于是准备逃亡其他国家,但是还未出晋国国境,赵盾侧室赵穿就杀死了晋灵公,随后赵盾便被迎回国都继续执掌国政。但是晋国的史官董狐却写下了“赵盾弑其君”之语,给出的理由是“您是正卿,逃亡而没有走出国境,回

  • 「春秋故事」秦康公——在位后与晋为敌,只因赵盾出尔反尔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巨轮标签:赵盾

    一代西戎霸主秦穆公在位三十九年,秦穆公一生除了征讨西戎以外,就是和晋国由世代友好转为世仇。碰巧的是,秦穆公去世的那一年,晋国的国君晋襄公也去世了。秦晋两国的交锋传到了下一代的手中,此时,继承秦国国君之位的是秦穆公的儿子嬴瑩(ying,一声),是为秦康公;而此时掌管晋国的大权的则是一代权臣赵盾。秦康公

  • 「春秋故事」赵氏第二代家主赵盾-权倾朝野二十年

    历史人物编辑:旅游新计划哦标签:赵盾

    在晋献公时期,因为骊姬之乱,公子重耳也就是后来的晋文公逃到了娘家翟国。当时赵衰陪着重耳一起逃亡,可谓是生死之交的朋友。重耳先在娘家翟国生活了十二年,其间翟国国君在战争中得到两个女子,便把年少的赐给了重耳,年长的赐给了赵衰。后来赵衰的这位夫人为赵衰生了一名孩子,名叫赵盾,即赵宣子。赵盾可以说是一名根正

  • 晋灵公两次欲杀大臣赵盾,两次均被家厨搭救,皆因赵盾一饭之恩

    历史人物编辑:摩尔历史标签:赵盾

    晋国王室成员争权夺位,使得国内的局势一直不稳定,百姓们都非常希望由德高望重的国君来掌控国家,晋襄公去世之后,太子夷皋年龄偏小,很多人都不想让他当国君,大臣赵盾提议说:“还是立襄公的弟弟雍比较合适,他性格善良而且年长,先君襄公也很喜欢他,而且他与秦王的关系非常好,对于国家的稳定,这是一个有利的条件。”

  • 「春秋故事」晋灵公顽劣成性,赵盾弑杀晋灵公

    历史人物编辑:雅俗共赏容标签:赵盾

    晋襄公去世后,年幼的太子夷皋只有不到三岁。晋国当时的权臣赵盾便想立晋襄公的弟弟公子雍为国君,但公子雍远在秦国,于是赵盾便派先蔑、士会二人去迎回公子雍。然而太子夷皋的母亲穆嬴可不是一个懦弱的母亲,她每天抱着孩子去朝堂上与赵盾理论:“先君生前对你委以重任,临终前又留下遗嘱要你立太子夷皋。如今先君的骨肉还

  • 山西历史名人 (补)五十四 赵盾

    历史人物编辑:小叻影视标签:赵盾

    赵盾(公元前655年—公元前601年),即赵宣子,嬴姓,赵氏,名盾,谥号“宣”,时人尊称其赵孟或宣孟。春秋中前期晋国卿大夫,赵衰之子,杰出的政治家、战略指挥家。网络图片,侵权联删赵氏始祖是大禹时期的伯益,到商朝末期,伯益有后人飞廉,飞廉有二子,分别名叫恶来、季胜,恶来是秦国始封君秦非子的五世祖,而季

  • 从赵盾弑君案的记录,看中国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传统

    历史人物编辑:朱玉飞标签:赵盾

    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历史的记录,早在先秦时代就有专门记录各类历史事件的史官,而且这种史官大多都是家族时代相传,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职业传承,例如司马迁家族就长期担任史官的工作,正是有了这种传承,才让我国历史的记录非常丰富。记录历史我们的第一感觉肯定是要真实,文天祥就曾经在《正气歌》中提到过中国秉笔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