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秦国是其中一霸,他的君主就是秦穆公嬴任好。
秦人的始祖是赢非子,为周孝王养马,被周孝王封在了周人的老家岐山附近。
当时四周都是犬戎,以至于秦人世代都在和犬戎作战。
周平王东迁洛邑时,秦襄公因为护送有功被封爵位,秦国才正式被列为诸侯,享有与齐、晋等国一样的政治地位。
嬴非子(剧照)
为了感谢和笼络秦国,周平王还给秦人画了一个大饼——将周王室被西戎占领的土地都赐给了秦国,只要秦国能赶走犬戎,就可以占有那些土地。
这极大地刺激了秦人的扩张领土的欲望,秦人连年向戎、狄发动发动猛烈进攻,秦襄公就是战死于征战戎、狄的沙场上的。
此后秦人和戎、狄之间又经历了九代的惨烈厮杀,直到秦穆公时还没有停息。
秦穆公
秦穆公即位之初,秦国正处在刚刚度过漫漫长夜,迎来旭日东升的时候,虽然朝气蓬勃,但却破败不堪。
西方有遗留百年的戎、狄外患,东方正是齐桓公统领下众志成城的中原诸侯,而隔着黄河相距不远的又是天下实力最强的晋国。
秦穆公雄才大略,心向中原文明,一心想向周天子靠拢,无奈一代枭雄晋献公挡住了秦人东进的必经之路。
秦穆公只得夹起尾巴,刻意结盟、讨好晋国。
在秦穆公的曲意逢迎之下,终于迎娶了晋献公的女儿穆姬,这样,秦国和晋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之后他就带着残破的秦国默默地舔舐伤口,静静地等着冲天而起的机会。
秦穆公和穆姬(剧照)
这个机会终于来了,晋献公晚年昏庸糊涂,宠爱骊姬、逼死太子,晋国一时大乱。
晋献公的两个儿子也奔逃国外,公子重耳跑到狄境,公子夷吾因为是穆姬的亲弟弟,则来投靠了秦穆公。
这样的结果出乎秦穆公的意料,不过还是愉快地接受了小舅子的政治避难,这是和将来新一代晋君建立良好私人关系的大好机会。
晋献公驱逐了两个儿子后,又派人就攻打虢国,回国途中顺道把虞国也灭了,虞国的大夫里面有个叫百里奚的人,成了晋人的俘虏,在晋国过着猪狗不如的奴隶生活。
百里奚(剧照)
其实,百里奚的才能不亚于齐国的管仲,只是像璞玉一样不被人赏识而已。
秦穆公得到消息后,就用五张羊皮把百里奚从奴隶市场买回来,拜为上卿(丞相),这就是“百里奚举于市”的典故。
从此,这个被称为“五羖大夫”的百里奚,就成为了改变秦国国运的人。
从此良相遇明君,百里奚在秦国大展宏图,所推行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从血脉和骨子里彻底改变了秦国,为后世秦国的发展壮大一并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国和西戎
上天是很善良的,让每个努力奋斗的人都能结伴而行,就像管仲和姜小白的志同道合,百里奚和嬴任好的忘年知交。
同时上天也是很公平的,他不会让每一个努力奋斗的人一生太平淡。他安排了你的路,将艰辛和磨难作为上路的礼物,让你尝尽人生的辛酸苦辣,跌跌撞撞归于最后的宿命。
百里奚就是这样一个终生磨难、大器晚成的旷世奇才。
他虽然穷苦但矢志不移,虽然生死无依、四处漂泊,但也让他对天下各国的政态了然于心。
大秦帝国
百里奚是虞国(今山西平陆北)人,胸怀改天辟地的人大志,年轻时离开家乡来到齐国发展,一度陷入困苦,有幸得到蹇叔的资助,俩人建立了深厚长久的友情,后人常拿他俩之间的情谊和管鲍之交并论。
当时齐国是公子无忌当政,不了解时势的百里奚曾想投靠公子无忌,被蹇叔劝阻,没有随着公子无忌一起覆灭。
后来齐桓公当政,门下贤者如流,蹇叔劝他为齐桓公效力,于是,百里奚去拜见齐桓公,远远地见到居则豪宅、出则大马的齐桓公和管仲,强烈渴望成功的他却默默退下,因为冥冥中他感觉那不是自己的路。
百里奚和蹇叔(剧照)
再后来他离开齐国到了洛邑,但是周王室颓废,也没有他发挥的空间。最后,穷途末路的百里奚辗转回到了家乡虞国,虞公知道百里奚有才,就任命他为大夫。
已近迟暮之年的百里奚想要一番作为,可惜虞国太小太弱,而且虞公鼠目寸光、贪恋小财,不听百里奚的劝谏,最终被晋国所灭。
作了晋人的俘虏,所有人都跑去向晋献公献媚,只有百里奚没有奴颜屈膝,而是老老实实地做起了奴隶。
恬不知耻,以生命换富贵从来不是他的风格。
这时的百里奚,风烛残年,人近黄昏,已经谈不上未来可期。
风烛残年的百里奚(剧照)
可是命运真的无常,奇迹无处不在,剧情竟在生命的尽头出现了惊人的逆转。
秦穆公听说虞国被灭,千百贵胄拜向晋庭,只有百里奚一人宁死不降,有感于他的气节和才能,让人用五张羊皮把他从贩卖奴隶的集市上买了回来。
也许是命运,也许是天意,同一条路上的人迟早要相遇,明君良臣又要演绎一段精彩的千古传说。
看到秦穆公的那一刻,百里奚的眼睛亮了。他知道,上天终于把他带上了自己的路,一生的寻求终于找到了归属,尽管此时他已是七十岁的高龄。
秦穆公看着眼前的老人,虽然神采奕奕,但是须发皆白,心里很是惋惜,忍不住悠悠地叹道:“人很精神,可惜太老了!”
百里奚马上接话道:“追逐飞鸟搏击猛兽,我是老了。策划国事兴国安邦,我还算年轻呢。姜尚八十岁还在渭滨垂钓,后被周文王重用,拜为尚父,帮周一统天下。我现在与君上相遇,不是比姜尚还早十年吗?”
百里奚和秦穆公(剧照)
百里奚的话立即触动了秦穆公心底的那根弦,马上向他虚心请教道:“我们秦人位居西陲,周围尽是蛮夷之族,征战不断,世代穷苦。几百年来更是和中原诸侯不相往来,人家甚至都拿我们当戎狄看了,可以说和中原的差距越来越大。先生有何良策能将秦国带回中原吗?”
百里奚惊叹道:“君上真是身在宝地不自知啊,秦国的所在,哪里是什么荒蛮之地,这里是周朝兴起的根本啊。现在周室无法掌握,将它赠给秦国,这是上天在帮助秦国啊。秦据有了周人的山川,在忧患中生存发展,虽然周围尽是戎狄蛮族,但戎人四分五裂,正是我们将之驱逐家园,占领西部领土的大好良机,届时渭水上下有广大的沃野可以用来耕种,待到时机成熟,我们就可以像当年的周人一样向中原挺进,成就王朝伟业。现在的形式虽然苦些,但是未来的前景,中原诸侯却是无法和我们相比的啊。”
秦穆公听了百里奚的分析,眼前一亮,出现一幅弘大的美景,心胸一下子舒畅了,不觉拉着百里奚的手,动情地说:“幸亏我没有错过您啊,我有了百里奚,就如齐国有了管仲呀!”
秦穆公
就这样,百里奚开始相秦。他辅佐嬴任好在荒蛮的秦地,倡导中原先进的文明教化,并按照周朝的官制和朝仪对整治进行改革。
在个人品行上,百里奚也以良好的操行,对周围人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富贵了,但他仍生活简朴,不坐车、不打伞、不带护卫,徒步走遍秦国大小角落,考察民风、勤勉做事。
在秦国老百姓眼里,人们不知道百里奚是国家权贵,只知道他是个和善、平易近人的老人。
百里奚徒步历秦
对外秦国积极开疆拓土,谋图霸业。
东进受阻就向西发展,二十多年的时间里,秦国在西部陆续征服了十多个戎族国家和部落,领土到达今甘肃、宁夏广大地区,这样,整个广阔的西部地区都被秦人所掌控,秦国成为了黄河上游仅次于晋国的第二大国。
在秦人持续不断的打击下,犬戎也发生了分化,留下来的一部分并入了秦人部族,让秦人的血脉有了戎狄的基因,还有一部分则远遁西域,仍被中原人称为西戎,也有一部分则向北迁徙进入蒙古草原,和狄人逐渐融合,发展为后来匈奴的一支。
秦穆公在西方取得对戎狄的胜利后,带着融入中原、争霸天下的志向,将目光重新转向东方。
自从百里奚在秦地推行一系列开启民智的教育后,秦人彻底开了窍,犹如一盏明灯,让黑暗中的秦国看清了路,也让秦人有了称霸中原的希望。
很快,秦人的机会来了。
晋献公死后,晋国陷入内乱,秦穆公看准时机,果断出手,扶持在秦国避难的公子夷吾回国继位,妄想公子夷吾能给秦国带来利益,没想到公子夷却吾忘恩负义、恩将仇报,在位期间和秦国的关系更加恶化,双方之间战火连年。
好不容易等到公子姬夷吾去世,秦穆公好又把公子重耳迎来秦国,派军护送回晋,成为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晋文公。
晋文公(剧照)
本想晋文公诚恳稳重、知恩图报,可没想到这个在外流亡了十九年的老人的手段更是老练狠辣,在平定周王室的叛乱中,晋文公雷厉风行,抢先一步在秦国出手前摆平周王室,在国际上树立了急公好义的名声,接着又在城濮之战大败楚军,就此成为中原霸主,不过两三年时间,就在世界舞台中央开始了自己的表演。
而秦国东进中原的念想,就这样被晋文公无情地扼杀了,秦人被彻底堵在了中原的大门之外。
这个时候,百里奚审时度势,敏锐地指出,秦国的实力和中原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横亘在秦国进入中原必经之地的晋国,在他面前秦人能自保就很不错了。
百里奚建议秦穆公效法周文王,安心在西部发展,切莫过早地介入中原纷争。
迫不得已,秦穆公又开始了蛰伏。
他是一个努力的人,也是一个很有雄心的人,然而越努力越有雄心就越痛苦越烦恼。易逝的光阴,让他的痛苦和烦恼像黄河水一样涛涛不绝、焦躁不安。
秦穆公(剧照)
没过多久,晋文公为了报复郑国在他流亡期间的无理,就邀请秦国一起伐郑,瓜分战利品,也算是对秦穆公的一次报恩吧。
秦穆公马上同意,不顾百里奚的劝谏,带着秦军攻打郑国。
郑国有个七十多岁的大夫叫烛之武,趁着天黑偷偷来到秦军中觐见秦穆公,在沙盘前给秦穆公画了一张世界地图,边画边说:“喏,这是黄河,这是崤山,这是函谷关。哦,这些都是晋国的。”又指着晋国东西两边的地方说:“这是秦国,这是郑国。”
晋秦伐郑示意图
秦穆公在一旁看着,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烛之武说:“下臣想了很长时间一直想不明白,秦国隔着强大的晋国来占据一块本不属于他的土地,究竟为什么?郑国若灭亡,最大的受益者将会是晋国,而秦国什么也得不到,晋国吞并郑国后,难道不会对秦国构成更大的威胁吗?”
秦穆公一听,冷汗就流下来了,意识到自己下了一步臭棋,这次实在是给晋文公做嫁衣来了。
秦穆公当即改变主意,和郑国和解,并命秦将杞子、逢孙等在郑国驻扎,和郑国一起防卫,自己则匆忙赶回秦国。
秦穆公当场背叛,攻郑联盟就此瓦解,郑国得以保存,这就是烛之武退秦师的典故。
烛之武退秦师
这一战,秦国和郑国结盟,并在郑国驻军,也算是在中原地区成功地插入了一个楔子,为日后称霸中原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