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穆公,五张羊皮换名相;百里奚,徒步历秦开民智

秦穆公,五张羊皮换名相;百里奚,徒步历秦开民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知识趣读 访问量:757 更新时间:2023/12/8 2:10:12

春秋五霸,秦国是其中一霸,他的君主就是秦穆公嬴任好。

秦人的始祖是赢非子,为周孝王养马,被周孝王封在了周人的老家岐山附近。

当时四周都是犬戎,以至于秦人世代都在和犬戎作战。

周平王东迁洛邑时,秦襄公因为护送有功被封爵位,秦国才正式被列为诸侯,享有与齐、晋等国一样的政治地位。

嬴非子(剧照)

为了感谢和笼络秦国,周平王还给秦人画了一个大饼——将周王室被西戎占领的土地都赐给了秦国,只要秦国能赶走犬戎,就可以占有那些土地。

这极大地刺激了秦人的扩张领土的欲望,秦人连年向戎、狄发动发动猛烈进攻,秦襄公就是战死于征战戎、狄的沙场上的。

此后秦人和戎、狄之间又经历了九代的惨烈厮杀,直到秦穆公时还没有停息。

秦穆公

秦穆公即位之初,秦国正处在刚刚度过漫漫长夜,迎来旭日东升的时候,虽然朝气蓬勃,但却破败不堪。

西方有遗留百年的戎、狄外患,东方正是齐桓公统领下众志成城的中原诸侯,而隔着黄河相距不远的又是天下实力最强的晋国。

秦穆公雄才大略,心向中原文明,一心想向周天子靠拢,无奈一代枭雄晋献公挡住了秦人东进的必经之路。

秦穆公只得夹起尾巴,刻意结盟、讨好晋国。

在秦穆公的曲意逢迎之下,终于迎娶了晋献公的女儿穆姬,这样,秦国和晋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之后他就带着残破的秦国默默地舔舐伤口,静静地等着冲天而起的机会。

秦穆公和穆姬(剧照)

这个机会终于来了,晋献公晚年昏庸糊涂,宠爱骊姬、逼死太子,晋国一时大乱。

晋献公的两个儿子也奔逃国外,公子重耳跑到狄境,公子夷吾因为是穆姬的亲弟弟,则来投靠了秦穆公。

这样的结果出乎秦穆公的意料,不过还是愉快地接受了小舅子的政治避难,这是和将来新一代晋君建立良好私人关系的大好机会。

晋献公驱逐了两个儿子后,又派人就攻打虢国,回国途中顺道把虞国也灭了,虞国的大夫里面有个叫百里奚的人,成了晋人的俘虏,在晋国过着猪狗不如的奴隶生活。

百里奚(剧照)

其实,百里奚的才能不亚于齐国的管仲,只是像璞玉一样不被人赏识而已。

秦穆公得到消息后,就用五张羊皮把百里奚从奴隶市场买回来,拜为上卿(丞相),这就是“百里奚举于市”的典故。

从此,这个被称为“五羖大夫”的百里奚,就成为了改变秦国国运的人。

从此良相遇明君,百里奚在秦国大展宏图,所推行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从血脉和骨子里彻底改变了秦国,为后世秦国的发展壮大一并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国和西戎

上天是很善良的,让每个努力奋斗的人都能结伴而行,就像管仲和姜小白的志同道合,百里奚和嬴任好的忘年知交。

同时上天也是很公平的,他不会让每一个努力奋斗的人一生太平淡。他安排了你的路,将艰辛和磨难作为上路的礼物,让你尝尽人生的辛酸苦辣,跌跌撞撞归于最后的宿命。

百里奚就是这样一个终生磨难、大器晚成的旷世奇才。

他虽然穷苦但矢志不移,虽然生死无依、四处漂泊,但也让他对天下各国的政态了然于心。

大秦帝国

百里奚是虞国(今山西平陆北)人,胸怀改天辟地的人大志,年轻时离开家乡来到齐国发展,一度陷入困苦,有幸得到蹇叔的资助,俩人建立了深厚长久的友情,后人常拿他俩之间的情谊和管鲍之交并论。

当时齐国是公子无忌当政,不了解时势的百里奚曾想投靠公子无忌,被蹇叔劝阻,没有随着公子无忌一起覆灭。

后来齐桓公当政,门下贤者如流,蹇叔劝他为齐桓公效力,于是,百里奚去拜见齐桓公,远远地见到居则豪宅、出则大马的齐桓公和管仲,强烈渴望成功的他却默默退下,因为冥冥中他感觉那不是自己的路。

百里奚和蹇叔(剧照)

再后来他离开齐国到了洛邑,但是周王室颓废,也没有他发挥的空间。最后,穷途末路的百里奚辗转回到了家乡虞国,虞公知道百里奚有才,就任命他为大夫。

已近迟暮之年的百里奚想要一番作为,可惜虞国太小太弱,而且虞公鼠目寸光、贪恋小财,不听百里奚的劝谏,最终被晋国所灭。

作了晋人的俘虏,所有人都跑去向晋献公献媚,只有百里奚没有奴颜屈膝,而是老老实实地做起了奴隶。

恬不知耻,以生命换富贵从来不是他的风格。

这时的百里奚,风烛残年,人近黄昏,已经谈不上未来可期。

风烛残年的百里奚(剧照)

可是命运真的无常,奇迹无处不在,剧情竟在生命的尽头出现了惊人的逆转。

秦穆公听说虞国被灭,千百贵胄拜向晋庭,只有百里奚一人宁死不降,有感于他的气节和才能,让人用五张羊皮把他从贩卖奴隶的集市上买了回来。

也许是命运,也许是天意,同一条路上的人迟早要相遇,明君良臣又要演绎一段精彩的千古传说。

看到秦穆公的那一刻,百里奚的眼睛亮了。他知道,上天终于把他带上了自己的路,一生的寻求终于找到了归属,尽管此时他已是七十岁的高龄。

秦穆公看着眼前的老人,虽然神采奕奕,但是须发皆白,心里很是惋惜,忍不住悠悠地叹道:“人很精神,可惜太老了!”

百里奚马上接话道:“追逐飞鸟搏击猛兽,我是老了。策划国事兴国安邦,我还算年轻呢。姜尚八十岁还在渭滨垂钓,后被周文王重用,拜为尚父,帮周一统天下。我现在与君上相遇,不是比姜尚还早十年吗?”

百里奚和秦穆公(剧照)

百里奚的话立即触动了秦穆公心底的那根弦,马上向他虚心请教道:“我们秦人位居西陲,周围尽是蛮夷之族,征战不断,世代穷苦。几百年来更是和中原诸侯不相往来,人家甚至都拿我们当戎狄看了,可以说和中原的差距越来越大。先生有何良策能将秦国带回中原吗?”

百里奚惊叹道:“君上真是身在宝地不自知啊,秦国的所在,哪里是什么荒蛮之地,这里是周朝兴起的根本啊。现在周室无法掌握,将它赠给秦国,这是上天在帮助秦国啊。秦据有了周人的山川,在忧患中生存发展,虽然周围尽是戎狄蛮族,但戎人四分五裂,正是我们将之驱逐家园,占领西部领土的大好良机,届时渭水上下有广大的沃野可以用来耕种,待到时机成熟,我们就可以像当年的周人一样向中原挺进,成就王朝伟业。现在的形式虽然苦些,但是未来的前景,中原诸侯却是无法和我们相比的啊。”

秦穆公听了百里奚的分析,眼前一亮,出现一幅弘大的美景,心胸一下子舒畅了,不觉拉着百里奚的手,动情地说:“幸亏我没有错过您啊,我有了百里奚,就如齐国有了管仲呀!”

秦穆公

就这样,百里奚开始相秦。他辅佐嬴任好在荒蛮的秦地,倡导中原先进的文明教化,并按照周朝的官制和朝仪对整治进行改革。

在个人品行上,百里奚也以良好的操行,对周围人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富贵了,但他仍生活简朴,不坐车、不打伞、不带护卫,徒步走遍秦国大小角落,考察民风、勤勉做事。

在秦国老百姓眼里,人们不知道百里奚是国家权贵,只知道他是个和善、平易近人的老人。

百里奚徒步历秦

对外秦国积极开疆拓土,谋图霸业。

东进受阻就向西发展,二十多年的时间里,秦国在西部陆续征服了十多个戎族国家和部落,领土到达今甘肃、宁夏广大地区,这样,整个广阔的西部地区都被秦人所掌控,秦国成为了黄河上游仅次于晋国的第二大国。

在秦人持续不断的打击下,犬戎也发生了分化,留下来的一部分并入了秦人部族,让秦人的血脉有了戎狄的基因,还有一部分则远遁西域,仍被中原人称为西戎,也有一部分则向北迁徙进入蒙古草原,和狄人逐渐融合,发展为后来匈奴的一支。

秦穆公在西方取得对戎狄的胜利后,带着融入中原、争霸天下的志向,将目光重新转向东方。

自从百里奚在秦地推行一系列开民智的教育后,秦人彻底开了窍,犹如一盏明灯,让黑暗中的秦国看清了路,也让秦人有了称霸中原的希望。

很快,秦人的机会来了。

晋献公死后,晋国陷入内乱,秦穆公看准时机,果断出手,扶持在秦国避难的公子夷吾回国继位,妄想公子夷吾能给秦国带来利益,没想到公子夷却吾忘恩负义、恩将仇报,在位期间和秦国的关系更加恶化,双方之间战火连年。

好不容易等到公子姬夷吾去世,秦穆公好又把公子重耳迎来秦国,派军护送回晋,成为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晋文公

晋文公(剧照)

本想晋文公诚恳稳重、知恩图报,可没想到这个在外流亡了十九年的老人的手段更是老练狠辣,在平定周王室的叛乱中,晋文公雷厉风行,抢先一步在秦国出手前摆平周王室,在国际上树立了急公好义的名声,接着又在城濮之战大败楚军,就此成为中原霸主,不过两三年时间,就在世界舞台中央开始了自己的表演。

而秦国东进中原的念想,就这样被晋文公无情地扼杀了,秦人被彻底堵在了中原的大门之外。

这个时候,百里奚审时度势,敏锐地指出,秦国的实力和中原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横亘在秦国进入中原必经之地的晋国,在他面前秦人能自保就很不错了。

百里奚建议秦穆公效法周文王,安心在西部发展,切莫过早地介入中原纷争。

迫不得已,秦穆公又开始了蛰伏。

他是一个努力的人,也是一个很有雄心的人,然而越努力越有雄心就越痛苦越烦恼。易逝的光阴,让他的痛苦和烦恼像黄河水一样涛涛不绝、焦躁不安。

秦穆公(剧照)

没过多久,晋文公为了报复郑国在他流亡期间的无理,就邀请秦国一起伐郑,瓜分战利品,也算是对秦穆公的一次报恩吧。

秦穆公马上同意,不顾百里奚的劝谏,带着秦军攻打郑国。

郑国有个七十多岁的大夫叫烛之武,趁着天黑偷偷来到秦军中觐见秦穆公,在沙盘前给秦穆公画了一张世界地图,边画边说:“喏,这是黄河,这是崤山,这是函谷关。哦,这些都是晋国的。”又指着晋国东西两边的地方说:“这是秦国,这是郑国。”

晋秦伐郑示意图

秦穆公在一旁看着,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烛之武说:“下臣想了很长时间一直想不明白,秦国隔着强大的晋国来占据一块本不属于他的土地,究竟为什么?郑国若灭亡,最大的受益者将会是晋国,而秦国什么也得不到,晋国吞并郑国后,难道不会对秦国构成更大的威胁吗?”

秦穆公一听,冷汗就流下来了,意识到自己下了一步臭棋,这次实在是给晋文公做嫁衣来了。

秦穆公当即改变主意,和郑国和解,并命秦将杞子、逢孙等在郑国驻扎,和郑国一起防卫,自己则匆忙赶回秦国。

秦穆公当场背叛,攻郑联盟就此瓦解,郑国得以保存,这就是烛之武退秦师的典故。

烛之武退秦师

这一战,秦国和郑国结盟,并在郑国驻军,也算是在中原地区成功地插入了一个楔子,为日后称霸中原埋下伏笔。

标签: 秦开

更多文章

  • 战国时期的鲁国国力如何?是如何失去吴起和秦开两位人才的?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述说者标签:秦开

    鲁国是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一,由周公的长子伯禽建立,以周公最初的封地“鲁”这个称号命名。鲁国在西周时期是比较有名的大国,不过盛极而衰,到了战国时期,鲁国因为猜疑,杀了吴起主公和鲁国贵族的排斥三种原因导致吴起出走魏国,失去了这位足以比肩白起的名将,而后又因不识人才而导致秦开投奔燕国,接连失去两位杰出的军

  • 为燕国拓地2000余里的名将秦开,他的后代过得怎么样,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飞鱼侃史标签:秦开

    文|飞鱼说史燕国,似乎是战国七雄里最没存在感的诸侯国。说到这,不少人要为韩国打抱不平了,认为韩国才是最没存在感的,但是如果让当时的韩国人听到,他们一定会大声反驳:我们韩国还有让人骄傲的弩和箭,燕国有什么,只有遍地的荒芜,还想甩开倒数第一的锅?仔细想想也对,燕国似乎一直是游离在中原文明圈之外的存在,中

  • 此人不死,秦国统一大业要推后40年,赵国栋梁肥义贵臣之死

    历史人物编辑:王小玮聊娱乐标签:肥义

    世人皆知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却不知有肥义出谋划策;世人皆知有沙丘行宫之变,却不知肥义救驾遭不测。肥义,邯郸人,赵国本土精英,是赵国谋士的顶级智囊,比肩管仲尹伊。三朝元老,两度辅佐幼主,忠心无二。赵肃侯伯乐遇千里马肥义赵肃侯时期,赵国贫弱,魏、齐、秦均比赵国强大,赵国内有中山国分割,外有匈奴、林胡、楼

  • 赵雍在边境转一圈,决定改变百姓习俗,肥义不敢吭声,但赵成反对

    历史人物编辑:陈春红标签:肥义

    话说当年的赵武灵王赵雍,只用了一招就把叔叔赵成治得服服帖帖,肥义都不敢说话,只能照着做。赵雍的老搭档肥义一路征战南北,心里老不舒服了,你当个王,整天带着我东奔西跑的。怎么来治理国家呢?别的先不说,赵雍带着回忆,先是到了中山,这可是之前狗仗人势的家伙,侵犯我们的领土,杀害我们的子民,还差点把我们的土地

  • 专权晋国的赵盾为什么归还赵氏一族嫡位,放弃自己一支的权利

    历史人物编辑:黎承龙标签:赵盾

    前607年,晋灵公与正卿赵盾的关系越来越恶劣,终于晋灵公准备在宴会上杀死赵盾,但是却被赵盾逃过一劫。赵盾于是准备逃亡其他国家,但是还未出晋国国境,赵盾侧室赵穿就杀死了晋灵公,随后赵盾便被迎回国都继续执掌国政。但是晋国的史官董狐却写下了“赵盾弑其君”之语,给出的理由是“您是正卿,逃亡而没有走出国境,回

  • 「春秋故事」秦康公——在位后与晋为敌,只因赵盾出尔反尔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巨轮标签:赵盾

    一代西戎霸主秦穆公在位三十九年,秦穆公一生除了征讨西戎以外,就是和晋国由世代友好转为世仇。碰巧的是,秦穆公去世的那一年,晋国的国君晋襄公也去世了。秦晋两国的交锋传到了下一代的手中,此时,继承秦国国君之位的是秦穆公的儿子嬴瑩(ying,一声),是为秦康公;而此时掌管晋国的大权的则是一代权臣赵盾。秦康公

  • 「春秋故事」赵氏第二代家主赵盾-权倾朝野二十年

    历史人物编辑:旅游新计划哦标签:赵盾

    在晋献公时期,因为骊姬之乱,公子重耳也就是后来的晋文公逃到了娘家翟国。当时赵衰陪着重耳一起逃亡,可谓是生死之交的朋友。重耳先在娘家翟国生活了十二年,其间翟国国君在战争中得到两个女子,便把年少的赐给了重耳,年长的赐给了赵衰。后来赵衰的这位夫人为赵衰生了一名孩子,名叫赵盾,即赵宣子。赵盾可以说是一名根正

  • 晋灵公两次欲杀大臣赵盾,两次均被家厨搭救,皆因赵盾一饭之恩

    历史人物编辑:摩尔历史标签:赵盾

    晋国王室成员争权夺位,使得国内的局势一直不稳定,百姓们都非常希望由德高望重的国君来掌控国家,晋襄公去世之后,太子夷皋年龄偏小,很多人都不想让他当国君,大臣赵盾提议说:“还是立襄公的弟弟雍比较合适,他性格善良而且年长,先君襄公也很喜欢他,而且他与秦王的关系非常好,对于国家的稳定,这是一个有利的条件。”

  • 「春秋故事」晋灵公顽劣成性,赵盾弑杀晋灵公

    历史人物编辑:雅俗共赏容标签:赵盾

    晋襄公去世后,年幼的太子夷皋只有不到三岁。晋国当时的权臣赵盾便想立晋襄公的弟弟公子雍为国君,但公子雍远在秦国,于是赵盾便派先蔑、士会二人去迎回公子雍。然而太子夷皋的母亲穆嬴可不是一个懦弱的母亲,她每天抱着孩子去朝堂上与赵盾理论:“先君生前对你委以重任,临终前又留下遗嘱要你立太子夷皋。如今先君的骨肉还

  • 山西历史名人 (补)五十四 赵盾

    历史人物编辑:小叻影视标签:赵盾

    赵盾(公元前655年—公元前601年),即赵宣子,嬴姓,赵氏,名盾,谥号“宣”,时人尊称其赵孟或宣孟。春秋中前期晋国卿大夫,赵衰之子,杰出的政治家、战略指挥家。网络图片,侵权联删赵氏始祖是大禹时期的伯益,到商朝末期,伯益有后人飞廉,飞廉有二子,分别名叫恶来、季胜,恶来是秦国始封君秦非子的五世祖,而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