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一举击溃商军,纣王鹿台自焚,建立西周。
武王因常年征战,身体大不如前,在建立周朝两年后就过世了。武王死后其子姬诵继位,是为周成王。成王登基时,年仅13岁,周公姬旦代为辅政,行天子之事。直到成王满20岁,再将王权交给他。
周公,姬姓,名旦,是姬昌第四子,武王姬发的弟弟,他曾两次辅佐武王伐纣,并在成王时期摄政,制作礼乐,因其封地在鲁国,爵位为上公,故而称为周公。周公辅佐成王时忠心耿耿,然而管叔和他的弟弟在国内散布谣言说:周公想要造反。周公就将此事告诉姜太公和召公奭说:武王早逝,成王年幼,我这样做是为了完成稳定国家啊。太公和召公对此深信不疑。西周初年,他辅佐周成王灭掉了支持武庚一起叛乱的奄国,奄国灭掉后,周公将自己得到长子伯禽分封在那里,沿用以前的封地名,建立鲁国,建都曲阜。
周朝初立时,国家不稳定,边远地区仍有商朝余党叛乱。周公为了巩固王朝统治,与召公商议。决定分陕而治。陕即河南三门峡一带,他命令工匠开凿并栽了了一根高3.5米的石柱子作为分界,周公负责陕之东,召公负责陕之西,如今的陕西省来源就在此处。周召分陕而治后,周公主要负责平叛殷商遗民的叛乱,稳定东部局势,而召公主要负责进一步开发黄河中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巩固周朝的经济后方,为周王朝进一步开疆拓土打下基础。
周公平叛之后,为了巩固东方的统治,他建议成王东迁至洛邑。同时把战争中俘虏的殷商后裔全部迁到此处,并派军队严加看管。建都洛邑之后,周公实行了封邦建国的策略,将武王的十五个兄弟和十六个功臣全部封给土地去管理,以作为周朝的外部屏障,并且在国内实行井田制,将土地进行规划,大大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周公摄政6年后,成王渐渐长大,他决定还政于他。周公做散文《无逸》,以殷商的失败为教训,告诫成王要知礼仪,”稼穑之艰难,不要纵情于声色、安逸、游玩和田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周公在文中举例:王季的谦抑谨畏,特别提到了文王穿破旧的衣服,自奉节俭,亲自参加农业劳动,能“怀保小民,惠鲜鳏寡”,有时候从早上到中午连饭都来不及吃,为的是团结万民。而且他不敢安于逸乐游猎,不索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因而享国长久。
周公还说:后代不许放纵“于观、于逸、于游、于田(田猎)”,不能宽容自己说:姑且享乐一下吧,不能像商纣王那样沉湎酒色,如果不听的话,就会变乱先王的正法,招致百信的怨恨和诅咒,小人恨你、骂你时,你要说自己也有错误,发自深省,不许怨怒,也不许乱杀无辜,随意惩罚无罪之人。不然,所有的怨恨都集中到你一个人身上了,那给国家和社稷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周公还政三年后,得了重病,病终前,周公叮嘱儿子说:“一定要把我葬在洛邑,以表示我至死也不能离开成王啊”。周公死后,成王遵从他的遗命,将周公葬于洛邑,然而下葬当天,雷雨交加,电闪雷鸣,狂风呼啸,大树也被大风连根拔起,百姓和随从官员极为恐惧,之后成王将周公葬于文王墓地旁边,并说:“这是上天的旨意啊,我不敢以周公为臣“。
周公姬旦:文治武功,大德大智,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有如汉初大思想家贾谊评价周公说:“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 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且孔孟均尊崇其为古圣,首创礼乐是儒家文化的奠基人,以血脉连系开创分封制,影响了中国几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