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周平王丧礼成了笑话,周王室的颓败已经不可避免了

周平王丧礼成了笑话,周王室的颓败已经不可避免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寻觅历史的印迹 访问量:2073 更新时间:2023/12/24 15:20:31

周平王丧礼成了笑话,周王室的颓败已经不可避免了!

隐公三年,周天子平王的丧事成了最大的笑话,周郑交质的延续,也预示了桓王的无能和愚蠢。

上一讲我们谈了隐公三年主要是丧事,这一讲我们继续探讨周平王的葬礼,以及围绕这个葬礼发生的事情。

天子的葬礼是最高规格的葬礼,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按理说这应该是风光无限的大事,更何况这是高高在上的周天子呢!

相传是五帝之一的大舜修了吉、凶、军、宾、嘉五礼,而丧礼属于极其重要的凶礼之一。我们平时也时常看到国丧之礼,对于很多人来说几乎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

我们都知道红楼梦中一个普通公爵的后代孙媳妇秦可卿的葬礼就已经相当奢华,这还不能算是个什么人物呢,就已经如此这般了。那天子的丧礼阵仗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但是事实好像有些出人意料。

对于周平王的葬礼,各史记记载极少,尤其是葬礼本身几乎没有涉及,只是有一些不合常理、不合礼之处有所记载而已。其实,关于天子的葬礼本身,历来 都缺乏记载,这也让我们对天子的葬礼很难知其详情。

对于周平王的丧事,春秋只记载了两句话:

三月庚戌,天王崩。

秋,武氏子来求赙[fù]。

首先,就是周平王的死期,春秋说是三月十二日,而左传则说是二十四日。因为讣告上写的是十二日,因此,春秋经文直接写作三月十二日。

为什么要这么做,是因为天子的葬礼葬期有一定的期限,之所以在讣告上提前了十多天,目的是为了让诸侯早日临丧。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但是杜预和杨伯峻看法不一。我们也不必纠结。这个做法乍一听起来,感觉颇有些荒唐,死期怎么能提前写十多天呢?也太不慎重了吧,太不尊重了吧!但是周朝还真是这么干了。

那么,为什么要让诸侯早日临丧呢?显然,周王室有他们的意图。诸侯临丧是不能空手来的,是需要礼物的,而这礼物是诸侯给周天子办丧事的义务。如果,周王室足够强大和富有,也不会在意这些,但是周室东迁之后,已经基本上是个空架子了,它必须依赖诸侯的朝贡才能正常生存,但是周室东迁之后,一方面国力本身就衰弱,二来还有长达二十年的二王并立的情况,诸侯于是有了各种理由不到周王室朝贡了。而王室又无力辖制,问题便是越各越大,这必然是恶性循环了。而越是这样,周王室就越是想要让诸侯出力,东周时期的很多事情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生的。当然,周平王的葬礼也不例外,因为这是周王朝的面子,也是天子的尊严所在,而面子反映的就是里子。其实透过这件事,倒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周王朝的实际状况。

围绕周平王葬礼另一件事又浮出水面,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周王室的脆弱不堪。

郑国因为在周幽王褒姒之乱中有功,又在周平王东迁洛邑时出了大力,因而郑武公郑庄公相继为周平王的卿士,也就是执政大臣。虽然执政大臣也是臣,但是这个时候的执政大臣,已经与西周时期周王室还非常强大的时候相比,大不相同了。

按理作为执政大臣,应该是在周王室执勤的,可是郑庄公因为共叔段之乱大概在国内久了,周平王想要分一部分权力给虢公,郑庄公因而埋怨平王,而平王竟然不敢直面庄公,说没有这件事。因而出现了周郑交质这样一件破天荒的事情来。因为这是周天子与执政大臣互相交换人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国太子公子忽为质于周。这当然是个笑话,哪里有天子与诸侯互相交换人质的道理,可是周平王干了,郑庄公竟然也接受了。实在让人感觉有些不可思议。

可是周平王一崩,周王室就打算把政事委托给虢公了,这当然引起了郑国的不满,这个不满想来也是正常的。于是,四月,郑国大夫祭足带兵收割了周王室温地的麦子,到秋天时又收割了周王室成周之地的谷子。于是,周郑交恶,也就是互相怨恨。大家不要忘记,郑国也是王室之后,郑国首位国君郑桓公,郑氏三公之首是周厉王姬胡的少子,周宣王姬静的异母弟。周郑交恶,可是大有兄弟反目之意啊。

关于这件事情,东周列国志上讲的是王子狐在郑国过得不爽,闻听平王病危,跑回了王室,因而怨恨郑国,这个说法当然有臆想和推测的成分在,毕竟是小说,但是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王子狐因一路悲伤,回国后就病死了。于是,由他的儿子姬林即位,这就是周桓王

不过,郑国和虢国的关系好像很好啊,大家别忘了,当时平定共叔段之乱后,卫国伐郑,郑国还是以王师也就是周王室的军队和虢国的军队一起讨伐卫国的。这说明虢国和郑国的关系还是很好的。

关于周郑交质一事,左传有一段评论,颇有意思,我们下一讲再专门进行探讨和学习。不过,平王死后,周想夺郑国执政大臣一职的事情,说明周桓王也是笨蛋,没有政治智慧。他也必将为他的任性和愚蠢付出代价的。

还有就是到了秋天,周王室的大夫武氏子到鲁国来求赙,则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是周平王到了秋天还没有下葬,没有举行葬礼,从春到秋,这个时间无论如何都太长了,周王室的捉襟见肘已经到了相当程度。

二是周桓王这个时候还没有正式即位。因为武氏子是周天子的大夫武氏之子,这一称呼不合规,应是父卒子未定,因为新天子未定,没有给他明确的爵位,也不称使者,本身也有讥讽之意。

赙是陪葬之物,是诸侯的应尽义务,这应该是诸侯的自觉行为,不应该求的,而是诸侯自己去送。对此,左传并没有过多说明,而公羊传和谷梁传都认为这是在讥讽周王室和鲁国,两边的作为都不合礼法。

真实情况我们不太好做判断,但是周王室本应风光无限的天子葬礼最终搞成了一个笑话,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件好事。前面我们讲到过,隐公的母亲声子未死,周平王就送了葬礼,鲁国极有可能是报复。但是君臣之间到了这种地步,出现这种状况,都已经昭示了周王室的衰弱,也说明了周王朝的颓败之势已经不可阻挡了。

关于周平王的丧事,我们暂且讲到这里,下一讲再加探讨!

注:文中图片部分源于网络

标签: 周平王

更多文章

  • 周平王为什么不分封西伯?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斋标签:周平王

    西周灭亡,周平王迁都,重新建立周朝,经历了短暂的乱世之后,周朝迅速进入政治稳定的社会环境,但商朝旧民众的力量却是依旧十分强大,周幽王和西伯封其父伯禽为诸侯,自己只是诸侯之一,周礼仍未建立,最高统治者王室成员依旧只是诸侯之中的老二。伯禽将自己的封地封给自己的大儿子,自己留在老家,照顾自己的弟弟。 关于

  • 周郑交恶:周平王为什么自毁藩篱?

    历史人物编辑:千禧年代的罗曼蒂克标签:周平王

    悠悠春秋大梦,滚滚战国狼烟。自从全球化以来,当今世界的战略格局就是另外一个春秋战国,特别是核武器出现之后,世界各国爆发大规模兼并战争的可能性已经不复存在,所以目前世界各国的外交逻辑更加贴近于春秋逻辑,读懂春秋时期的大国外交,对于理解今天的国际外交格局,用处非常大。今天笔者就来解析一下春秋初年的一件国

  • 二十四史之周公旦 周成王

    历史人物编辑:宠物故事天地标签:周成王

    周公旦周公旦 周文王的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旦周成王 周武王的儿子,立为太子。武王逝世,继位为成王。周成王周公在文王时,他就很孝顺、仁爱,与弟兄们不同。武王继位后,他是其最主要的助手,在灭纣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武王论功行赏分封诸侯,将周公封于少昊之墟的曲阜(今山

  • 《史记》故事 周公为周武王、周成王祈福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清澜说历史标签:周成王

    《史记.鲁周公世家第三》中详细记载了周公旦的故事,其中就有周公旦给周武王、周成王祈福的故事。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文王还在世的时候,周公旦作为儿子,就特别孝顺,忠厚仁爱,超过了其他兄弟。周武王即位之后,周公旦辅佐周武王,许多政务都由他处理。周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之后,大封功臣、同姓、亲

  • 君子无戏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周成王桐叶封侯

    历史人物编辑:一枕残夢标签:周成王

    周公把政权交给成王后,自己便留在东都,开始精心经营东都,可是,事务繁重,没多久,年老的周公就因过度劳累离开了人世。为了周王朝的兴盛,周公鞠躬尽瘁。成王为了纪念周公不朽的功绩,将他和文王、武王葬在了一起。周公死后,成王万分悲痛,每当想起周公,为了周朝的兴旺披肝沥胆,而自己却听信谣言,多次使周公蒙受冤屈

  • 历史后宫嫔:邑姜,周武王姬发王后:灭商兴周,一代女中豪杰

    历史人物编辑:忆三线标签:邑姜

    邑姜:西周周武王姬发王后,也是姜太公的女儿,此女温柔贤淑,内治后宫,是灭商兴周的功臣之一。武王早逝以后,又辅佐两朝君主,使得国家兴旺,让西周达到了一个高度繁荣和统一的时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有一座专为祭奠邑姜的宋代建筑“圣母殿”,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有一天,周王姬发陪姜太公在丰邑湖边钓鱼,垂钓之余,两个

  • 往事成千古 地灵论唐晋——唐叔虞封地晋阳考证(二)

    历史人物编辑:漂流向海标签:唐叔虞

    三、清代顾炎武取李泰翼城故唐城弃晋阳故唐城进而否定叔虞封地晋阳说唐代李泰《括地志》对故唐城的两处记载从此为后人否定唐叔虞封地晋阳说提供了借口。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一否定叔虞封地在晋阳就是按照这一思路来的。但是他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理由。他的“晋国”条可以说是他立论的一个基础,他说:“晋自武公灭翼

  • 晋国始祖、三晋文化开创者、周武王之子——唐叔虞和晋祠的渊源

    历史人物编辑:蔡文丽标签:唐叔虞

    唐叔虞,姬姓,名虞,他是西周时期晋国的始祖、三晋文化的开创者。他也是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同母弟,其母亲是齐太公吕尚之女。因封地在唐国,史称唐叔虞, 唐叔虞在封地唐政绩卓著,他成为晋国立国创业的始祖,作为三晋文化的开创者,他是做出不可磨灭的功绩。 唐叔虞去世后,其子继位

  • 因一件事,叔齐伯夷劝阻周王伐纣,最后商朝灭亡,他俩饿死在山上

    历史人物编辑:逸凌人物集标签:伯夷

    叔齐和伯夷都是孤竹国的后代,他们两个都可以成为国君的继承人,但是他们俩都拒绝了。之后,孤竹国的君主就强行逼迫他们两个上位,他们不愿接受就逃到了周国。当周王决定讨伐商纣时,他们俩就跑到路上阻拦武王;最后商场被灭了,他们俩就以吃周朝的米饭为耻,然后跑到山上去吃草,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为什么他们二人要阻止周

  • 怒斥司徒、回绝奸宦的耿直之臣,心存伯夷,放弃生机,绝命疆场

    历史人物编辑:柳叶风动标签:伯夷

    东汉末年,四方不宁。尤其是凉州(今甘肃武威凉州区)无休止的战乱,更是让汉灵帝刘宏不得清净。这一日,刘宏腾出时间,组织朝臣分析讨论解决方略。时任议郎的傅燮(字南容,今宁夏吴忠市人)也参加了这一朝会。与会人员提出的方案虽然不少,但大多是擦边球性质的,无关疼痒;有些纯粹是在应付刘宏。一、秉持大义,怒怼司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