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上联:“想孙子,盼孙子,有了孙子是孙子”,两个下联堪称经典

上联:“想孙子,盼孙子,有了孙子是孙子”,两个下联堪称经典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浅梦墨晞 访问量:1240 更新时间:2024/1/3 3:08:35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这首诗是来自著名诗人白,描述的意思是每个人都不应该自暴自弃,要相信自己出生在这个世上一定有道理的,即便是千金散尽依然可以再次挣回来。

这让我们非钦佩李白的智慧与才华,但是古人崇尚作诗,对对子,因此除了如李白这种著名的诗人,其他民间的对子也是颇为有一些乐趣在的。

就如这句上联:“想孙子,盼孙子,有了孙子是孙子”,而对应的两则下联更是非常的经典,我们可以一起来看一下。

第一则下联

首先我们先说“想孙子,盼孙子,有了孙子是孙子”这句上联的意思,古人是非常重视香火的,所谓的香火就是传宗接代,他们不但自己婚后会马上生孩子,也会要求自己的儿子结婚之后马上生孩子。

而且他们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所以一定要孙子才行,这就是前面所说的想孙子,盼孙子,即便在现代,依旧有很多老人是这样的思想,认为有了孙子之后自己就后继有人了。

不过搞笑的还是后面这句“有了孙子是孙子”,意思就是等到孙子真的出生后,儿子和儿媳妇可能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孩子。

那么这个重担就只能给爷爷奶奶了,而爷爷奶奶虽然盼望孙子,但怎么也没有想到,孙子出生后最累的还是自己,要忙前忙后的照顾孙子,毕竟带一个小孩子可是非常费劲的事情。这个时候也不知道他们的内心有没有一丝丝的后悔。

所以根据这个上联,有人给出了两则下联,第一则下联就是“喜当爷,乐当爷,当了爷爷乃是爷”。

这句下联非常工整,意思就是说虽然平时不必太过催促儿子和儿媳妇生孩子,但若是他们真的生了一个孙子,也不要太过愁眉苦脸。

坦然的面对每一天就好,要为新生命的出生感到开心,毕竟不管平时有多厉害,或者说平时有多大的名气,只有当了爷爷后才是真正的爷爷。

当然这个也是在告诫我们,因为我们现代人的思想跟古代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古代的思想可能就是抓紧时间传宗接代,但是我们现代的思想却是趁着年轻多玩一玩,甚至以后到老了也不会催促自己的儿子和儿媳妇要孩子。

这当然是好事,但同时我们也不要太过自私,若是以后真的有了孙子孙女,能帮的还是要帮一帮,这也是和自己血脉相连的孩子,不是吗。

第二则下联

若是说第一则下联还十分温馨,那么第二则下联就有些嘲讽的意味在, 这则下联说的是“烦公婆,怨公婆,走了公婆变公婆”。

其实婆媳问题乃是千古以来的一大难题,从古时候就有很多的婆婆,待到儿媳妇嫁进门后就不断的刁难儿媳妇,但是那个时候是最重视孝道的年代,因此这些可怜的儿媳妇也只能忍受。

忍受的同时还要将婆婆视为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无论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是一种折磨,然而这些婆婆也不是原本就是婆婆的。

她们一开始可能也是作为儿媳妇嫁入这个家庭,被当时她们的婆婆百般刁难却又无可奈后,只能将这种怨气撒在日后自己的儿媳妇身上。

所以对联的意思很好理解,她们可能会厌恶自己的公婆,厌恶她们的行为,厌恶她们的偏心,但是万万没有想到,日后自己也会变成这样的人,对自己的儿媳妇们做出一些让自己都害怕的事情。

而这些受苦受难的儿媳妇们,在若干年以后,很有可能会变成新一轮的恶婆婆,恶性循环就是这么来的。

放在我们现代,婆媳之间的矛盾也是非常常见的事情,因为现在不像古代,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由有能力选择自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也可以自由恋爱自由结婚。

这就带来了很多的后果,很有可能儿子喜欢的女孩不是其母亲喜欢的女孩,所以当儿子和这个女孩结婚后,婆婆也容易说一些风凉话或者是不给什么好脸色看。

但儿媳妇也不是吃素的,现在不是古代,没必要去容忍谁,所以婆媳之间的矛盾可以说一触即发,这个时候若是情商较高的男子,可能会很好的调和婆媳矛盾。

但若是中间人也很为难,那么婆媳之间的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每个人自省了。

首先就是做婆婆的要反省自己,以前做儿媳妇的时候可能也受过气,这种滋味不好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次就是做儿媳妇的也要反省,毕竟这是自己老公的妈,就算做不到当成亲妈一样孝顺,但起码该有的礼节还是要有的,这是最基本的礼貌问题。

所以双方若是都能这样的反省自身,那么也就不会存在婆媳矛盾了,也就不会让“烦公婆,怨公婆,走了公婆变公婆”这则下联成真了。

结语

其实综上所述,这则上联还有两则下联都给了我们很大的感悟,我们老说自己是区别于古人的,更加进步,更加明,更加放开,但是实际一看也没有进步太多。

毕竟现在还有很多催婚或者是催生孩子的现象出现,其实这些都是大可不必的,要知道儿孙自有儿孙福,若是一味的这样,只会让孩子们和自己的距离越来越遥远,最后活成了两个世界的人,所以大家平时只要放宽心态,让孩子们自己决定其人生就可以了。

包括要尊重孩子们的选择,就像我们现在说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不要随意干涉别人的选择,而当孩子们做了自己的选择之后,我们也要给予适当的祝福,不要一味的泼水。总之,就是做好自己,过好自己的每一天就可以了!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标签: 孙子

更多文章

  • 老太太当众“强抢”榴莲,孙子一旁苦苦哀求,仍未唤回老人的良知

    历史人物编辑:雅儿教育标签:孙子

    俗话说“跟什么人学什么样”,学生从呱呱坠地开始,就好像一张白纸一样,而家长就形同画笔,学生未来究竟要上交怎样的人生画卷,除了自身的本性和能力之外,家长的引导和教育起到了关键作用。 而现在家庭里面孩子数量都比较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是“精养型”,从生活标准到学习资源,都是努力争取最好的,平时也会

  • 喻世明言之《晏子二桃杀三士》,施巧计诛杀三士,警示后人莫张狂

    历史人物编辑:王二猛标签:晏子

    一朝信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古往今来,不乏勇猛之士,更不乏善谋之人。这勇猛之士,一人能敌十人、百人之勇。善谋之人,一张嘴却能抵上万人之力。君若不信,但看那多少历朝历代能征善战之将,杀敌无数,勇猛异常,却死在了谋臣的嘴里笔下。三士之勇话说这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有三位好汉。一位名田疆,

  • 上下五千年73:晏子使楚,舌战群儒,楚国重臣节节败退,悻悻而散

    历史人物编辑:小思思音节库标签:晏子

    上回说到晏子舌战群儒,楚国再次受辱,大臣杨丐心中不服,立马接过话茬反问晏子,大家都说你才思敏捷,勇敢忠义,但是齐国崔杼和庆封祸乱齐国,那么多的仁人志士都为了讨伐他们而死,以死明志,而你作为齐国世家大族,既不能保护国君,反而贪恋高位,和那些仁人志士相比,你不觉得羞愧么?晏子说到,志向远大的人不拘小节,

  • “二桃杀三士”是什么意思?晏子设局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思考

    历史人物编辑:周一影视自媒体标签:晏子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四季文史文/四季文史诸葛亮(据传)《梁甫吟》: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氏,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这首汉乐府,咏的便是“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春秋战国的故事#“二桃杀三士”的典故出

  • 杀侄儿夺位,羞辱晏子反被怼,让满朝文武瘦身,最后自缢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真相史料馆标签:晏子

    这个人在历史上也很有名,不过呢,不是啥好名,他谥号叫楚灵王,咱们古代谥号叫“灵“的,一般都不是啥好人,古代对灵的解释就是乱而不损曰灵。好了,说说咱们今天介绍的主人公吧,他原名叫熊虔,是楚共王的次子,杀了侄儿,当上国君,咱们姑且还叫他楚灵王吧。这货继位后的第三年,大会诸侯,就叫外交人员去请各个诸侯国的

  • 上下五千年74:晏子使楚,面对楚国故意责难,有礼有节从容应对

    历史人物编辑:撸猫的娜娜标签:晏子

    上回说到晏子使楚,舌战群儒,楚国大臣节节败退,悻悻而去,晏子终于见到了楚灵王。楚灵王看到晏子果然是五短身材,并且穿的衣服也陈旧不堪,就说,堂堂的齐国,就再没人了么?就派你这样的人来访问?晏子知道楚灵王的心思,就说,齐国人丁兴旺,都城临淄街头摩肩接踵,大家展开衣袖,可谓遮天蔽日,即使抹一把汗,就像下雨

  • 晏子,一句话帮两个人,这句话有什么玄机呢

    历史人物编辑:孟玲标签:晏子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皇帝非常的喜欢喝酒。有一次,他宴请群臣竟然足足的喝了七天七夜。这时候,大夫弦章是真的看不下去了,他非常担心齐景公的身体,也非常担心国家的命运。他觉得要是再这样下去的话,齐国早晚会被别人的国家打败,齐国也将成为其他国家的奴隶。所以看不下去的大夫弦章就向景公进言了,只见他直言说:

  • 对话·秦岭俄裔油画家晏子:朱鹮故事描绘生态之变

    历史人物编辑:爱屋标签:晏子

    2022年11月,“鹮美天下 和谐家园”晏子油画展在上海世博会博物馆举办,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唤起了各国人民守护自然美好家园的共鸣。晏子生在中国,长在俄罗斯,在偶然的机缘之下与朱鹮结下了不解之缘。俄罗斯艺术的熏陶和感染,启迪了她对油画艺术创作的兴趣和灵感;中国文化的内涵与哲思,造就了她艺术作品的

  • 晏子:身体上的矮人,言语上的巨人

    历史人物编辑:丁汉军标签:晏子

    司马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假如晏子在,给他做一个拿鞭子的仆人,我都心甘情愿。那这位备受司马迁推崇的晏子到底是何许人也?他又有什么值得推崇的事迹呢?晏子原名晏婴,是管仲之后,齐国的另一个比较知名的丞相。他身高不高,推断下来,应该也就一米四左右。但小小的身体里却住着一个有趣的灵魂,晏子特别擅长用言语来化解

  • 齐景公本来打算重用孔子,为何晏子一通话,让他不再相信孔子?

    历史人物编辑:茹喜标签:晏子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中华文明史上少有的一次思想大解放。当时所产生的很多思想,到现在都时刻影响着我们,甚至是整个世界。孔子是百家之中儒家的创始人。西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一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原本在诸子百家中,并不占优的儒家,有了忽如一夜春风来般的待遇,瞬间超过了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