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帝王他的死法说出来一般人都不会相信,怎么死的呀,活活饿死的!有人说碰上大饥荒老百姓饿死,那不算什么新鲜事,堂堂一代帝王就算再缺粮食也缺不着他那口。
西晋的著名“傻子皇帝”司马衷,天下大旱,老百姓饿死无数,人家在皇宫里那还不是顿顿吃肉,留下了“何不食肉糜”的千古笑柄,当帝王的怎么可能饿死呢?
要说这个“饿死鬼”皇帝,活着的时候不但是货真价实的帝王,而且还赫赫有名。
这位是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一位叫赵雍的国君,“赵雍”这个名字大家听着好像挺陌生的,那么改说他的谥号“赵武灵王”,这就大名鼎鼎了,对不对?
中国历史课本上有一大段他的事迹“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赵雍当赵国国君的时候力排众议,大胆推行各种改革:比如说把宽袍大袖的汉服改成贴身方便的游牧民族的服饰,还有让将士们放弃笨重的战车,改成骑马打仗……
几年下来,原本实力一般的赵国赫然就成为了“中原的一大强国”,那么,如此一位英明有为的帝王怎么会活活饿死呢?
说起来要怪只能怪他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太低级,养出两个“坑爹”的儿子。赵雍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赵章,生母早死;小儿子叫赵何,生母是当时的王后。
按照当时的礼法,赵武灵王的接班人应该是长子赵章,可是他认为赵章身为长子不思奋进、随声附和。于是在王后“枕边风”一吹的情况下,赵武灵王顺势就改变了主意。
于是赵何就成为了接班人,但是赵武灵王觉得赵何的性格又太软弱、人太厚道,只怕是管不住手下那些骄兵悍将和奸臣。
所以他经常这么教育赵何,“你是堂堂正正一国之君,除了你的王位、你的国家,你的心里不能装着任何人,包括你的父亲。一个君主应该为了他的王位不择手段地去拼、去争、去抢,为情不是帝王之心。”
“废长立幼”纵观中国历史都没有什么好事。对于父亲想把王位传给赵何的做法,赵章还有恪守礼法的一班大臣当然很不服气,老祖宗留下的规矩不能乱改的。就这样,赵章和大人们一派,王后和赵何一派,两帮人天天在赵武灵王面前闹得没个消停,把赵武灵王烦得不行。
人这一烦,脑子就容易短路,不太好使。为了图个清净,赵武灵王想了一个狠招,什么招呢?
“你们争来吵去的,不就是为了我死后让谁接班的事嘛,那行,我提前把这事给办了,看你们还争什么?”赵武灵王自己提出来,“国君我不当了行了吧,王位我直接传给小儿子赵何,这么定了,谁都不许再闹了”。
可赵雍不是还没死呢,提前退休他干嘛去呢?当时还没有“太上皇”这个说法,赵雍就给自己想了一个封号叫做“主父”,也就是太上皇的意思。
赵武灵王要是真的提前退休,在宫里种种花、钓钓鱼,享享清福,安度晚年也是一个不错的结局。偏偏好不容易清静了两天的赵雍,没多久就自己跳出来“搞事情”,搞什么事情呢?
他看这大儿子赵章天天得跪在弟弟面前口称“大王”,觉得有点于心不忍,“这个王位本来是老大的,自己因为被吹了枕头风给了老二,是不是太委屈老大了呢?手心手背都是肉呀,能不能想个办法来个一碗水端平呢……”
琢磨来琢磨去,他还真就想出一个主意,就是把赵国一分为二,让两个儿子都当国君。估计当时的赵武灵王这个脑子已经有点开始糊涂了,不然怎么会想出这样的“馊主意”呢?好好的一个国家,统治者自己搞分裂,这叫什么事呢?
可人家就是想这么办,还派人去做小儿子赵何的思想工作,那么他能把这事办成吗?
这事小儿子赵何自然不答应,“我都已经是国君了,突然要分一半江山给哥哥,换谁也不行”!
那么大儿子赵章呢,到处拉帮结派、招兵买马,铁了心的要帮父亲把这事儿给干成,这样他好当国王不是!
一时之间,赵国朝野上下乱作一团,赵武灵王一看又没消停日子过了,这个时候他干脆屁股一拍出门“散心”去了。就这样,赵武灵王来到了远离都城的沙丘行宫,准备等两个儿子闹腾够了再出来收拾残局。
可是赵章跟赵何早就不是小孩子了,老爹不在跟前,那还等什么?操家伙就开打,几番厮杀下来,赵章被弟弟打败了,于是就逃往沙丘行宫想让父亲救他一命。可是赵何不愿意,带兵杀到行宫把他给杀了,按说事情到这儿该结束了吧?
可是经过父亲多年言传身教的赵何早就不是当年那个厚道的小王子了,心肠狠着呢,“既然已经杀了亲哥哥,也不在乎再多一个,一不做二不休,这个不好好养老的亲爹,最好也就不要在这世上指手划脚了”。
“亲手弑父”这样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他还不会干,但是想让一个人死,那办法实在太多了。赵何下了一道命令“军队继续包围沙丘行宫,任何人不得进出”。
后来的事不说相信大家也猜得到了,据史料里边说“赵武灵王在行宫被困整整三个月,粮食吃尽了,就爬上树掏鸟蛋吃,鸟蛋没了就剥树皮啃,树皮吃完了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就这样,杀伐果断的“铁腕霸主”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在沙丘行宫,可悲可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