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子女会得到母亲全部的爱。那两个子女会分别得到母亲一半的爱吗?
当有两个儿子时(或者女儿),母亲往往偏爱小儿子(女儿),这在我们现在生活中也是常有的事。
春秋时期,也有一位母亲过分偏爱小儿子,最终导致母子反目成仇,兄弟相残。
这个母亲叫作武姜,是春秋时期申国申候的女儿,也是郑武公的正夫人。武姜是中国几千年来母亲偏爱小儿子的典型代表。武姜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作寤生,也是后来的郑庄公,小儿子叫作共叔段。
为什么武姜喜欢小儿子讨厌大儿子呢?原因是武姜生大儿子的时候是难产,而生小儿子的时候是顺产。要注意那时候的难产很致命,不像现在可以剖腹产。所以武姜很讨厌大儿子寤生,并且在生了小儿子后,越来越喜欢小儿子。
虽然没有得到母亲的喜爱,但是郑庄公得到了父亲郑武公的认可。公元前744年,郑武公患病。武姜请求郑武公让小儿子共叔段作为太子继位,但是郑武公拒绝了。同一年郑武公病逝,太子寤生(郑庄公)继位。
虽然郑庄公成功当上郑国国君,但是武姜还是不肯罢休,仍然计划替小儿子谋取国君之位。武姜想的办法是里应外合:让自己留在国都,而让共叔段封在外地的制邑,并且招兵买马,扩充势力。等到时机成熟,两人里应外合,一举拿下国君之位。
作为后来箭射周天子的郑庄公,自然对武姜的算盘是了如指掌。郑庄光用两个理由驳回了武姜的请求:①制邑太远了,叔段不好管理;②制邑之前是东虢国的封地,局势还不稳。
武姜只好退而求其次,请求庄公让京邑作为小儿子的封地。郑庄公此时同意了,因为京邑四周无险可守,非常好拿下。
有了母亲武姜的支持,叔段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实力范围。谋划了二十多年后,叔段认为时机成熟,便开始起兵谋反。但是郑庄公也不是傻子,早就准备充足了,叔段很快就兵败逃亡到共地,这也是共叔段称呼的来历。
为什么郑庄公放任叔段与母亲武姜谋乱二十年之久而不早点动手呢?毕竟这两人,一个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一个是自己的亲生弟弟。郑庄公不是冷血之人,自然幻想这两人悔悟收手。所以,郑庄公一直在痛苦地等待着。
历史上对公叔段的结果没有详细记录,是最终逃亡隐姓埋名了还是被郑庄公的军队杀死了,这个我们不得而知。
被母亲和弟弟算计了二十多年,最终他们还是动手了。对于武姜的偏心,郑庄光也已经忍到了极点。郑庄公让人将母亲武姜押送到距离国都三百多里的城颍。并且,郑庄公还让人给武姜带了句狠话:不及黄泉,不相见也。意思是老死不相见,可见郑庄公生气的程度。
后来郑国大夫颍考叔通过一个办法让郑庄光原谅了母亲武姜。颍考叔带着礼物进献给郑庄光,庄公当然安排了宴会。宴会上有很多好肉,颍考叔却不动筷子。郑庄光就问为什么颍考叔不动筷子。颍考叔回答,家中有老母,要将这些肉带回去给母亲。
人非圣贤,孰能无情?虽然母亲偏心,但是郑庄光受到天生母子情的影响,此时也想念母亲。考虑到之前说过的话(不及黄泉,不相见也),颍考叔给庄公想到了一个办法,挖一个能见到黄泉(估计就是地下水)的隧道,让庄公和母亲相见。最终母子见面,母子也和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