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史记》故事 周公为周武王、周成王祈福的故事

《史记》故事 周公为周武王、周成王祈福的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清澜说历史 访问量:4185 更新时间:2024/1/18 21:34:49

《史记.鲁周公世家第三》中详细记载了

周公旦

的故事,其中就有周公旦给

周武王

周成王

祈福的故事。周公旦是

周文王

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文王还在世的时候,周公旦作为儿子,就特别孝顺,忠厚仁爱,超过了其他兄弟。周武王即位之后,周公旦辅佐周武王,许多政务都由他处理。周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之后,大封功臣、同姓、亲戚。周武王封周公旦在

少昊

的故墟曲阜,称为鲁国,周公旦就是第一代鲁公。周公自己没有去封国,而是留在朝廷继续辅佐周武王、周成王,他让长子

伯禽

到鲁国封地为鲁公,处理鲁国政务。

周武王灭殷纣后的第二年,天下还没有完全统一,周武王得病了,身体不舒服,群臣恐惧,

姜太公

召公

虔诚地进行占卜。周公旦说:“这样还不能让我先王动心。”于是,周公旦把自己作为供品,设置了三个祭坛,自己面向神坛站立,捧璧持圭,向

周太王

周王季

周文王

的灵位祷告。周公旦命史官作册文祝告说:“你们的子孙周王姬发,现在劳累成疾。假如三位先王欠上天一个儿子,请让我姬旦代替周王姬发吧。姬旦聪明能干,多才多艺,能侍奉鬼神。周王姬发不如姬旦心灵手巧,不会侍奉鬼神。但周王姬发秉受天命,要普济天下,并且他能让你们在世的子孙过上稳定的生活,而且,天下的人民也都敬畏他。不能使天赐宝运中途断绝,我们的先王也能因为姬发在位,而得以永享奉祀。现在我通过占卜的大龟听命于先王,你们如果能同意我的要求,我将圭璧献上,听从你们的安排。你们如果不同意,我就把圭璧收藏起来。”

周武王的影视形象

周公旦命史官作册文向周太王、周王季、周文王祷告,周公要替代周武王去死,然后到三王祭坛前占卜。占卜的人都说吉利,周公旦非常高兴,打开藏在柜中的占卜书察看,果然是吉象。周公旦进宫向周武王庆贺说:“大王没有灾难,我刚收到三位先王的命令,让您只需要考虑如何保持周室天下的长久统治。这是上天让您考虑如何行使好天子之职。”周公把册文收进金丝缠束的柜中秘藏,警告守柜的人不许泄露。第二天,周武王果然痊愈了。

后来,周武王逝世,周成王继位,周成王还年幼,还在襁褓之中。周公旦担心天下人因为听说武王死了,而背叛朝廷,便登位代替周成王处理朝政,执掌国家大权。周公旦代替周成王治理天下时,背靠绘有斧形图案的屏风,接受诸侯朝拜。七年后,周成王长大,周公旦还政给周成王,周成王开始临朝听政,周公面向北站立,站在臣子的位子上,仍然是一副小心恭敬战战兢兢的样子。

年幼的周成王也生病了,周公旦剪下自己的指甲扔入河中,向河神祷告说:“王年幼不懂事,触犯神灵的是我姬旦。”周公旦把这段祝告册文也藏在秘府。周成王的病果然痊愈。

周成王当朝之后,有人说周公旦的坏话,周公旦逃到楚国。后来,周成王打开秘密档案,发现了周公旦当年的祈祷册文,感动得泪流满面,立即接回周公旦。

周公旦去世之后,周成王把周公旦安葬在毕原,意思是让他陪伴着周文王,表示成王不敢把周公旦视为臣子。

周公旦去世那年,正是秋天,庄稼还没有收割。有一天,突然刮起了暴风,雷霆大作,庄稼全都倒伏在地,大树也被连根拔起,王都的人都非常害怕。周成王同众大夫穿好朝服,打开金丝封缄的祭祀册文,看到了周公旦愿意以自己的身体替周武王去死的祷文。太公、召公和成王因此问史官和有关人员,他们说:“确有此事,不过以前周公命令我们不许说出去。”

周成王拿着册文哭着说:“恐怕以后再没有这样的祷文了!过去周公为王室如此辛劳,只是我年幼不能理解。现在上天发威,来彰显周公之德,我应该设祭迎其神,这也符合我们国家的礼仪。”

周成王因此来到郊外,举行了郊祀,天下起了雨,而风向却反转了,倒伏的庄稼全都立起。太公、召公命令国人,凡是倒下的大树都扶起来,培实土基。当年获得了大丰收。于是,周成王特准鲁国可以在南郊祭祀文王。所以,鲁国有一套天子使用的礼乐,是因为褒奖周公旦的品行而特别赏赐的。

周公旦的事迹有很多,我在这里只选取了这两个故事。

原创首发,图片来自网络。

标签: 周成王

更多文章

  • 君子无戏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周成王桐叶封侯

    历史人物编辑:一枕残夢标签:周成王

    周公把政权交给成王后,自己便留在东都,开始精心经营东都,可是,事务繁重,没多久,年老的周公就因过度劳累离开了人世。为了周王朝的兴盛,周公鞠躬尽瘁。成王为了纪念周公不朽的功绩,将他和文王、武王葬在了一起。周公死后,成王万分悲痛,每当想起周公,为了周朝的兴旺披肝沥胆,而自己却听信谣言,多次使周公蒙受冤屈

  • 历史后宫嫔:邑姜,周武王姬发王后:灭商兴周,一代女中豪杰

    历史人物编辑:忆三线标签:邑姜

    邑姜:西周周武王姬发王后,也是姜太公的女儿,此女温柔贤淑,内治后宫,是灭商兴周的功臣之一。武王早逝以后,又辅佐两朝君主,使得国家兴旺,让西周达到了一个高度繁荣和统一的时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有一座专为祭奠邑姜的宋代建筑“圣母殿”,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有一天,周王姬发陪姜太公在丰邑湖边钓鱼,垂钓之余,两个

  • 往事成千古 地灵论唐晋——唐叔虞封地晋阳考证(二)

    历史人物编辑:漂流向海标签:唐叔虞

    三、清代顾炎武取李泰翼城故唐城弃晋阳故唐城进而否定叔虞封地晋阳说唐代李泰《括地志》对故唐城的两处记载从此为后人否定唐叔虞封地晋阳说提供了借口。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一否定叔虞封地在晋阳就是按照这一思路来的。但是他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理由。他的“晋国”条可以说是他立论的一个基础,他说:“晋自武公灭翼

  • 晋国始祖、三晋文化开创者、周武王之子——唐叔虞和晋祠的渊源

    历史人物编辑:蔡文丽标签:唐叔虞

    唐叔虞,姬姓,名虞,他是西周时期晋国的始祖、三晋文化的开创者。他也是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同母弟,其母亲是齐太公吕尚之女。因封地在唐国,史称唐叔虞, 唐叔虞在封地唐政绩卓著,他成为晋国立国创业的始祖,作为三晋文化的开创者,他是做出不可磨灭的功绩。 唐叔虞去世后,其子继位

  • 因一件事,叔齐伯夷劝阻周王伐纣,最后商朝灭亡,他俩饿死在山上

    历史人物编辑:逸凌人物集标签:伯夷

    叔齐和伯夷都是孤竹国的后代,他们两个都可以成为国君的继承人,但是他们俩都拒绝了。之后,孤竹国的君主就强行逼迫他们两个上位,他们不愿接受就逃到了周国。当周王决定讨伐商纣时,他们俩就跑到路上阻拦武王;最后商场被灭了,他们俩就以吃周朝的米饭为耻,然后跑到山上去吃草,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为什么他们二人要阻止周

  • 怒斥司徒、回绝奸宦的耿直之臣,心存伯夷,放弃生机,绝命疆场

    历史人物编辑:柳叶风动标签:伯夷

    东汉末年,四方不宁。尤其是凉州(今甘肃武威凉州区)无休止的战乱,更是让汉灵帝刘宏不得清净。这一日,刘宏腾出时间,组织朝臣分析讨论解决方略。时任议郎的傅燮(字南容,今宁夏吴忠市人)也参加了这一朝会。与会人员提出的方案虽然不少,但大多是擦边球性质的,无关疼痒;有些纯粹是在应付刘宏。一、秉持大义,怒怼司徒

  • 死首阳山的伯夷叔齐是死社稷还是死君王?

    历史人物编辑:宋晋凯标签:伯夷

    伯夷叔齐是古代社会有名的忠义之人。他们是很多有识之士推崇的忠义代表。在商周易代之时,二人为了阻止周军东进,曾经面见周武王姬发,但是这次劝谏毫无效果,双方见面不欢而散。伯夷叔齐二人继续归隐,而周军乘着商军主力东征夷方,朝歌空虚,商王帝辛组织奴隶抵挡未果之后自杀,宣告商超灭亡。消息传到二人隐居之地,本来

  • 司马迁作《史记》为何要把伯夷传列在第一位

    历史人物编辑:耿金涛标签:伯夷

    孤竹国是东夷的一个国家,殷商开国之君商汤分封的,国君姓墨胎,商纣王时的国君名初,字子朝。国王有三个儿子,老大伯夷,老二仲达,老三叔齐。国王临终把王位传给能力较强的老三叔齐,但是老三不干,非要让给老大,老大也坚决不当,两家伙相继逃亡,跑到西周姬昌那里养老去了。老二只好勉为其难当了国王。武王伐纣,伯夷兄

  • 司马迁笔下的伯夷叔齐,精神可佳,却是孤家寡人

    历史人物编辑:史说流年标签:伯夷

    《史记》作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诸多帝王将相,名人义士。他们的人生各异,精彩纷呈,或建功立业,或悲情报国,或大义凛然,不一而足,事迹一般都十分得详细,给后人呈现出数千年前的中国社会精彩的历史画卷。但,《伯夷列传》却是例外。这篇列传,记述伯夷、叔齐的事迹非常简单:“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

  • 透过《伯夷列传》,看清司马迁的小心思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大赛场标签:伯夷

    七十篇列传之首,司马迁用来记叙“义人”伯夷、叔齐的故事。虽然《伯夷、叔齐列传》位居第一,但是他们并非司马迁倾慕之人。在《管晏列传》文末,司马迁直白地表达了对晏婴的倾慕之情,“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假如晏婴在世,即使让我给他挥鞭驾车,也是高兴和向往的啊!《伯夷列传》类似于夹叙夹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