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曹操愿以全家性命相托的挚友张邈,为何会背叛他?

曹操愿以全家性命相托的挚友张邈,为何会背叛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直爽侃历史 访问量:337 更新时间:2023/12/31 3:48:39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作者:瀛洲海客

曹操少年时代的两大挚友,无疑是袁绍与张邈

建安五年(200年)以前,曹操都可以视为袁绍集团的一份子,用现代话说,他是“兖州分公司老总”。只是曹操这个“分公司”想独立,还要把袁绍的“总公司”干掉,这对昔日的“好兄弟”,才会就此反目。

反观曹操与张邈,本没有多少利益纷争,是以两人的关系也更加亲近。据《三国志·张邈传》记载:“

太祖之征陶谦,敕家曰

:‘

我若不还,往依孟卓。

后还,见邈,垂泣相对。其亲如此。

孟卓,即张邈字也。袁曹二人年轻时,与张邈相交莫逆。后董卓乱政,与曹操首举义兵之人,便是张邈;

汴水之战,

曹操有心追逐,却苦于兵马不足,还是张

及时资助了他。所以袁绍与张邈交恶后,曹操一直努力化解两人之间的矛盾,甚至为了张邈顶撞袁绍。

可见在曹操心中,张邈是值得托付的挚友。故曹操征讨徐州前,会将全家

老小

托付给张邈。但曹操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虽顶住了来自外界袁术的征伐(指封丘之战),却因陈宫、张邈等人的倒戈一击,差点失去了兖州。何以至此?

一、兖州士族与豪强

曹操首次治理一个大洲,政治手段上略显不足:他没有正确处理好与兖州士族的关系,方才有此之祸。

简单而言,曹操在士族集团的支持下,方才入主兖州;但在这之后,他却重用豪强,并试图把士族集团控制在手中,这才

引起后者

不满乃至

反抗。

士族与豪强之间,其实有明显界定。前者混的是名士圈子,多掌握政治上的垄断权与社会风评;后者

多是地方中小地主阶级出身,有一定的军事和经济实力,

渴望政治地位上的提升。当然,不排除横跨州郡之间

的顶级士族

也可以

掌控相当强大的力量。

曹操入主兖州的第一步,是担任东郡太守,这是袁绍和现任兖州刺史刘岱博弈的结果。在此期间,东郡人陈宫在地方长官曹操的征辟下,步入宦途,并在刘岱死后,主动请缨前去游说其他士族,好让曹操正式入主兖州。

陈宫哪里来的信心?见《三国志·吕布传》注引《典略》记载:“(陈宫)

刚直烈壮,少与海内知名之士皆相连结。

陈宫年轻时,便曾与各方名士有密切往来。当时,名士不一定要立即做官,在乱世到来之际,他们往往会待价而沽,选择合适之人辅佐。陈宫蛰伏多年,见曹操豪迈之气,遂欣然辟命,为其奔走。

更何况,陈宫也知道:曹操不仅有袁绍为后台,他还和兖州各大士族、豪强都非常亲善。济北相鲍信,与曹操相识甚早,后者起兵时,“信与弟韬以兵应太祖”,遂被曹操引为心腹,“亦亲异焉”。陈留太守张邈,更是曹操挚友,关系亲厚,非比寻常。

鲍信是兖州豪族代表,陈宫、张邈又是当地士族冠冕,在他们的一致认同下,曹操顺利被推举为兖州牧,而后前往寿张征讨黄巾。

不过,

鲍信在这场战争中的罹难,

意外改变了曹操对兖州的

态度

二、王匡与边让之死

鲍信为救曹操力战而死,其他士族虽坐拥一定军事力量,却未见其出兵。是以鲍信战死后,曹操仿佛开窍一般,开始收拢地方豪强。双方之间,一个需要强大武力,一个需要政治待遇,故一拍即合。

值此期间,曹操“唯才是举”的主张

隐隐

露出

苗头。鲍信故将于禁、陈留典韦、东阿程昱、山阳满宠等人,皆出身寒门,却在曹操提拔下

身居要职。除他们之外,东阿薛氏、乘县李氏、濮阳田氏等地方豪强,也纷纷选择效忠。曹操后来能固守三县之地击败吕布,便离不开这些地方豪强的帮助。

反观陈留太守张邈、济阴太守吴资、九江太守边让以及曹操的“心腹”陈宫,却被排除在了兖州核心决策圈子外。而真正让张邈、陈宫选择背叛曹操的,

是王匡与边让之死。

河内太守王匡,“

轻财好施,以任侠闻

”。他曾是大将军何进心腹,也是其征召的四方猛将之一。受何进指示,王匡曾回到家乡泰山郡招募山民,说明他手中的军事实力不容小觑。张邈“少与侠闻”,且与王匡的“朋友圈”高度重合,

可知

两人大概率是旧识。正因如此,王匡在回到家乡泰山郡后,才会成为兖州士族拉拢的对象。

据《三国志·武帝纪》注引

谢承《后汉书》

记载

:“

(王匡)

为卓军所败,走还泰山,收集劲勇得数千人,欲与张邈合。

(王)

匡先杀执金吾胡母班。班亲属不胜愤怒,与太祖并势,共杀匡。”

关东联军成立后,董卓曾派遣大鸿胪韩融、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循、越骑校尉王瑰等多位重臣

为使,

前来招安关东群雄。盟主袁绍得知后,遂令王匡将他们悉数下狱。其中,胡母班是王匡妹夫,但后者为表明决心,直接把包括胡母班在内的诸位重臣尽皆斩首(韩融幸免)。

曹操显然是这件事的知情人。故王匡回归后,曹操联系到地方豪强胡母氏,与之联手将王匡快速击杀。曹操这招“借力打力”的手段,可谓百试不爽。在此雷霆手段之下,兖州士族面面相觑,不敢再有动作。

曹操不是任人

捏的面团

在解决王匡后,他又处死了(前)九江太守边让,

以对

兖州士族杀鸡儆猴。边让是陈留高士,声名隆重,不只何进对其礼遇有加,就连孔融、王朗等“海内知名之士”也

时常递上名帖,

欲与之交往。

可以说,边让是“名士中的名士”,就连张邈、陈宫等人,在他面前也要低上一头。但就是这么一个人,曹操却说杀就杀。虽说此举起到了很好的震慑效果,可恰恰是因为效果太好,陈宫、张邈才会感到惶恐与不安。

三、寻找新的话事人

张邈、陈宫与曹操私交甚厚,但他们仍选择背叛,这是其身后的兖州士族集团共同

做出的决定。

一方面,地方豪族与曹操的合作,令兖州士族的地位发生

动摇;另一方面,王匡、边让之死,让兖州士族看清了曹操“破浮华交会之徒”的决心,也让他们的性命遭受

严重威胁。

因此,他们要寻找新的话事人。唐长孺先生曾说过:“东汉时期的地方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当地大姓、冠族控制的。”乱世以来,他们虽掌握政治垄断权,却缺少一定的武装力量来保护自身利益。故他们一开始选中曹操,

打算借

后者

强大武力来维系地位。

但曹操是个有野心的,他想要全面地、真正地掌控兖州,而不是沦为士族推到明面上的“傀儡”。这便意味着:双方之间的恩怨,不可调和。因此,陈宫才会对张邈说出这么一番话:

"今雄杰并起,天下分崩,君以千里之众,当四战之地,抚剑顾眄,亦足以为人豪,而反制于人,不以鄙乎!今州军东征,其处空虚,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兖州,观天下形势,俟时事之变通,此亦纵横之一时也。"

所谓“反制于人”,即指曹操已成长起来,他与袁绍一般,随时可以威胁到兖州士族。而后,陈宫又建议张邈和自己一起迎奉吕布这个“壮士”。

虽说吕布“轻狡反覆,

唯利是视

”,恶名在外,但对兖州士族来说,

也有两个优点:一个是

头脑简单,方便拿捏与操控。这也是王允招揽

吕布

的原因,且从他对吕布的称呼“剑客”看,他心里

同样

瞧不起吕布。另一个是吕布

出身,他是边地军阀,在脱离故土后,便犹如无根浮萍,只能

依靠

地方士族供养,方才能发挥出战斗力。

而且,从“权(且)迎之”“

时事变通

”等说辞看,这显然就是权宜之计。可见陈宫、张邈等人把吕布招来,就是“过渡”用的。一旦他们恢复了在兖州的掌控地位,吕布便能被其

随意

拿捏了。

据《三国志·吕布传》记载:“

太祖初使宫将兵留屯东郡,遂以其众东迎布为兖州牧,据濮阳。郡县皆应,唯鄄城、东阿、范为太祖守。

曹操二征徐州期间,陈宫、张邈等人拥吕布入兖州,在他们的安排下,兖州各“郡县皆应”,唯有荀彧、程昱当即立断,才为曹操留下了

鄄城、东阿、范

县三县之地

作为

其日后

反攻吕布的根据地。

彼时,吕布有兖州士族支持,其麾下战斗力强悍的并州军也得到了有效补给。既然如此,曹操又是如何仅凭借三县之地,成功将吕布赶出兖州的呢?

未完待续

……

参考资料: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方诗铭:《三国人物散论》;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

图片来源于网络

E

ND

标签: 张邈

更多文章

  • 三国中,曹操一生中最痛恨的人是谁?背后捅刀的张邈

    历史人物编辑:老虫侃历史标签:张邈

    引为一生至交、却背后捅刀的张邈。张邈是东汉末年的名士“八厨”之一,这不是说他是厨子,而是乐于助人、接济贫困,并且帮助人可以倾家荡产的帮。同时,张邈和曹操、袁绍三人很早就结识了,和曹操关系要好,被曹操引为至交。关系好到什么程度呢?曾一起举事。早在董卓乱政之时,张邈当时是陈留太守,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逃

  • 成立反董卓联盟的人,其实是陈留太守张邈

    历史人物编辑:白话下三国正史标签:张邈

    所谓“奔走之友”是指“鼎力相助的挚友”,张邈对袁绍的帮助,无愧于位列袁绍的五大“奔走之友”之首。主要表现在他组织成立了讨董联盟,将袁绍一手扶上了盟主之位,让其出道不久即高开高走。帮助袁绍的基础 张邈兖州东平国人,首要身份标签是党人,名列“八厨”之一,仗义疏财,急人所难。他与弟弟张超同为太守,说明家里

  • 张邈、陈宫为何背叛曹操?

    历史人物编辑:杨小康标签:张邈

    【写活历史人物•汉末三国系列之张邈】这个话题本来在写吕布的时候,顺带着提了几句,今天拎出来再专门唠叨唠叨,意在深度剖析一下张邈内心复杂的活动,从而揭示人性的的复杂性。说实话,当我读到张邈背叛曹操的时候,感到不可思议。曾经那么好的生死之交 ,患难兄弟,怎么一下子就演变称敌手了呢?感觉曹操并没有作对不起

  • 陈宫、张邈一起背叛曹操,为何曹操善待陈宫家人,诛张邈三族!

    历史人物编辑:陈俊刚标签:张邈

    曹操的好杀历来为人所诟病,孔融、杨修、身边的卫士、小妾等等,还有谜一样的吕伯奢一家。但其实曹操杀人也是有选择的,比如陈宫、张邈二人一起背叛曹操,害得曹操差点丢了兖州。但曹操对待陈宫、张邈两人的家人却不一样,灭了张邈三族,却劝降陈宫并善待他的家人。张邈和曹操认识得更早,关系也更为亲密。张邈,字孟卓,东

  • 张邈和曹操是怎样成为敌人的?张邈又为什么选择迎接吕布到兖州?

    历史人物编辑:茶小姐说历史标签:张邈

    张邈把吕布迎接到兖州就是为了对付曹操,进而达到霸占兖州的目的,原本生死之交的俩人最终在利益面前成为一对不死不休的敌人。张邈和曹操是如何成为敌人的呢?那么张邈又为何选择迎接吕布到兖州?我们一起细细的分析其中是非曲直。张邈和曹操是如何反目成仇?张邈和曹操俩人在成为敌人之前,是生死之交,可以互相托付生死的

  • 都是背叛,曹操杀了张邈的家人,却一直供养陈宫的家人

    历史人物编辑:清依说史标签:张邈

    因为历史上的曹操对待张邈的感情,与对待陈宫的感情是不一样的,早期创业的曹操对待张邈的感情非常深厚,而对待陈宫的感情则为一般。张邈是曹操早年非常要好的朋友,初平年间,任陈留太守,曹操之所以能起兵,很大程度上就是张邈支持的。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后,朝廷内部政治斗争非常激烈,首先是汉灵帝生前宠信的大宦

  • “捋虎须”将军朱桓的二三事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述标签:朱桓

    ——兼析朱桓的“狂病”之谜原创作者:余世亮本文主角是“捋虎须”的将军朱桓。在讲朱桓捋孙权“虎须”的故事之前,先讲一讲孔子“捋虎须”之事,这件事记载在《杂篇·盗跖》篇里。话说孔子要去劝说盗跖发过自新,想不到孔子反而让盗跖教训一通,并留下了孔子自嘲的“捋虎须”之比喻。孔子和柳下季结成朋友,柳下季的弟弟,

  • 捋一捋朱治、朱然、朱桓、朱据的关系,他们有何历史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宋赞标签:朱桓

    我们读三国,经常会对一些人物有些模糊不清的感觉。比如颍川荀氏的荀彧、荀攸、荀谌、荀悦等子弟,之前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进行了介绍。今天我们再来介绍一下,东吴朱氏的大将们,朱治、朱然、朱桓、朱据。朱治——孙坚旧将,三朝元老朱治,字君理,丹杨郡故鄣县人,早年曾担任县吏,后被察举为孝廉,州里辟其为从事,随孙坚

  • 蜀汉灭亡后罗宪奉诏投降曹魏并和孙吴力战,后被司马炎封侯

    历史人物编辑:汉字背后的故事标签:罗宪

    罗宪是蜀汉末年永安的守将。景元四年(263年)魏国大举进攻蜀汉,永安都督阎宇回援成都后,罗宪只带两千人守卫永安。刘禅在成都投降后,东吴方面数万大军西进,罗宪没有投降吴国,却坚持抵抗吴军半年多,最后投降了魏国。《资治通鉴》史料记载如下:“初,刘禅使巴东太守襄阳罗宪将兵二千人守永安,”“及得禅手敕,乃帅

  • 刘禅投降后,那位驻守永安的罗宪,才能不输邓艾

    历史人物编辑:余小斌标签:罗宪

    一个三国鼎立,群雄并起的时代,在这里不断上演着一段段英雄传奇。面对这个混乱割据的局面,魏蜀吴到底谁才是最后的赢家?或许当时谁都没有想到第一个灭亡的是蜀汉。而提起蜀汉的最后的战将,都会提到姜维和阎宇,而实际战斗到最后一刻的,是罗宪。仇恨的开始,罗宪与“吴国”的“缘分”罗宪年纪轻轻就非常有才华,凭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