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宪是蜀汉末年永安的守将。景元四年(263年)魏国大举进攻蜀汉,永安都督阎宇回援成都后,罗宪只带两千人守卫永安。刘禅在成都投降后,东吴方面数万大军西进,罗宪没有投降吴国,却坚持抵抗吴军半年多,最后投降了魏国。《资治通鉴》史料记载如下:“初,刘禅使巴东太守襄阳罗宪将兵二千人守永安,”“及得禅手敕,乃帅所统临于都亭三日。吴闻蜀败,起兵西上, 外托救援,内欲袭宪。宪曰:‘本朝倾覆,吴为唇齿,不恤我难而背盟徼利,不义甚矣。 且汉已亡,吴何得久?我宁能为吴降虏乎!’保城缮甲,告誓将士,厉以节义,莫不愤 激。吴人闻钟、邓败,百城无主,有兼蜀之志,而巴东固守,兵不得过,乃使抚军步协率众而西。宪力弱不能御,遣参军杨宗突围北出,告急于安东将军陈骞,又送文武印绶、 任子诣晋公。协攻永安,宪与战,大破之。吴主怒,复遣镇军陆抗等帅众三万人增宪之围。”“罗宪被攻凡六月,救援不到,城中疾病太半。或说宪弃城走,宪曰:‘吾为城主, 百姓所仰。危不能安,急而弃之,君子不为也,毕命于此矣!’陈骞言于晋王,遣荆州刺史胡烈将步骑二万攻西陵以救宪。秋,七月,吴师退。晋王使宪因仍旧任,加陵江将军,封万年亭侯。”
罗宪字令则,父亲罗蒙,是蜀国的广汉太守,其师则是蜀汉大儒谯周,和写《三国志》的陈寿算师兄弟。
罗宪也算是位早慧的天才,十三岁时便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在谯周的众多弟子中,其被比为孔门十哲之一的子贡。
罗宪为人,颇有蜀汉一帮理想主义者的风范。史载罗宪“性方亮严整,待士无倦,轻财好施,不营产业。”总之,从儒家修养的角度说,绝对称得上典范。
罗宪
陈祇亡后,黄皓开始专权。“方亮严整”的罗宪自不屑与之为伍,于是被贬为巴东太守。当时都督巴东的是右将军阎宇。阎宇其人,因投附黄皓,在演义里是个弄权小人,但其实其为人勤勉,处事精细。阎宇就很看中罗宪的才干,就让其太守领兵,做自己的副手。后魏国进攻蜀汉,阎宇回防成都,罗宪就成了巴东重镇永安的军政一把手。
蜀汉灭亡后,他有两种选择:一则是投降魏国,一则是投降东吴。为什么他选择投降魏国,而与东吴苦战呢?有以下几个原因:
蜀汉皇帝都投降魏国了,罗宪是奉诏而降魏
西蜀覆灭后,蜀汉许多缘边郡县处于混乱状态,旧朝廷没有了,新政权还没进入,人心惶惶,不知去向。身为巴东太守的罗宪已经收到蜀帝刘禅的诏书,指示他向魏军投降。此时的刘禅实际上已经逊位,但是从君臣大义上说,他是罗宪的老东家,罗宪是臣子。罗宪奉诏降魏,名正言顺。
东吴军队兵临巴东城下
然而,罗宪尚未向魏军投降,就发生一起突发事件:东吴军队以救援蜀汉为名,发兵出击巴东(四川奉节),企图占领这个入蜀的关键城市。这时蜀汉已经灭亡,救援蜀汉只是句空话,吴帝孙休的真实意图是浑水摸鱼,吞并蜀汉东部沿江诸郡县。
罗宪对东吴军队的举动十分震怒,说道:“本朝倾覆,吴为唇齿,不恤我难而背盟徼利,不义甚矣。 且汉已亡,吴何得久?我宁能为吴降虏乎!”此时他手中只有两千人马,却据城自守,负隅顽抗,令东吴军队进攻受阻。
孙休
苦撑危局,罗宪死守巴东
吴军进攻受挫,吴帝孙休大怒,命令抚军将军步协率兵增援,不夺巴东不肯罢休。在吴军强大攻势面前,罗宪苦苦支撑,并急急向魏国安东将军陈骞求援。应该说,罗宪也颇有能耐,在兵力居于劣势的情形下,他居然打败步协的援兵,巴东仍岿然不动。孙休都气疯了,巴东只有区区两千守兵,若是都攻不下来,帝国脸面何存?他又派陆逊的儿子陆抗领兵三万,从西陵出兵直取巴东。
此时巴东已经被围数月,城市疫疠流行,病倒的人超过一半。眼看敌人兵力越来越多,巴东已是无力支撑下去,有人便劝罗宪弃城而逃,守城守到这份上,已经对得起天地良心了。罗宪慨然道:“夫为人主,百姓所仰,既不能存,急而弃之,君子不为也。毕命于此矣。”
东吴无功而返,罗宪一战成名
巴安形势危急,魏国安东将军陈骞上书晋王司马昭,司马昭指示荆州刺史胡烈率步骑兵两万人,袭击东吴军事重镇西陵,以缓解巴东的军事压力。
此时距离出兵巴东已有六月之久,东吴军队久战无功,疲惫不堪。由于胡烈摆开进攻西陵的架势,陆抗不得不把三万兵力调回,事实上吴军已是无力攻下巴东。吴帝孙休最终不得不下令撤围,巴东之战,吴师竟空手而还。
此役的失利对东吴无疑是一大打击。因为他们的对手并非强大的魏军,而是蜀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太守,在兵力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颗粒无收,西进计划严重受挫。倘若东吴能攻下巴东,挺进川蜀,势必有许多郡县望风归降。只是吴军低估了罗宪的能力,这一宏大的计划最终破产。
胡烈
后魏国荆州刺史胡烈来援,陆抗退兵,永安之危方解。
因此役,罗宪被实际已被司马氏掌控全局的魏朝廷加封陵江将军、监巴东军事,领任武陵太守。
晋室建立后,罗宪更被加西鄂县侯,其子也任给事中。
罗宪入洛阳,晋帝司马炎特下诏,评价其“忠烈果毅”,特赐其行军鼓吹。后更后更晋位冠军将军、假节。后罗宪还向司马炎推荐蜀汉旧臣常忌、杜轸等,都被重用。罗宪去世后,被追封安南将军,谥烈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