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蜀汉灭亡后罗宪奉诏投降曹魏并和孙吴力战,后被司马炎封侯

蜀汉灭亡后罗宪奉诏投降曹魏并和孙吴力战,后被司马炎封侯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汉字背后的故事 访问量:1915 更新时间:2023/12/17 3:34:22

罗宪是蜀汉末年永安的守将。景元四年(263年)魏国大举进攻蜀汉,永安都督阎宇回援成都后,罗宪只带两千人守卫永安。刘禅在成都投降后,东吴方面数万大军西进,罗宪没有投降吴国,却坚持抵抗吴军半年多,最后投降了魏国。《资治通鉴》史料记载如下:“初,刘禅使巴东太守襄阳罗宪将兵二千人守永安,”“及得禅手敕,乃帅所统临于都亭三日。吴闻蜀败,起兵西上, 外托救援,内欲袭宪。宪曰:‘本朝倾覆,吴为唇齿,不恤我难而背盟徼利,不义甚矣。 且汉已亡,吴何得久?我宁能为吴降虏乎!’保城缮甲,告誓将士,厉以节义,莫不愤 激。吴人闻钟、邓败,百城无主,有兼蜀之志,而巴东固守,兵不得过,乃使抚军步协率众而西。宪力弱不能御,遣参军杨宗突围北出,告急于安东将军陈骞,又送文武印绶、 任子诣晋公。协攻永安,宪与战,大破之。吴主怒,复遣镇军陆抗等帅众三万人增宪之围。”“罗宪被攻凡六月,救援不到,城中疾病太半。或说宪弃城走,宪曰:‘吾为城主, 百姓所仰。危不能安,急而弃之,君子不为也,毕命于此矣!’陈骞言于晋王,遣荆州刺史胡烈将步骑二万攻西陵以救宪。秋,七月,吴师退。晋王使宪因仍旧任,加陵江将军,封万年亭侯。”

罗宪字令则,父亲罗蒙,是蜀国的广汉太守,其师则是蜀汉大儒谯周,和写《三国志》的陈寿算师兄弟。

罗宪也算是位早慧的天才,十三岁时便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在谯周的众多弟子中,其被比为孔门十哲之一的子贡

罗宪为人,颇有蜀汉一帮理想主义者的风范。史载罗宪“性方亮严整,待士无倦,轻财好施,不营产业。”总之,从儒家修养的角度说,绝对称得上典范。

罗宪

陈祇亡后,黄皓开始专权。“方亮严整”的罗宪自不屑与之为伍,于是被贬为巴东太守。当时都督巴东的是右将军阎宇。阎宇其人,因投附黄皓,在演义里是个弄权小人,但其实其为人勤勉,处事精细。阎宇就很看中罗宪的才干,就让其太守领兵,做自己的副手。后魏国进攻蜀汉,阎宇回防成都,罗宪就成了巴东重镇永安的军政一把手。

蜀汉灭亡后,他有两种选择:一则是投降魏国,一则是投降东吴。为什么他选择投降魏国,而与东吴苦战呢?有以下几个原因:

蜀汉皇帝都投降魏国了,罗宪是奉诏而降魏

西蜀覆灭后,蜀汉许多缘边郡县处于混乱状态,旧朝廷没有了,新政权还没进入,人心惶惶,不知去向。身为巴东太守的罗宪已经收到蜀帝刘禅的诏书,指示他向魏军投降。此时的刘禅实际上已经逊位,但是从君臣大义上说,他是罗宪的老东家,罗宪是臣子。罗宪奉诏降魏,名正言顺。

东吴军队兵临巴东城下

然而,罗宪尚未向魏军投降,就发生一起突发事件:东吴军队以救援蜀汉为名,发兵出击巴东(四川奉节),企图占领这个入蜀的关键城市。这时蜀汉已经灭亡,救援蜀汉只是句空话,吴帝孙休的真实意图是浑水摸鱼,吞并蜀汉东部沿江诸郡县。

罗宪对东吴军队的举动十分震怒,说道:“本朝倾覆,吴为唇齿,不恤我难而背盟徼利,不义甚矣。 且汉已亡,吴何得久?我宁能为吴降虏乎!”此时他手中只有两千人马,却据城自守,负隅顽抗,令东吴军队进攻受阻。

孙休

苦撑危局,罗宪死守巴东

吴军进攻受挫,吴帝孙休大怒,命令抚军将军步协率兵增援,不夺巴东不肯罢休。在吴军强大攻势面前,罗宪苦苦支撑,并急急向魏国安东将军陈骞求援。应该说,罗宪也颇有能耐,在兵力居于劣势的情形下,他居然打败步协的援兵,巴东仍岿然不动。孙休都气疯了,巴东只有区区两千守兵,若是都攻不下来,帝国脸面何存?他又派陆逊的儿子陆抗领兵三万,从西陵出兵直取巴东。

此时巴东已经被围数月,城市疫疠流行,病倒的人超过一半。眼看敌人兵力越来越多,巴东已是无力支撑下去,有人便劝罗宪弃城而逃,守城守到这份上,已经对得起天地良心了。罗宪慨然道:“夫为人主,百姓所仰,既不能存,急而弃之,君子不为也。毕命于此矣。”

东吴无功而返,罗宪一战成名

巴安形势危急,魏国安东将军陈骞上书晋王司马昭,司马昭指示荆州刺史胡烈率步骑兵两万人,袭击东吴军事重镇西陵,以缓解巴东的军事压力。

此时距离出兵巴东已有六月之久,东吴军队久战无功,疲惫不堪。由于胡烈摆开进攻西陵的架势,陆抗不得不把三万兵力调回,事实上吴军已是无力攻下巴东。吴帝孙休最终不得不下令撤围,巴东之战,吴师竟空手而还。

此役的失利对东吴无疑是一大打击。因为他们的对手并非强大的魏军,而是蜀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太守,在兵力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颗粒无收,西进计划严重受挫。倘若东吴能攻下巴东,挺进川蜀,势必有许多郡县望风归降。只是吴军低估了罗宪的能力,这一宏大的计划最终破产。

胡烈

后魏国荆州刺史胡烈来援,陆抗退兵,永安之危方解。

因此役,罗宪被实际已被司马氏掌控全局的魏朝廷加封陵江将军、监巴东军事,领任武陵太守。

晋室建立后,罗宪更被加西鄂县侯,其子也任给事中。

罗宪入洛阳,晋帝司马炎特下诏,评价其“忠烈果毅”,特赐其行军鼓吹。后更后更晋位冠军将军、假节。后罗宪还向司马炎推荐蜀汉旧臣常忌、杜轸等,都被重用。罗宪去世后,被追封安南将军,谥烈侯。

标签: 罗宪

更多文章

  • 刘禅投降后,那位驻守永安的罗宪,才能不输邓艾

    历史人物编辑:余小斌标签:罗宪

    一个三国鼎立,群雄并起的时代,在这里不断上演着一段段英雄传奇。面对这个混乱割据的局面,魏蜀吴到底谁才是最后的赢家?或许当时谁都没有想到第一个灭亡的是蜀汉。而提起蜀汉的最后的战将,都会提到姜维和阎宇,而实际战斗到最后一刻的,是罗宪。仇恨的开始,罗宪与“吴国”的“缘分”罗宪年纪轻轻就非常有才华,凭借自己

  • 霍弋和罗宪“拥兵自重”,为什么会坐看蜀汉被灭?并非不想施以援手

    历史人物编辑:韩铮铮标签:霍弋

    这两人都是蜀汉灭亡时候才进入世人眼中的大将,而之所以作壁上观,并非不想救国,而是一系列客观因素造成的。(一)霍戈霍戈和罗宪都是“将二代”,特别是霍戈,其父霍俊是刘备手下的名将,不但能征善战,更是长于固守城池,他的成名之战就是以800士兵守住了葭萌关一年多,扛着了刘璋大军1万多人的攻击。霍俊死后,霍戈

  • 有人说霍弋和罗宪作为蜀国名将,魏国灭蜀之时,拥兵自重这话对吗

    历史人物编辑:宋赞标签:霍弋

    这个问题提的不符合历史事实。霍弋和罗宪确实是蜀国后期重要的将领不错,但是在魏国灭蜀国的过程中,这两人都积极表示要忠于蜀国,共同抵御魏国的攻势。但其主要的根源在蜀国的国君刘禅身上,由于当时刘禅对于魏国的进攻非常的惊慌,派出姜维、廖化等将领率蜀兵抵抗魏国的进攻。但当魏军将领邓艾从阴平绕小道攻涪,切断姜维

  • 成都失守的消息传至南郡,守将霍弋潸然泪下,身穿丧服,告祭三日

    历史人物编辑:余泳宏标签:霍弋

    公元263年,魏国兵分三路来攻蜀汉,远在南郡驻守的蜀汉大将霍弋听闻这个消息后,便上表后主刘禅,表示自己愿领兵退敌,但后主刘禅以战略已定为由,让其死守待命,不久,成都失守的消息传至南郡,霍弋潸然泪下,身穿丧服,告祭三日。霍弋,蜀汉名将霍峻之子,其父自荆州起兵,追随蜀主刘备南征北战,为刘备能够顺利拿下益

  • 龙骧将军王濬在晋灭吴之战中立有大功,为何差点被王浑害得治罪入狱

    历史人物编辑:永恒成空标签:王浑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咸宁六年(280年),晋将王濬(jun)进入建业接受吴帝孙皓投降,成为平灭孙吴的第一功臣。然而王濬在战后屡次受到王浑及其党羽的陷害,差点被逮捕入狱。为何王浑要多次陷害立有大功的王濬呢,船长为你细细道来。一,晋军伐吴咸宁五年(279年

  • 王浑初在豫州上任便击败吴军,灭吴之后和王濬争功

    历史人物编辑:精彩搞笑段子标签:王浑

    王浑(223年——297年)字玄冲,西晋太原晋阳(今太原市)人。晋初名将,系出望族名门太原王氏之家,高官名士,代不乏人。其祖王泽为东汉代郡太守,从伯王机为曹魏东郡太守,父王昶官累至曹魏“三公”之一司空,从兄王沈为魏晋史学大家。王浑承袭父京陵侯之爵,与从兄王沈同受聘于大将军曹爽麾下为掾。是时之曹魏政权

  • 江东四大家顾、陆、朱、张,孙权为何废黜张温一家?权斗还是阴谋

    历史人物编辑:彭虎标签:张温

    汉末三国时代,虽说中原才是士族聚集之地,但江东地区也有赫赫有名的世家大族,其中尤以吴郡四姓顾、陆、朱、张最为显赫。顾雍、顾谭,陆逊、陆绩、陆抗,朱桓、朱据都是三国时代鼎鼎大名的人物。那孙权为何要废黜张温,甚至牵连其家族?虽然说孙权晚年,对于江东士族有不同程度的打压,但张温却早在公元224年即被废黜,

  • 孙坚死后,刘表按照蒯良之计,真的就能夺得江东吗?事实很明显

    历史人物编辑:汪国庆标签:蒯良

    在《三国演义》中,孙坚因为中了刘表手下吕公的埋伏被乱箭射死。双方收兵后,荆州谋士蒯良建议刘表乘孙坚刚死,诸子皆幼,江东群龙无首,可以出兵乘机一鼓作气夺取江东。可是刘表没有采纳,还是用孙坚的尸体换回来了被江东活捉的黄祖。很多人因为刘表没有采纳蒯良的建议而认为刘景升怯弱,从而错失了夺取江东的大好时机,也

  • 士燮虽处偏远但一片忠心,雄踞交州却主动让出大权给朝廷

    历史人物编辑:梦想美食标签:士燮

    《庄子·列御寇》有言“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这是古代考察人“贤”与“不肖”的九种方法之一。曹操掌控的许都朝廷刚成立不久,在遥远的交州雄踞一方的士燮,没有驱逐朝廷派来的刺史张津,并主动上表让张津担任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交州牧,让出一方大权,足见其忠心。深受中原文化熏陶187年,士燮被任命为交趾刺史部(以

  • 士燮在交州的至高战略布局,三国交州本土豪族如何占稳一州之地?

    历史人物编辑:清澜说历史标签:士燮

    本文系《三国人物关系网及亲缘风云》第43章 作者:正聊三国作者XXY 东吴篇第二十二章:士燮在交州的至高战略布局,三国交州本土豪族如何占稳一州之地? 士燮是汉末交州的割据势力,其实当人们聚焦于中原混战时,我们很容易就忽略掉了交州和辽东的情况。 根据记载,士燮是苍梧广信人。他的祖上是鲁国汶阳人,为了躲